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胃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分析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胃镜下特征及诊断要点,以提高胃镜时该病的诊断率。方法 对24例经病理确诊的PGML临床、胃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组PGML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胃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型15例,肿块型7例,弥漫漫润型2例,病变累及胃体14例,胃窭10例,多部位者8例。术前胃镜活检确诊者19例(79%)。结论 PGML胃镜下具有病变范围广、病灶多发、形态多样的特点。胃镜活检是确诊PGML的主要手段,提高对该病的警惕和认识,掌握胃镜下活检技巧,可提高胃镜对PGML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胃镜诊断特点,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禹州市中心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收治的55例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针对性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人群(P 〈0.05);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胃镜下溃疡型21例、肿块型14例、结节型12例、浸润型8例。非霍奇金病患者45例、霍奇金病患者10例;T 细胞来源9例、B 细胞来源46例。给予患者积极针对性治疗后,3年以上患者生存率为32.7%(18/55)。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通过胃镜检查、病理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诊断,并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4.
2006年2月~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获得了随访,胃镜下表现:13例患者为肿块型淋巴瘤,31例为溃疡型淋巴瘤,15例为结节型淋巴瘤,17例为侵润型淋巴瘤;其中有9例为霍奇金淋巴瘤,67例为非霍奇金瘤;在67例患者中,6例发病来源于T淋巴细胞,61例发病来源于B淋巴细胞。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诊断较为困难,应用胃镜联合其他病理诊断指标进行联合诊断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5岁.阵发性右上腹隐痛10个月,加重伴黄疸20天.查体:右上腹可扪及一约5cm×5cm大小肿块,质韧、压痛,活动度差.上消钡餐检查见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线样狭窄,提示十二指肠肿瘤.CT检查:十二指肠及胃窦壁不均匀增厚,最厚处达2.2cm,CT值约40Hu,十二指肠管腔不规则狭窄;肝内胆管树支样扩张,胆囊增大,大小约8cm×6cm×6cm;胆总管扩张,最大横断面直径约1.3cm,末端可见增厚的十二指肠水平段肿块.增强检查肿块CT值约57~73Hu.CT诊断:十二指肠肿瘤,考虑为淋巴瘤(图1).术后病理见黏膜肌层内大量散在的淋巴细胞,诊断为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43.6岁,男女之比为1.6:1。肿瘤发生于胃窦部8例,胃体部4例,全胃1例。术前钡餐及内镜检查诊断胃癌6例,胃溃疡7例,误诊率达100%。10例行根治性手术,术后行化疗;3例因病变范围大无法切除,探查后仅取活检。随访满5年者6例:Ⅳ期1例生存8个月;Ⅲ期2例,平均生存30个月;Ⅱ期3例,平均生存68个月,其中1例超过5年。手术探查3例,因放弃治疗,均在术后3个月内死亡。结论: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部位以胃窦及幽门前区多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恶性淋巴瘤根据发病部位分为淋巴结内和结外,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在胃淋巴瘤中,发生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相对常见,在病因学、病理学、免疫表型和临床转归上有一定规律,属于胃恶性淋巴瘤中较特殊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malignant lymph-ma,PGML)起源于胃黏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表现为局部的原发性病变,但也常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局部表现,是结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者,占胃恶性肿瘤的1%-7%,占全消化道恶性淋巴瘤的60%-70%,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X线钡餐及内镜下表现与胃溃疡、胃癌相似,故临床上较易误诊。江氨化工有限公司职工医院2004年6月-2007年8月共收治PGML患者23例,均经胃镜组织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内镜及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胃镜、上消化道钡餐及病理资料。结果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无特异性,内镜下病变可累及多部位,表现为溃疡型、肿块型、弥漫型及结节型,病变范围较大、形态多样、多灶损害为特征。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表现缺乏特异性,与胃癌、胃溃疡、胃炎等鉴别困难。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内镜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下表现多样,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995~2005年收治的19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前X线、胃镜及内镜活检确诊率分别为6.3%、10.5%、21%。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89.5%。术后均辅以CHOP方案化疗。5年生存率为52%。ⅠE期、ⅡE期、ⅢE 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42.9%、25%。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极易误诊为胃癌。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率和预后均优于胃癌,临床分期是判断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和内镜下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晓琴  万里  陆其明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8):877-878,88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和内镜下表现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方法 总结1993年1月~2004年4月该院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4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结果 24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误诊率高(91.7%)。病变主要在胃体和胃窦,同时累及胃体胃窦部10例,局限于胃体部9例,胃窦部4例,胃底部1例。形态表现多样,溃疡型18例;弥漫型4例:结节型2例。内镜活检确诊率低(41.7%)。病理以B细胞为主。H.pylori感染率为83.3%。