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讨论膝关节置换术后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 对58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情况进行观察和护理,进行宣传教育,预防性的抗凝措施等.结果 在对58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进行观察和预防后发现,D V T的发生率仅为6.9%左右.结论 采用一定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包括护理干预性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和联合预防。  相似文献   

3.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最新研究报道,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KR)后DVT的发生率为40%~88%,发生肺栓塞(PE)风险达10%~20%,病死率达2%,而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降至26.3%,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本院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行22例(28膝)TKR,采用综合预防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3年5月于我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4例,给予2组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早期活动指导,比较2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6例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3.6%,参考组患者出现15例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4.1%,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活动能够有效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会平  朱素梅 《吉林医学》2010,(33):6138-613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生率。方法:通过对2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精心护理,总结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术26例中,仅有1例发生了DVT,发生率为3.8%。结论:针对病因,采取有效地护理干预,可大幅度地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人工髋膝关节置换的普遍应用,静脉血栓栓塞疾病(VTET)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手术期生命安全构成最严重的威胁。有资料显示未经预防的病人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在70%~84%之间,症状性肺栓塞(PE)发生率接近15%,致死性肺栓塞(PE)则为1%~3.4%。早期预防是防止术后发生DVT的关键。我院自2008年4月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开展了早期功能锻炼指导与预防性抗凝治疗相结合的干预对策,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探讨对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之后,护理干预对于患者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护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前来我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69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易发因素进行分析并互相比较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患者DVT形成发生率为2.70%,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为43.7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发因素的各项数据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在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易发因素和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红艳  刘春凤 《吉林医学》2013,34(23):4819-4820
目的:通过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来探讨护理干预的方法。方法:对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抬高患肢、使用弹力绷带、按摩患肢等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存在多种易患因素,因此对高危患者术前预防、术中动作轻柔、术后早期锻炼,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等有效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给予干效果。方法将脑血栓伴下肢DVT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监测患肢平面周径、消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0.21%)显著高于对照组(48.94%)(P0.05),Fbg以及D-D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的平面周径(髌骨下缘15 cm以及髌骨上缘15 cm)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患肢消肿时间和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有助于脑血栓患者下肢DVT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预防胆囊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胆囊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安全管理干预,并对两组主要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DVT有5例,未发生的有40例;对照组发生DVT有14例,未发生的有31例(P0.05)。观察组痊愈14例,显效26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9例。(P0.05)。观察组实行护理管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出院后进行随访调查,然后进行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26%;对照组满意度为73.33%。(P0.05)。观察组的a PTT、PT指标高于对照组,Fbg指标低于对照组差(P0.05)。结论对胆囊手术患者实行护理管理,能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方法与抗凝预防长期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的效果。方法病例为医院长期卧床治疗患者12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3组,各40例,A组给予康复治疗,B组给予抗凝治疗,C组给予康复治疗联合抗凝,观察3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变化;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并发症发生率及抗凝治疗期间不良用药反应。结果 C组治疗后PLT、t-PA显著高于A组、B组,D-D、Fbg低于A组、B组,差异显著(P0.05);A组、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C组治疗后前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显著低于A组、B组(P0.05);A组、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3组DV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C组出现不良用药反应几率分别为12.5%、10.0%。结论康复治疗方法与抗凝预防长期卧床患者DVT效果显著,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透患者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探讨其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于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3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其中14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作为DVT组,其他124例作为非DVT组,分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置管前水肿、服用低分子肝素、病理类型为糖尿病肾病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白蛋白、服用前列腺素E1、服用阿司匹林和病理类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和糖尿病肾病是股静脉留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低体质量和患糖尿病肾病是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洪  李伟  谢祥仁  张功礼 《医学综述》2008,14(2):275-277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因此怎样有效、安全的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其治疗概况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择期手术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术中给予预防性护理,记录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2组术前和术后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结果观察组术后5 d DVT发生率为2.08%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P0.05);观察组术后5 d D-D、Fbg、FDP分别为(265.64±19.57)ng/L、(2.43±0.69)g/L、(2.62±0.77)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5 d PLT、MPV、PDW分别为(212.16±24.26)g/L、(10.04±0.31)fl、(13.64±2.2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能够降低手术患者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抽签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第10天DVT发生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第10天DVT发生率为2.13%较对照组14.89%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患者a PTT、PT上调、Fbg减低等);干预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减少DVT发生率,患者凝血指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抽选我院40例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再以同期40例进行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比较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年龄、术后D二聚体、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有关。结论在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中,高龄、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是其易感因素,而D二聚体对下肢DVT有着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护理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到2015年1月我院老年内科就诊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干预组(各60例),测量并分析各组的大、小腿周经差、全血粘稠度、血小板计数、护理期间的DVT发生率等.结果 二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护理第7d后干预组DVT发生率(3.33%)明显较常规组低(11.67%)(P<0.05),护理第14 d后干预组DVT发生率(3.33%)明显较常规组低(16.67%)(P<0.05).二组患者经相应方案护理后,干预组和常规组与护理前大、小腿周径血流变化及凝血指标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各指标降低较常规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的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褥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产褥期并发DVT患者及90例不伴有DV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顾性分析产褥期并发DVT形成危险因素,观察产褥期并发DVT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变化及DVT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卧床休息时间≥6 d、口服避孕药史、剖宫产史、产后出血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卧床休息时间≥6 d、口服避孕药史、剖宫产史是产褥期并发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护理干预后a PTT、PT、Fbg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护理干预后干预组DVT复发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2.22%(P0.05)。结论产褥期并发DVT形成危险因素较多,依据其危险因素为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