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1例恶性石骨症患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远期视功能变化。方法 1岁2个月女性患儿,诊断为恶性石骨症,行HLA全相合的CD+34细胞分选的无血缘相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视力、眼底检查、F-VEP、视神经管CT成像等方法评估视功能情况。随访5年。结果骨髓移植成功,血常规、肝脾肿大、骨硬化逐渐改善。最佳矫正视力缓慢提高,但是近视性屈光度数逐年增加,眼底视神经萎缩无好转,F-VEP可见大致正常波形,移植5年后视神经管直径较移植后1年反而变窄,随访期间曾有青光眼表现。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恶性石骨症全身状况的可行方法。F-VEP、眼底检查是间接评价视功能的有效手段,但是不能直接反映视力状况。石骨症骨髓移植后导致视神经管继续狭窄的因素、以及石骨症是否会导致青光眼、高度近视,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功能变化。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行矫正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8例,根据外斜视类型及斜视度大小选择手术方式,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退缩短术、单眼外直肌后退缩短加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退缩短加内直肌缩短术,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三级视功能测定,检查双眼同时视、融合视及立体视Ⅲ级视功能,观察术后1周及12个月时眼位。结果术前无双眼视功能者40例、具有Ⅰ级视功能者38例、具有Ⅱ级视功能者22例。术后1周无双眼视功能者、具有Ⅰ级视功能者、具有Ⅱ级视功能者分别31例、47例、32例,术后12个月分别为14例、64例、40例;术后1周、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具有远立体视者19例,近立体视者19例,术后1周分别为25例、22例,术后12个月分别为38例、34例;术后1周、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正位64例,轻度欠矫8例,轻度过矫6例;术后12个月正位65例,轻度欠矫7例,轻度过矫5例,明显欠矫1例。结论及时行矫正手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尤其是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3.
郭晓萍  夏群  王铮 《眼科》2006,15(1):38-41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PCO)对视功能的影响以及Nd:YAG激光治疗后的变化。设计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7例(59眼)PCO患者。方法对57例(59眼) PCO患者行Nd:YAG激光治疗。于治疗前、后对患眼和对侧眼进行LogMAR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近距立体视锐度检查。主要指标 LogMAR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锐度。结果激光治疗前患眼的平均LogMAR视力(0.22)及患眼各频区的对比敏感度值均较对侧眼显著低下;治疗后有明显提高(LogMAR视力0.00)。治疗后立体视阳性比率和达到中心立体视的比率,以及平均立体视锐度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治疗后立体视锐度仍未达到正常者与最佳矫正视力低常、屈光参差及原有眼病有关。结论 PCO不仅影响患眼视力和对比敏感度,也影响立体视功能。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治疗 PCO、恢复患者视力和重建正常立体视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光动力疗法(PDT) 治疗前后的视功能变化。 方法 对经临床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AMD患者25例34只眼采取PDT治疗,治疗后随访4个月~2年,平均随访观察时间9.2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定期随诊观察的最佳视力[采用最小分辨角度的对数视力(logMRA)统计平均视力]、视物变形及中心暗点、对比敏感度、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以及色觉辨认等的变化情况。 结果 PDT治疗前患眼平均视力为logMAR 0.73±0. 37,治疗后不同时期的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提高,尤其在3个月时较明显,其平均视力logMAR 0.59±0.4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其中视力提高者13只眼 ,占38.24%;无变化15只眼,占44.12%;下降6只眼,占17.65%。Amsler方格表检查视物变形和中心暗点均较治疗前范围缩小,但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治疗后各频区的对比敏感度值均较治疗前呈现不同程度提高,低频区(1.5 c/d)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 。患者的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立体视功能以及色觉辨认功能均较治疗前有轻度改善 (P>0.05)。 结论 渗出型AMD患者的视功能变化是多方面的,PDT 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部分视功能.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89-291)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两例婴儿恶性骨硬化病,患儿有严重视觉丧失,进行性黄斑区脉络膜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电图异常。病例1系出生刚7周的女婴,因不能茁壮成长和严重贫血而就诊。眼科检查表现为:对光无行为反应;双眼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眼底中心性黄斑色素性改变,伴有地图样萎缩;视盘轻度苍白;明视和暗视视网膜电图b波振幅比正常低3个S.D.以上;强闪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继发的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对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YAG激光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57例(59眼)的患者于激光治疗前后进行视力检查,并主觉验光矫正视力;采用对比敏感度检测卡分别测试患眼和对侧眼的对比敏感度曲线;采用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患者的近距立体视锐度;采用王克长《色觉检查图》检测患者的色觉辨认功能。