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病变范围广、病灶多发为其特点,内镜下多点、多块深取检以及及时行免疫组化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H、pylori感染可能与胃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组织分型及围手术期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1988年9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53例PG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不同病理分型,其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53例PGL患者发病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4岁,中位年龄58岁)。本组病例组织分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占64.2%(34/5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2.6%(12/53)。Ann Arbor临床分期:ⅠE期22例(41.5%,22/53)、ⅡE期19例(35.8%,19/53)、ⅢE期1例(1.9%,1/53)、ⅣE期10例(18.9%,10/53)。随访资料完整的53例患者中,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47.2%、32.1%,总体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中性别(P=0.021)、年龄(P=0.028)、肿瘤大小(P=0.004)、手术根治度(P<0.001)、侵犯脏器(P<0.001)、病理组织分型(P=0.006)、Ann Arbor分期(P=0.029)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根治度(OR=3.611)、病变组织分型(OR=1.729)、Ann Arbor分期(OR=1.509)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影响MALT预后相关因素中性别(P=0.028)、手术根治度(P<0.001)、侵犯脏器(P<0.001)以及Ann Arbor分期(P=0.003)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DLBCL预后与患者胃肠道炎性病变、溃疡等良性疾病史存在相关性(P=0.003)。 结论肿瘤根治度、侵犯脏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组织分型是影响原发性胃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患者性别、手术根治度、侵犯脏器、Ann Arbor分期与MALT的预后存在相关性;患者胃肠道疾病史与DLBCL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是国内外少见肿瘤之一,探讨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以便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观察其临床表现,并对腹水进行细胞学、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查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54岁。临床表现为腹腔腹水,无明确肿物,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血HIV(-)。肿瘤细胞形态类似浆母细胞样和浆细胞样的异型淋巴细胞。免疫组化:LCA、CD38和bcl-2( ),CD30弱( ),CD20、CD3、CD79a、CD138、κ、λ和EBV(-),Ki-67阳性率65%。原位杂交EBER(-)。结论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需要与脓胸相关性淋巴瘤和B细胞性免疫母细胞淋巴瘤等肿瘤鉴别;少数病例可能与HIV和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 PGL)与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GC)的双源CT表现特点及病灶碘浓度进行比较,探讨双源CT鉴别诊断PGL与G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50例PGL患者及50例AGC患者,对病灶的以下特征进行测量、比较和分析。特征包括①胃壁增厚的程度,②有无黏膜白线征,③病灶累及胃壁的范围,④病灶的强化程度,⑤病灶的碘浓度值。从中寻求适宜的鉴别诊断标准并予以评估。结果:PGL患者与AGC患者间的胃壁增厚程度(P=0.874)、病灶累及范围(P=0.71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PGL患者相比,AGC患者的黏膜白线征阳性率更高(64%比24%, χ2=16.234, P<0.0001),病灶强化更明显[(45.52±18.0) HU比(30.72±10.6) HU, P<0.001],病灶碘浓度值更高[(2.31±0.50) g/mL比(2.00±0.23) g/mL, P<0.001]。单独以黏膜白线征阳性、强化程度≥34.5 HU、碘浓度值≥2.25 g/mL诊断AGC的灵敏度分别为64%、76%和56%,特异度分别为76%、70%和88%。黏膜白线征与强化程度2项指标对于AGC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中等,考虑将二者联合应用,并联诊断AG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90%和50%;串联诊断AG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50%和96%。结论:应用双源CT获得的黏膜白线征、病灶强化程度和碘浓度值对于PGL与AGC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推荐以病灶碘浓度值≥2.25 g/mL为标准对AGC进行特异诊断;可将黏膜白线征阳性与强化程度≥34.5 HU并联诊断AGC,以提高诊断灵敏度。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9例临床误诊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近10年经手诊治的9例PGM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复习和讨论。结果9例胃镜和病理活检显示对PGML的诊断准确率仅为22%,CT检查对PGML的诊断准确率也只有44%,误诊率较高。讨论误诊的原因主要与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内镜取材部位和钳取标本经验不足、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等有关。结论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提高鉴别率。  相似文献   

16.
Primary gastric malignant melanoma is rare and now to report a case management of a primary gastric malignant melanoma during his perioperative period, with summarized the epidemic data and therapeutic advancements, attempting to offer empirical experience for the surgical care of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melanom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胃淋巴瘤(PGL)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分析PGL的声像图表现。结果25例PGL患者,胃壁增厚型20例,黏膜面呈现“波浪”样改变;肿块型5例,胃黏膜面呈“拱桥”征。早期蠕动减弱,胃腔有一定的扩张度,没有明显的狭窄;晚期可侵蚀胃壁全层和胃周组织,蠕动消失。合并溃疡15例。病变区血流均不丰富。20例胃壁弥漫增厚型,超声诊断正确8例,误诊为胃癌9例,急性胃炎3例;肿块型5例,超声诊断正确3例,误诊为胃平滑肌瘤2例。超声对PGL诊率符合率为44%。结论PGL的声像图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