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屠柏水  李健 《浙江电力》2013,(1):73-74,77
在测量跨江(河、海)导线的水面垂直距离和两回线路在水面上空交跨的垂直距离时,由于大部分水面上不能设置目标,所以测量难度较大,为此介绍了现场测量的方法、精度分析和详细测量步骤。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测量工具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新型便携式输电线路交跨测量仪,介绍了该测量仪的设计原理、结构及部件组装.实践证明,该测量仪能快速、准确测量输电线路与交叉跨越物的距离,将传统的多人协作测量作业改进为单人操作,从而提高了电网检修效率.  相似文献   

3.
结合近年来网省公司内开展工作的经验,研究各类情况的开展工作的方法措施,可供线路设计、施工、运维等单位相关技术人参考。本文重点阐述差异化选择交叉跨越测量和换算的方法措施,针对现场测量较困难及需要精细化开展交跨距离换算时,研究出了一类可行的测量方法和研发出了一套参数化精细计算程序,并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其可行性和可靠性。从而使现场交跨测量更加准确可行,提高对设备的精益化运维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架空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校核是线路动态增容的重要环节.传统交叉跨越校核方法基于人工现场测量交跨点线路弧垂、环境温度等数据,计算得到增容后导线温度下的交叉跨越距离,过程较繁琐且易产生人为测量误差.提出一种基于输电通道激光点云数据的交叉跨越校核方法,仅需在点云数据采集时同步采集导线温度,在三维模型中完成动态增容交叉跨越校核,提高了交叉跨越距离测量精度,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最大允许载流量计算.  相似文献   

5.
阻容分压器(RC voltage divider,RCVD)作为现代交/直流电网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主设备,需要保证高测量精度及测量稳定性.RCVD对地杂散电容及其内部温升已对RCVD的测量性能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影响交/直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该文提出一种用于改善阻容分压器测量性能的高精度测量技术,对比分析了传统RCVD与高...  相似文献   

6.
电力系统同一测点的无功功率测量,常由独立的一套以上的测量系统完成.这些测量系统测量原理基本分为真无功测量和跨相90°无功测量,前者的测量误差不受三相电路平衡条件影响,后者在三相电路不平衡时会产生附加误差,造成电力系统同一测点不同测量原理的测量系统无功功率测量值之间差值超出正常范围.本文用对称分量法对两元件跨相90°无功功率变送器的附加误差进行分析,解释电力系统同一测点不同测量原理的测量系统无功功率测量值之间差值超出正常范围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陕西电力》2008,36(9)
陕西省电力公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扎实落实,全面开展奥运供电保障和优质服务工作,顺利完成了各项保电任务,实现了“两个奥运一样精彩”的保电目标。据统计,奥运保电期间,陕西省电力公司开展的专题电网安全隐患排查与消缺共巡视线路4.6万余千米,发现并处理缺陷4970处,负荷测量2047次,交跨测量593处,接点测温1654处,有力的保证了电网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8.
张波  李伟 《高电压技术》2012,38(9):2157-2162
由于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周围电场既有直流分量,又有交流分量,为混合电场,传统的仪器无法直接开展测量工作。为此,在分析现有直流线路地面电场测量装置(旋转伏特计)、地面离子流密度测量装置(离子流板)测量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交、直流混合电场下已有测量设备输出结果的频谱特征,建立了交流和直流电场与测量结果频谱的对应关系,从而提出了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下同时考虑直流和交流分量的地面电场和离子流密度测量方法。在缩尺模型下的实际测量和分析表明,所提出的交、直流混合电场下地面电场和离子流密度的直流和交流分量测量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前言目前,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多.我们也曾成功地研制了一套电机特性CAT 系统(Computer Aided Testing),利用苹果机测量交、直流电机的各种参数、特性曲线,其中包括交、直流电压、电流、力矩、功率及转速等等.本文拟介绍利用红  相似文献   

10.
国家电网公司对广域测量系统(WAMS)的定位是:"主要采集处理电力系统动态数据".根据这一定位,时广域测量系统的数据记录密度进行了探讨.提出,随着串联补偿装置及直流输电的广泛应用,广域测量系统的数据记录密度应具备对次同步振荡过程进行监测分析的能力.同时,结合信号处理知识提出,要实现对次同步振荡动态过程的正确监测分析,动态数据的记录密度应达到100帧/秒以上.利用托克托电厂6#机做扭振试验时华北电网广域测量系统的实际记录数据,进行了不同数据记录密度下的频谱分析,分析结果充分论证了本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