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激光治疗前患眼的平均视力为0.56±0.25,治疗后患眼平均视力为0.86±0.21。采取最小角度对数视力统计比较患眼治疗前LogMAR视力0.3103,较对侧眼LogMAR视力0.0707低下,差异有极显著性(t=7.63,P=0.000);治疗后患眼LogMAR视力0.0811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t=7.076,P=0.000)。治疗前患眼各频区的对比敏感度值均较对侧眼显著低下,治疗后敏感度值明显提升较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前44眼(75%)出现色觉异常,仅15眼(25%)辨色完全正常;治疗后31眼(53%)辨色完全正常,治疗前后的辨色能力差异有显著性。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显示,治疗前立体视缺失者分别为39例(68%)和19例(33%),具有正常立体视锐度者分别为3例(5%)和6例(11%);治疗后立体视缺失者降至11例(19%)和2例(4%),具有正常立体视锐度者达到22例(39%)和36例(63%),立体视的改善较之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白内障术后的后囊膜混浊不仅影响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还影响其对比敏感度值和色觉辨认,并可损伤患者的立体视功能。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治疗PCO,恢复患者多项视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例1 患儿男,5岁.2010年12 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发热于我院儿科就诊.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再经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11年5月,于我院血液内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移植前查供体血清巨细胞病毒(CMV) IgG阳性,受体血清CMV-IgG阴性.移植手术后14d白细胞植活,31d血小板植活.手术后1个月,骨髓穿刺检查未见白血病复发.移植手术后42d,患儿出现发热,查血清中CMV-DNA及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BV)-DNA升高,给予静脉滴注更昔洛韦85 mg,1次/12h治疗.用药后11d,因患儿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遂停用更昔洛韦,改用瞵甲酸抗病毒治疗至血病毒DNA转阴.此后血 CMV DNA又反复升高2次,均在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后转阴.骨髓移植手术后2个月,查患儿骨髓移植供体细胞嵌合率81.1%,为混合嵌合状态,遂行两次供者淋巴细胞输注.输往后2周复查肝功能正常;血CMV-DNA、EBV-DNA均阴性.输注后3周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于我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3,均不能矫正.  相似文献   

8.
近视眼屈光矫正前后的立体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体视觉是人类和动物在三维空间中后天获得的一种视功能 ,是双眼单视功能的最高级形式 ,它作为从事各种精细工作的必要条件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近视眼患病率明显增加 ,引起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普遍关注。由于近视眼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 ,目前仍以配戴矫正眼镜为主 ,配戴眼镜矫正屈光对立体视功能有何影响 ?我们测定了 90例近视眼患者配戴矫正眼镜 3个月后的立体视锐度 ,并就近视眼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1 997年 8月~ 1 998年 3月在我院门诊进行散瞳验光 ,双眼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9.
矫正屈光参差前后的视功能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屈光参差患者戴镜前后的视像不等和立体视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告本文目的在于探讨用眼镜矫正屈光参差时的屈光度差和视像不等,一般可耐受的最大限值及其处方原则,为临床正确掌握使用眼镜矫正屈光参差,防治屈光参差性弱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弱视患儿双眼视功能训练前后双眼总和VEP反应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综合治疗后双眼视力≥0.6的69例双眼视功障碍患儿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并对其中27例患儿作双眼总和VEP反应检测。结果双眼视功能训练后,患儿的弱视眼基本痊愈率、立体视锐度正常率、双眼总和VEP反应结果均明显提高,与训练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眼总和VEP反应检测能够反映弱视眼双眼视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视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视眼的立体视功能和近视矫正前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颜少明等《立体视觉检查图》对50例正常青少年及90例矫正视力正常的近视眼初诊及截矫正眼镜后立体视阈值测定。结论 初诊立体视功能≤60S者为35人(38%),戴矫正眼镜3个月后立体视阈值≤60S者79人(87.5%),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果 近视可影响立体视阈值,除因远视力减退外,还与调节、辐辏等因素有关。建议近视虱应及时矫正或中高度近视应该经常配戴矫正眼镜。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的视功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璃体手术自1991年以来已成为治疗黄斑裂孔的主要手段,而手术后的视功能改善情况成为评价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其指标主要表现在手术后远、近视力有所提高,视物变形有所减轻,中心暗点有所减轻,色觉敏感度有所提高,多焦ERG、立体视觉以及对比敏感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CMVR)相关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HSCT后CMVR患者14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8只眼,女性9例13只眼;平均年龄(35.12±12.24 )岁。...  相似文献   

14.
