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3-2004年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904例,根据入院时心率水平分为<80 次/min组、80~90 次/min组及>90次/min组,分别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死亡例数.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史、冠状动脉造影例数、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90次/min组及80~90次/min组患者前、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心率<800次/min组(P<0.05).心率>90次/min组患者LVEDD为(51.9±7.5)mm,80~90 次/min组为(51.6±5.8)mm,高于<80次/min组[(50.3±5.3)mm];>90次/min组的LVESD[(39.5±8.7)mm]也明显高于80~90次/min组[(37.1±7.1)mm]及<80次/min组[(34.8±6.2)mm];而>90次/min组LVEF(46.0%±10.6%)明显低于80~90 次/min组(49.5%±11.3%)及<80次/min组(54.6%±10.8%).904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65例(7.2%),>90次/min组患者的病死率[18.2%(27/148)]明显高于80~90次/min组[8.5%(16/189),P<0.01]和<80次/min组[3.9%(22/567),P<0.01],后两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率增快,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增加.对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心率增快是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5,95%CI:1.008~1.043,P=0.005).结论 过快的心率是AMI心室重塑与死亡的强预测因子,对AMI患者应密切关注和控制心率,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临床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分析76例AM 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AM I前24h内有无明确的心绞痛(AP)发作将患者分为两组,并对其临床资料及其住院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心绞痛组血清酶(CK、CK-MB)的峰值明显小于无心绞痛组,有心绞痛组发生AM I时梗死的面积明显小于无心绞痛组,心力衰竭(CHF)、心源性休克、住院期间病死率与无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保护心肌细胞、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减轻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减轻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和降低住院期间病死率的作用,进而改善AM I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对早发心绞痛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110例早发心绞痛患者入院时的血浆BNP浓度,稳定型心绞痛(SAP)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0例;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心绞痛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记录住院和随访平均6个月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检测所有对象的BNP。结果:心绞痛组中UAP、SAP者与对照组血浆BNP浓度分别为(94.88±35.92)、(40.19±23.05)与(35.85±14.96)ng/L。UAP者平均BNP浓度高于SAP者和对照组(均P<0.01),SAP者与对照组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P者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SAP者(20%∶6%,P<0.05)。SAP者、UAP者中发生心血管事件者BNP均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分别为P<0.05、P<0.01。结论:血浆BNP浓度可以预测早发心绞痛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例ST段抬高的AM I患者经静脉溶栓后常规行延迟PC I(延迟组),然后与经静脉溶栓后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的34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时的临床不良事件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与保守治疗比较,常规施行延迟PC I可以降低住院期间的病死率(0%vs15%,P<0.05),缩短平均住院时间(15 dvs28 d,P<0.05),减少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5%vs35%,P<0.05)及再次心肌梗死(0%vs9%,P<0.05);还可以明显降低6个月病死率(3%vs12%,P<0.05)和再住院率(8%vs26%,P<0.05),防止左心室进一步重构,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结论常规施行延迟PC I可以提高AM I患者住院期间和6个月的治疗效果,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CaN抑制剂FK506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探讨CaN抑制剂在I/R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取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FK506假手术组,I/R损伤模型组,FK506干预组(0.05 mg/kg).观察各组I/R平均动脉压、心率、心律失常、血清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I/R损伤模型组和FK506干预组平均动脉压分别为(66.50±9.79)mmHg、(80.33±7.37)mmHg,两组与基础平均动脉压[(84.67±6.80)mmHg]比较,FK506可以减少缺血期平均动脉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R损伤模型组和FK506干预组室性早搏的总数分别(508±196)次、(227±169)次,室速持续时间分别为(37.5±12.7)s、(8.7±9.8)s,室颤持续时间分别为(16.5±9.6)s、(9.1±9.1)s,两组比较,FK506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降低室颤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和干预组CK值分别为(3 571±601)U/I、(3 132±692)U/I,与假手术组(941±449)U/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DH值分别为(6 878±703)U/I、(4 851±672)U/I,与假手术组(3 283±1 097)U/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和干预组梗死区占缺血区面积分别为(64.4±9.5)%、(49.8±4.1)%,两组比较,FK506可明显减小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K506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钠水平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急性STEMI患者240例,根据入院血钠水平分为A组(血钠≥135 mmol/L)144例、B组(125 mmol/L<血钠<135 mmol/L)62例、C组(血钠≤125 mmol/L)34例。收集3组临床资料和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资料。结果随着血钠水平的降低,患者年龄显著升高、女性比例显著增加、Killip分级Ⅲ~Ⅳ级比例明显升高(P<0.05),3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肌梗死史、心力衰竭史、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7 d和30 d心源性休克、全因死亡和联合终点事件比较差异显著(P<0.05)。3组7 d复发性心肌缺血、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钠血症、Killip分级是急性STE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钠水平降低增加老年急性STEMI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救干预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我院急诊120确诊为ST段抬高型AMI患者58例为急救组,同期自行入院确诊ST段抬高型AMI患者74例为自救组。观察2组患者间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发病-再灌注时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溶栓治疗的比例,住院期间血管再通率、治愈率、并发症、死亡及住院天数。