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比较藏菖蒲栽培品和野生品的异同,评价藏菖蒲栽培品的品质。方法:采用性状、显微、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比较藏菖蒲栽培品和野生品的异同。结果:栽培品在性状、显微特征等方面与野生品略有差别;栽培品薄层鉴别主斑点与对照药材一致;而栽培品中α-细辛脑含量高于甘南野生品。结论:藏菖蒲栽培品与野生品鉴别特征、主要指标成分相似,具有开发和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中药防风栽培品与野生品药材性状显微组织的差异。方法:从六个省区分别选取防风样品,对其药材性状以及显微组织进行对比。结果:中药防风栽培品与野生品在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结论:可以通过对比根横切面韧皮部油管环数以及外观差异对这两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中药防风栽培品与野生品药材性状显微组织差异比较.方法:药材性状比对,根横切面、粉末显微特征测量和比对.结果:药材性状方面:防风野生品根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少分枝;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断面有多数棕色油点;气味特异.防风栽培品根常有分枝;根头部横环纹较少,断面棕色油点较少;气微.显微组织方面:防风野生品根横切面韧皮部有多数类圆形油管,10~22环列;木质部导管呈放射状排列,但年轮状不明显.防风栽培品根横切面韧皮部油管10~11轮;木质部导管可见大小相间呈年轮状.结论:防风栽培品与野生品在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上存在一定差异,外观性状的差异和根横切面韧皮部油管环数的多少,可以作为两者的鉴别特征;1~4年的栽培防风可以根据木质部导管的年轮判别生长年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铁棒锤药材表征特性和其有效成分的色谱检测方法,为铁棒锤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药鉴别手段对野生和栽培铁棒锤性状形态表征、显微特征、薄层色谱进行定性鉴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总乌头碱及乌头碱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外观形态上铁棒锤野生品比栽培品个体明显偏小,块根干瘪,而显微鉴别上两者差异较小;薄层色谱中,斑点清晰,分离度好,可用于快速鉴别;紫外分光光度法其总生物碱以乌头碱计在0.012~0.072 m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高效液相色谱法在0.025~0.500 m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不同批次铁棒锤中乌头碱与总乌头碱含量差异较大,野生品中的总乌头碱高于栽培品;子根中的乌头碱高于块根。结论: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在铁棒锤入药时应区分野生品与栽培品、子根与块根。应综合考量药材各因素与品质之间的关系,建立多种有效且科学的质量评价方法。为其在质量评价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产地赤芍野生品与栽培品性状显微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赤芍及其栽培品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差异。方法:赤芍的药材性状及其显微组织特征比对,显微数量分析方法。结果:不同产地的赤芍比较显示,道地产地多伦产赤芍呈圆柱形,并较其他产地药材直而长,外皮具排列紧密的纵沟纹,较易剥落,断面粉白色;根的横切面导管切向排列,并与木纤维束整齐交互排列;木纤维束由4~19个纤维组成。赤芍的栽培品与野生品药材性状、显微组织方面的差异表现为:栽培品的根呈圆锥状,须根多,外皮较平滑,气味弱;根横切面栽培品导管的排列方式与野生品不同,栽培1~2年的根导管稀疏,径向排列,三、四年生的外侧导管呈团块排列;五、六年生的根外侧导管有切向排列;赤芍栽培品淀粉粒较多,单位观察面积数量2656个/mm2,草酸钙簇晶数量较少,27个/mm2;而野生品的淀粉粒数量较少,1791个/mm2,草酸钙簇晶较多,72个/mm2。结论:道地药材多伦赤芍与其他产地药材略有差异,可以根据其外观形态和木纤维束情况区别其他产地赤芍。赤芍野生品和栽培品在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上存在差异,外观性状的差异、根横切面导管的排列方式和单位面积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的数目,可作为两者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丹参栽培品、野生品及其不同产地丹参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差异比较。方法:药材性状比对,根横切面、粉末显微特征测量和比对。结果:丹参野生品与栽培品在药材性状差异为:丹参野生品根有数条,长圆柱形,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常呈鳞片状剥落。丹参栽培品根多分枝,表面砖红色或红棕色,外皮紧贴不易剥落。显微组织方面差异为:丹参野生品木质部导管有直径较大和较小的相间排列形成的导管束;有的产地样品皮层有石细胞。丹参栽培品无石细胞;导管径向或切向排列,未见导管束。道地药材川丹参与其他产地不同,其根较粗壮肥实,直径可达1.2 cm;质坚实,断面黄褐色,略呈角质样;根横切面木质部导管稀疏,径向排列,维管束19~24束,木纤维少。