15.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前后的视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功能。方法 19例(19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其中2期3只眼,3期10只眼,4期6只眼。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黄斑裂孔。术前和术后均进行国际标准视力、激光视网膜视力、明视强度反应ERG和Humphrey 30-2程序视野测定。 结果 (1)国际标准视力:术前视力0.01至0.1,术后视力0.04至0.4,术前术后视力改变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2)激光视网膜视力:术前激光视网膜视力0.12至0.4,术后激光视网膜视力 从0.2至0.63。术前和术后激光视网膜视力改变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3)ERG明视强度反应曲线:术前和术后b波最大振幅Rmax(μV)和代表曲线斜率的n值的改变差异均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术后半饱合光刺激强度K(cd·sec/m2)的对数单位Log值,较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4)Humphrey视野:术后 0~10° 较术前光阈值提高,差异 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5~30°光阈值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 结论 手术治疗IMH能提高视网膜黄斑部视锥细胞功能。(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13-28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11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且第1次发生CMV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给予膦甲酸钠和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通过多焦视网膜电图对每例患者的视功能进行评估,以未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正常人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患眼视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CMV视网膜炎患者mfERG一阶反应中心区域N1-P1的振幅密度,治疗前为(36.98±17.93)nV?deg-2,治疗1个月后为(41.33±16.78)nV?deg-2,治疗3个月后为(36.12±15.46)nV?deg-2,正常对照组为(76.99±11.27)nV?deg-2。患眼发病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1~4环区域mfERG的一阶反应N1-P1的振幅密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眼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1~6环区域mfERG的一阶反应N1波和P1波的潜时,以及N1-P1的振幅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没有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经过积极地抗病毒治疗后,视力虽然能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恢复,但视网膜外层仍然受到不可逆的损伤,视网膜的功能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许多职业与工种均需良好的立体视。弱视、斜视的最大危害是患者没有完善的立体视,而屈光参差又是造成弱视,斜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讨少儿屈光参差对立体视的直接影响,笔者观察了100例少儿屈光参差矫正前后的立体视功能情况,并对各屈光度差值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如下: 对象和方法一、对象:在本科验光病例中,选择两眼等值球镜度差在1.50D以上,不伴斜视,弱视和其它器质性眼病的100例屈光参差者为对象,年龄5—14岁,其中男53人,女47人。二、方法:(1)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按常规方法操作;(2)屈光检查:先用1%阿托品眼液点双眼,每日三次,连续三日,再检影验光,矫正  相似文献   

18.
白内障手术前后视功能及生存质量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内障即晶状体的混浊导致光线不同程度的散射增加,进而引起对比敏感度变差,视力下降,立体视等视功能的受损,从而患者主观感觉变差,日常生活能力受限;本文就引起视功能改变的相关因素,以及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视功能(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等)、主觉症状的改变(色觉、眩光、光晕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周蓓  王莉  孙庆玲  叶茂果 《眼科研究》2009,27(4):323-325
目的探讨结膜松弛症(CCh)患者眼表泪液特征及手术前后的变化。方法对Ⅲ级以上A组单纯CCh患者11例(21眼)和B组伴有水性泪液缺乏的CCh患者4例(6眼)进行结膜半月形切除,检测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泪河线高度及形态、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Ⅰ试验、荧光素活体染色(FL)、氯霉素尝味试验,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均有刺激感或异物感、视物模糊及分泌物增多,干涩、泪溢是A组患者的常见症状,泪河线均异常,氯霉素尝味试验大部分异常,BUT、FL评分均明显异常,B组SchirmerⅠ试验异常。手术后3个月A组各症状及B组刺激感或异物感症状明显改善(P〈0.05),BUT、FL评分两组均改善(P〈0.05),A组泪河线及氯霉素尝味试验大部分恢复正常(P〈0.01),B组无变化,但泪河线形态恢复;两组SchirmerⅠ试验无变化。结论CCh明显影响眼表泪液,松弛结膜新月形切除能缓解或消除CCh的临床症状及眼表损害。  相似文献   

20.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角膜缘功能衰竭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角膜缘功能衰竭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 83例 90眼初发性翼状胬肉、外伤性角膜缘板层缺损及角膜缘碱烧伤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 (干细胞治疗组 ) 4 2例 4 5眼 ,其中 30眼翼状胬肉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外伤性角膜板层损伤 10眼、角膜缘碱烧伤 5眼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B组为传统单纯翼状胬肉切除 ,外伤性角膜缘板层损伤、碱烧伤行结膜瓣移植术 (对照组 ) ,4 1例 4 5眼 ,其中翼状胬肉 30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 ,外伤性角膜缘板层缺损 11眼、碱烧伤 4眼行结膜瓣移植术 ,术后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时间、角膜缘新生血管、角膜透明度、泪膜破裂恢复时间以及胬肉复发率 ,术后随诊 6~ 2 4月。结果 A组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 2~ 4d、BUT(6 .7± 0 .8)d ,无角膜缘新生血管生长 ,术后翼状胬肉复发率为 0 ,角膜透明 ;B组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 5~ 7d ,BUT(7.9± 0 .5 )d ,角膜缘有 3~ 8支新血管生长 ,角膜有不同程度的云翳 ,翼状胬肉复发率 13.33% ,A、B 2组各项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角膜缘功能衰竭症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