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冰粒、霰、米雪、雪、冰雹都属于固态降水,它们中的下降情况、形状及来自的云层、着地的特征有时会相同。在实际工作中,雪和冰雹相对比较容易识别,而冰粒、霰、米雪却容易混淆,可这几种天气现象在冬季又很常见。当有固态降水出现时常把霰认为冰粒,米雪记为雪。记录的正确与否,应根据当时的天气条件,配合存在的云层,下降的特征,形状等来区别。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雷暴云降水与地面电场的观测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在2003年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雷暴云的观测试验中,三次伴有降水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地面电场(Egnd)随降水的漂移现象,而且固态和液态降水对Egnd的极性改变并不相同。为了模拟再现高原雷暴云降水和Egnd之间的关系,选取了8月13日这次具有高原雷暴代表性特征的过程,模拟了雷暴云移经观测点上空期间,测站固、液态降水与Egnd的变化以及雷暴云下部正电荷区的空间分布。模拟的Egnd及固、液态降水与其的对应关系与观测事实较一致。分析结果表明,固态降水主要携带正电荷,液态降水主要携带负电荷,各类带不同极性和数量电荷的降水粒子常共存在雷暴云中,Egnd主要受携带电荷量占主导地位的降水粒子的影响,地面出现强正电场时正好是云在当顶并且地面出现强固态降水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常晓利 《四川气象》2000,20(1):51-51
民航地面气象观测手册中规定 ,当影响能见度变坏的天气现象有数种时 ,则有效能见度的演变记录在主要影响能见度和一种天气现象的后边。在实际工作中 ,洛阳机场同时出现的天气现象多为雾现象和降水现象 ,而大多数同志纪要栏记录时都将能见度的演变记在雾现象的后边 ,这不准确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1 从降水强度进行判断1 1 当降水强度为中等及其以上时 ,因为中等以上降雨 (雪 )时 ,根据降水现象强度的判定标准 ,雨 (雪 )滴落如线 ,雨 (雪 )滴不易分辨的情况看 ,很明显中等以上降水影响了能见度的变化 ,那么应判定为中等以…  相似文献   

4.
利用陕西省9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18年1-12月降水现象仪观测记录和人工观测记录的平行资料,从数据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陕西20站降水现象仪基本能满足业务需求,其余79站均需要延长平行观测时间。建议进一步完善仪器性能,优化相关数据处理软件。  相似文献   

5.
介绍冬季出现结冰、雨凇、固态降水、积雪等现象的地面观测方法和特殊的技术处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1984年冬季北疆4次降水过程(11月21日、11月28日、12月1日、12月9日)的雷达观测资料、加密探空和包括1983年几次过程的飞机穿云观测、地面雪强和雪晶微物理观测以及常规观测资料等。结果表明,该区气旋锋面降水过程由频繁有秩的中小尺度降水带构成。依据观测可将它们分为两类:地形降水带和系统降水带。本文还初步研究了降水结构和降水带的生成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降水带的可播性。从各种降水带微结构特点和地面降水特征得知,该区冬季人工增雪催化对象主要是无高空强引晶作用的锋下层积云和浅对流、波动、爬坡等动力作用产生的降水带。  相似文献   

7.
称重与人工观测降水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使用降水观测数据,对引起称重观测和人工观测的差异原因进行分析,选取北京市15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2012年11月—2014年1月称重式降水传感器与人工观测降水量业务资料,探讨称重观测与人工观测累积降水量的差异,并细化为对固态降水和液态降水两种降水类型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称重观测与人工观测日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9990, 88.0%的对比次数中, 两者日降水量差值满足业务要求;在出现固态降水时,称重观测较人工观测降水量偏大,在出现液态降水时,称重观测较人工观测降水量偏小;两者在日降水量等级判断差异较小,小量降水时称重观测的能力较优;防风圈可显著提高称重观测固态降水的捕捉率,而称重观测内筒蒸发对夏季降水测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石振水 《山西气象》2002,(1):40-40,46
在实际观测中,有时某种天气现象的特征并不典型,或某些现象之间形态有相似之处,形成条件也有共同点,容易混淆。霰和米雪就是2种容易混淆的天气现象。虽然《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根据其外形和结构做出了定义,但是,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出现的天气现象并不象《规范》中规定的那么标准、典型,而是同时具备2种现象的某些特征,或者介于2种现象的标准之间,这就给观测识别和记录带来一些困难。如2000年初冬我们观测到这样的天气现象:层积云产生固态颗粒降水,直径在1mm~3mm之间,下降时间为…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降水现象仪自动观测数据和人工观测记录,对DSG5型降水现象仪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数据完整性较好,仅0.07%的缺测率。数据准确性通过捕获率、漏报率、空报率和错报率来分析,其中捕获率较高,平均为95.63%,但对弱降水的识别还需改进;漏报率较高,平均漏报率为33.62%;空报率和错报率较低,分别为17.81%和2.68%,但存在错误识别雪和冰雹的现象。降水现象仪数据一致性较差,因观测数据分散不连续导致,需进一步改进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10.
潘旸  谷军霞  师春香  王正 《气象学报》2022,80(6):953-966
为了考察不同来源降水产品在中国北方冬季(特别是固态降水)的精度和可用性,优化融合降水产品质量,利用2019年12月—2020年2月美国CMORPH和IMERGE卫星反演降水、日本GSMaP、中国气象局雷达定量估测降水(MOC-QPE)、CMA-MESO模式预报以及地面观测插值等不同来源分析的降水产品,以地面站观测逐小时降水量数据为基准,从KGE评分、相关系数、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等精度统计指标以及命中率(FOD)、虚警率(FAR)和TS评分等降水事件发生角度开展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单源降水产品中地面插值分析产品对冬季降水描述精度最高也最稳定,但存在明显的系统偏低;其次是MOC-QPE和IMERG卫星产品,对中国北方偏南部地区的降水有一定的描述能力,但对北方高纬度地区固态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差;卫星产品中IMERG精度最高,CMORPH则基本没有反演能力;CMA-MSEO模式产品虽然误差较大但与地面站观测的降水特别是固态降水存在较高相关,明显优于雷达和IMERG、GSMaP等卫星产品。采用BMA技术融合雷达、模式、卫星降水形成优化背景场,评估逐步引入不同的数据源对融合降水在冬季的精度影响,引入IMERG卫星和CMA-MESO模式产品均能提升高分辨率融合产品的质量,其中模式产品的改进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