结论:丹参野生品与栽培品、道地药材川丹参与其他产地丹参在材性状与显微组织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药材外观形态、根横切面维管束的排列方式等特征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完善南板蓝根的鉴别标准.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的方法对野生与栽培南板蓝根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野生与栽培南板蓝根药用部位、外观性状及横切面组织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 生态环境对马蓝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生长环境的南板蓝根药材形态及组织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建议《中国药典》增加栽培品的鉴别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甘肃栽培柴胡与野生品柴胡的生药学比较研究,以确定柴胡品质的评价依据.方法:采用传统鉴别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来源、性状、显微、理化及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等方面对甘肃野生与栽培柴胡进行研究,确定其品质优良度.结果:柴胡栽培品与野生品的外观形态差异大;其水分、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均符合<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于黄芪道地产地之一的武川县所产的野生蒙古黄芪和栽培蒙古黄芪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从药材性状、根横切面、粉末显微特征、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数据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药材性状方面:蒙古黄芪野生品的根型属于鸡爪型,有分支,表面颜色较深,呈深褐色,皮孔多;栽培品的根型属于直根型,少分支,表面颜色较浅,呈黄白色至浅棕褐色,皮孔少.显微组织方面:蒙古黄芪野生品木栓层由6~14层木栓细胞组成,近木栓层处可见石细胞,木质部导管年轮状不明显;栽培品木栓层由4-9层木栓细胞组成,石细胞不可见,木质部导管大小相间呈年轮状.质量评价方面:野生品中的异黄酮类成分及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均要高于栽培品中的含量.结论:武川县大青山地区所产的野生蒙古黄芪和栽培蒙古黄芪在性状、组织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野生品的异黄酮类及皂苷类成分要优于栽培品中的含量.作者通过对武川县大青山地区野生和栽培蒙古黄芪的的比较研究,为探讨合理保护野生蒙古黄芪资源,加强黄芪栽培技术,开展黄芪的野生抚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中药葛根栽培品与野生品药材性状显微组织差异比较.方法 药材性状比对,根横切面、粉末显微特征测量和比对.结果 葛根野生品与栽培品药材性状区别:野生葛根呈长圆柱形,直径1~6 cm,切面呈棕褐色,纤维性;栽培葛根呈长纺锤形,直径2~12 cm,显粉性.显微组织方面区别表现在:葛根野生品根横切面晶鞘纤维束众多,有多层切向排列的分泌道群,木质部导管粗大,排列密集,淀粉粒较少;栽培品晶鞘纤维束、分泌道群均较少,木质部导管排列稀疏,径向排列,淀粉粒众多.结论 葛根栽培品与野生品在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上存在一定差异,外观性状的差异和根横切面晶鞘纤维束、导管和淀粉粒的多少和大小,可以做为两者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1.
背花疮的显微鉴定及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背花疮的显微鉴别特征及其挥发油的成分。方法:性状鉴别,显微鉴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背花疮的挥发油,利用气-质联用仪对其挥发油进行分析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详细描述了背花疮的药材性状、显微结构特征;明确了背花疮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结论:本研究为背花疮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常用傣族药“傣百解”的基原植物进行分类学考证。方法:采用文献查证、形态解剖学、生药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化学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傣百解历史学名苦绳Dregea sinensis Hemsl.系误定,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傣百解”与苦绳从分布区、形态解剖学、生药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成分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与《Flora of China》中记载的Marsdenia tenacissima (Roxb.) Moon特征相符。结论:“傣百解”原植物为萝藦科通光散M. tenacissima,《中国植物志》中收载的通光散的描述及插图有误,《Flora of China》中M. tenacissima的插图也有错误。  相似文献   

13.
