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聚丙烯腈超滤膜进行了气相接枝改性,研究了不同等离子体处理功率、时间、不同单体温度、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用红外光谱(FT—IR)和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膜的表面结构组成及变化;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表面形态;考察了等离子体改性膜对蔗糖/水体系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对聚丙烯腈膜表面接枝丙烯酸单体,可使聚丙烯腈膜从超滤膜向纳滤级膜转变。  相似文献   

3.
不同分子量丙烯腈-丙烯酰胺共聚物溶液的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不同分子量的丙烯腈(AN)与丙烯酰胺(AM)的共聚物溶解于二甲亚砜(DMSO)中,获得聚丙烯腈(PAN)溶液。采用旋转粘度计和锥板流变仪,从非牛顿指数n、流动活化能△Eq、结构粘度指数△ηa和弹性模量G等方面比较了不同分子量PAN溶液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分子量高的PAN溶液的表观粘度对应力变化敏感,分子理低的PAN溶液的表现粘度对温度的变化敏感,无论是从粘性还是从弹性角度看,低分子量PAN溶液的物理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
5.
聚丙烯腈共混膜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聚丙烯腈共混膜的发展现状,工艺条件与膜性能的关系,膜的力学性能和耐化学性以及膜的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简单介绍了纳米SiO2改性目的及改性机理,对近年来国内外纳米SiO2表面改性方法及聚合物/纳米SiO2复合材料(PSN)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感光性丙烯腈共聚物超滤膜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感光性单体和丙烯腈共聚合成了共聚物膜材料,并制备出具有光敏特性的超滤膜;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所制备的高聚物膜具有超滤结构;膜的透过实验表明,所制备的膜具有较高的纯水通量及对蛋白质截留率,并初步探讨了铸膜液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金属双极板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超  王东哲 《材料导报》2014,28(21):84-88
双极板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收集传导电流、分隔氧化剂和燃料以及支撑电池堆等作用,占整个电池质量和成本的很大比重。目前PEMFC双极板材料主要有石墨、金属及相关复合材料。与其他双极板相比,金属双极板因具有导电导热性好、机械强度高、易加工和成本低等优点而受到重视,但其面临腐蚀及表面层钝化影响电池性能等问题。为此,国内外研究者对金属双极板的表面改性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丙烯腈共聚物低温热解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红外光谱分析法和热重法研究了丙烯腈(AN)共聚物在空气中的低温(350℃以下)热解反应,讨论了热解温度、时间、共聚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衣糠酸(IA)对共聚物热解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升到160℃以上时,共聚物开始发生热解反应,在180℃~220℃之间,热解速率最大;在180℃时,AN与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共聚物最初约有15min的诱导期。当头聚物中共聚单体NVP的质量分数小于11%时,随NVP浓度增加,热解速率加快;超过11%后,热解速率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10.
淀粉接枝丙烯腈共聚物的微波皂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微波加热,使淀粉接枝丙烯腈共聚物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水解,制得高吸水性树脂。对反应时间、微波功率、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对水解反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只需选择95W,加碱8%NaOH80mL,反应时间为18min的反应条件即能制得高吸水性树脂,与常规皂化反应比较,微波加热能大大加快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1.
无机陶瓷膜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韦奇  王大伟 《功能材料》1999,30(6):601-603
综述了无机陶瓷表面改性的原理和现状,介绍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溶胶-凝胶法等方法表面改性对无机膜的孔结构,表面特性和气体分离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腈纶经过表面水解、酰氯化和接枝反应等过程可以在表面接枝上大豆蛋白质,制成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红外分析和电子显微镜形貌观察表明,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的表面形成了完整致密的蛋白质表面膜层。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的超分子结构与普通腈纶相比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是基本保持了原有腈纶的高序态和低序态共存的结构特征。改性纤维的物理力学性能可以满足纺织后加工及其服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聚丙烯腈(PAN)、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四氧化三铁为原料,二甲亚砜(DM SO)为溶剂,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不同四氧化三铁含量的共混膜。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动态力学分析(DMA)对共混膜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耐溶剂实验。结果表明,在PAN膜中添加四氧化三铁对玻璃化温度没有影响,但能提高PAN环化脱氢反应的温度和分解温度;共混膜中的四氧化三铁在醋酸和pH值为3.5~9.5的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溶解损失量在3%以下。  相似文献   

14.
用化学方法在聚丙烯微孔膜表面上接枝丙烯酰胺。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膜表面形态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同时考察了膜的接触角和吸水能力,对BSA蛋白质的吸附量及水通量和抗污染能力。结果表明,随着接枝率的提高,接触角从95°减小到38°,吸水率也提高到163.9%。改性后,PP膜对BSA的吸附减少,膜的水通量减小,但同时膜的污染率下降,当接枝率为11.5%时,膜的污染率为0.274,比接枝前下降了55%。改性后PP微孔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染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聚酰亚胺薄膜因表面光滑和亲水性差,导致其粘接性能低,有必要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从聚酰亚胺薄膜表面性质出发,详细介绍了酸碱处理、等离子处理、离子束和表面接枝等几种不同的聚酰亚胺薄膜表面改性方法及其研究进展.通过这些改性方法,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与其他材料的粘接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各行业对高性能涂层和高效环保加工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表面改性技术,可以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涂层,具有能量密度特别高、非接触式加热、热影响区小、对工件基材的性能及尺寸影响小、工艺可控性强、便于计算机控制、环保等优点。高能柬表面改性技术包括了激光表面改性技术、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离子注入表面改性技术、高密度太阳能表面改性技术。本文介绍了各种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了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国内外都在积极的进行研究,以便得到综合性能更好的涂层,推动表面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综合论述了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电化学表面改性处理研究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碳纤维电化学改性处理法的研究内容及表征手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碳纤维表面电化学改性处理的研究前景.在碳纤维改性工艺参数的研究工作中,为了使实验结果有可比性,迫切需要一套标准来规范实验条件及性能表征方法,而为了更好地体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势,仍需不断探索和研究碳纤维的电化学改性机理.为使复合材料的性能更好地达到应用要求,有必要提出碳纤维表面改性模型及界面理论.  相似文献   

18.
梯度共聚物是一类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聚合物,其特点是,大分子中单体单元沿分子链呈连续的梯度变化。文中在介绍梯度共聚物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制备梯度共聚物应当满足的必要条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梯度共聚物合成技术的研究进展,如"活性"/可控聚合方法、开环易位聚合法,以及特殊的自由基聚合手段等,并对不同制备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展望了今后梯度共聚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程挺宇  郑锋 《材料导报》2008,3(4):13-15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主要包括激光表面改性、离子注入法、物理气相沉积法和热喷涂等,简述了该4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对各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状况分别加以描述,最后总结了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马来酸酐为桥联剂,通过其与含端羟基PMMA的偶合反应,合成了新型大分子表面改性剂PP-g-PMMA,用IR、NMR、TG、DSC对接枝物进行表征,并通过共混研究了接枝物对聚丙烯的表面改性。结果表明,PP-g-PMMA的热稳定性随着PMMA侧链的含量增加及分子量的增大而略有下降,PMMA侧链的存在降低了PP主链的结晶能力,阻碍其形成较为完整的β晶相;所合成的接枝物具有表面外迁性,可富集于共混物薄膜的表面,有望作为PP的大分子长效表面改性剂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