黄丽华  王道平  陈训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6):2230-2232
目的:对黄褐毛忍冬不同采收时期(花蕾期、银花期、金花期)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方法:采用GC-MS法测定黄褐毛忍冬不同采收时期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从这3个时期的黄褐毛忍冬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出29种,34种,28种挥发性成分,共确定出44种化合物,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量了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论:首次报道在忍冬属植物挥发油中检测出邻甲苯异腈;不同时期的黄褐毛忍冬挥发油中醇类物质含量均较高,其次是酯类、醛类等物质;L-芳樟醇,苯乙醛,邻甲苯异腈,香叶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等为不同采收时期的共有成分,但其含量大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道地、非道地黄芩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产地、生长方式(野生栽培)对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为黄芩道地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HPLC指纹图谱方法对不同产地及生长方式的黄芩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采用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成分组峰面积模式对指纹谱数据进行评价. 结果: 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指纹谱轮廓特征明显不同.现代道地产区河北承德的黄芩指纹谱除内蒙古赤峰(现代非道地产区)的样品指纹谱特征与其相似外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地;古代本草上所记载的黄芩产区甘肃庆阳,陕西延安,山东临沂,山西长治、晋中的黄芩样品化学特征相似;现代非道地产区甘肃定西、陇南,陕西商洛的黄芩药材指纹谱特征相似;野生黄芩的阿替苷含量高于栽培黄芩. 结论: 利用指纹图谱轮廓特征可对道地与非道地黄芩药材进行鉴别区分,该研究结果可为黄芩药材质量控制,以及道地与非道地黄芩药材的药性药效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金粟兰属5种植物叶的形态与显微鉴别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正本清源,对金粟兰属Chloranthus5种植物叶的形态与显微特征进行生药学研究,进行种间区别.方法:形态观察、常规生药制片技术鉴别叶横切面与表面观显微特征.结果:该5种植物叶形态特征有细微区别,叶横切面特征中主脉部位结构有不同,表面观特征中非腺毛及附属物等可作为区别点.结论:5种植物叶的形态与显微特征具有鉴定意义,为金粟兰属植物的种质鉴别和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吴茱萸药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建立吴茱萸药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用于产地、真伪鉴别及品质控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12批贵州余庆吴茱萸药材、9批其他不同产地吴茱萸药材及2种伪品进行薄层色谱的比较分析。结果:贵州余庆产12批吴茱萸药材的薄层色谱图和轮廓图十分相似,均有6个斑点和对应的6个峰;各峰在峰强度上有差异,体现了不同产地吴茱萸所含化学成分在含量上有差别;不同产地吴茱萸的主成分组成基本相同,但各组分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2种伪品没有上述特征。结论: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便于推广应用,可用于采购及生产中的快速检验,为评价吴茱萸药材品质优劣和GAP规范化种植、种植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以及质量监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牛耳朵和黄花牛耳朵的显微和化学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属植物牛耳朵和黄花牛耳朵的鉴定和分类提供解剖学和化学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制片法和水合氯醛透化法对2种药用植物的根状茎和叶横切面和粉末特征进行研究,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显微结构。采用HPLC-UV法进行化学鉴别。结果:牛耳朵和黄花牛耳朵显微特征无明显区别,但是化学特征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化学诞生特征鉴别方法可以作为2种药用植物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蒙药河柏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河柏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分部,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利用理化鉴别及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河柏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鞣酸-3,3′,4-三甲醚(1),鞣酸-3,3′-二甲醚(2),异鼠李素(3),山柰酚(4),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5),胡萝卜苷(6),6,7,10-三羟基-8-十八烯酸(7),槲皮素(8),没食子酸(9),棕榈酸(10),棕榈酸-α-单甘油酯(11)。结论:除化合物8,9,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2,5,7,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9.
川西吊石苣苔显微和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川西吊石苣苔的开发利用提供生药学和化学资料及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石蜡制片法、水合氯醛透化法和HPLC-UV法。结果:茎横切面上木栓层为一列排列紧密的细胞;大量石细胞存在于皮层;木质部较窄呈环状,髓部发达。叶横切面中上、下表皮各由1列类方形细胞组成,上表皮内方有2~3列大型上皮细胞;栅栏组织由2~3层长方形的薄壁细胞组成;主脉维管束为周韧型。粉末中大量梭形纤维存在,直径14.6~29.9μm;多为具缘纹孔导管;石细胞长方形,胞腔大,具孔沟;不定式气孔。川西吊石苣苔所含的苯乙醇苷类成分主要是阿克苷acteoside,caleolarioside B。结论:川西吊石苣苔的显微和化学特征可作为鉴定该植物的理论依据,也为该植物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湖北茅苍术麸炒、米泔水制、清炒3种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3种不同的湖北茅苍术炮制品挥发油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鉴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3种挥发油中共分离88种组分,鉴定出87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共有成分51种,鉴定出的各样本化学成分平均占其总挥发油的94.61%。结论:3种不同湖北茅苍术炮制品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