随访观察1、3和6个月时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射血分数(EF)、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死亡发生率等。结果:急救组的FMC时间(19.54±8.66)min,发病-再灌注时间(113.27±10.16)min,均低于自救组[分别为(50.85±11.46)、(135.69±12.25)min,均P<0.05)];急诊PCI比例为29.3%,高于自救组的13.5%(P<0.05);急救组溶栓的比例(20.7%)与自救组(24.3%)无显著差异;急救组血管再通率及治愈率分别为77.6%和81.0%,均高于自救组60.8%和59.5%(均P<0.05);急救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5.9%,平均住院日为(18±9)d,均低于自救组48.7%和(32±16)d(均P<0.05)。随访期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3个月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急救组低于自救组(均P<0.05);而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急救组低于自救组(均P<0.05),而在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救干预能够降低AMI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合并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该院近年来收治的3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和同期收治的具有可比性的40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给予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降糖治疗(控制空腹血糖在4.4~6.2 mmol/L之间,餐后2 h血糖在9.0 mmol/L以下),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合并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感染、心力衰竭、休克和死亡的例数(比例)分别为20例(58.82%)、18例(52.94%)、14例(41.18%)、10例(29.41%)和10(29.41%),单纯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10例(25.00%)、9例(22.50%)、8例(20.00%)、6例(15.00%)和4例(10.00%),两组患者除休克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P0.05)外,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按照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分为5.1~11.1 mmol/L、11.1~16.7 mmol/L和16.7 mmol/L以上3组,各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例数分别为4例、6例和10例,发生率分别为36.36%、50.00%和90.91%;感染的发生例数分别为0例、7例和11例,发生率分别为0.00%、50.00%和100.00%;心力衰竭的发生例数分别为2例、4例和8例,发生率分别为18.18%、33.33%和72.73%;休克的发生例数分别为2例、4例和4例,发生率分别为18.18%、33.33%和36.36%;死亡例数分别为0例、4例和6例,病死率分别为0.00%、33.33%和54.54%,3组患者除休克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χ2=1.01,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应积极控制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尽可能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I期心脏康复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并对观察组患者再实施I期心脏康复训练,分析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2±1.4)天;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0.8±2.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再发率为0%;对照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再发率为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期心脏康复训练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后期疾病再发几率。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近期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年龄对老年住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535例老年AMI住院患者按年龄、预后分别分组.回顾性分析年龄、并存疾病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80v94岁组与65~79岁组、60~64岁组比较,住院病死率升高,分别为7.5%、14.2%和22.9%(χ2=46.378,P<0.01),30 d病死率亦升高(χ2=44.534,P<0.01);60~64岁AMI患者30 d死亡组陈旧性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例数高于存活组,心绞痛例数低于存活组(P<0.05);65~79岁AMI患者30 d死亡组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例数均高于存活组;合并心绞痛例数低于存活组(P<0.05).80~94岁AMI患者30d死亡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糖尿病、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例数均高于存活组,心绞痛低于存活组(P<0.05);80~94岁以上30 d死亡组与60~64岁、65~79岁的死亡组比较,陈旧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肺功能不全患者增加(P<0.05).结论 AMI患者病死率随增龄而升高,不典型心绞痛是80岁及以上A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不同病因所致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北京安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RICU)的所有诊断为急性呼吸衰竭,经常规氧疗后症状无好转或加重并给予NPPV治疗的患者,并按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分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COPD组)和非COPD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APACHE II评分、HGB及白蛋白,记录使用NPPV前、1h后、2~4h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测值(pH,PaO_2,PaCO_2,SaO_2),比较各组患者的再插管率、病死率、住重症监护室(RICU)时间。结果:研究期间,共有252例各种类型的呼吸衰竭患者入住RICU,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123例(48.8%),男性69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71.0±11.6)岁。其中COPD组79例,非COPD组44例。COPD组APACHE II评分(20.9±4.4)和PaCO_2(73.4±14.0)mm Hg(1mm Hg=0.133KPa),显著高于非COPD组[分别为(18.4±4.6)和(65.9±14.0)mm Hg],呼吸频率[(21.1±4.5)次/min、心率(88.1±17.4)次/min低于非COPD组(分别为(24.9±7.6)次/min、(95.6±19.5)次/min,P<0.05],两组间平均动脉压、pH值、PaO_2和Sa 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PPV治疗1h、2~4h后两组的pH、PaCO_2和PaO_2均显著改善,心率和呼吸频率减慢(P<0.05或P<0.01)。COPD组再插管率为5.1%,住院病死率5.1%,均明显低于非COPD组(分别为15.9%和27.3%)(P<0.05或P<0.01)。COPD组的成功率为89.9%,显著高于其他病因组的72.7%(P<0.05)。两组住RICU时间相近(分别为15d vs.16d,P>0.05)。结论:NPPV选择性用于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可显著降低再插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疗效优于非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且并发症产生少,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将24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均行急症冠脉内介入治疗(PC I),观察组同时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 s)冠脉内移植(BM T),分别于术后3 d、3个月、6个月采用T ei指数评价心功能,铊201静息-再分布显像观察梗死面积。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T ei指数均较术后3 d时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6个月时则无明显变化;3个月时观察组梗死面积较3 d时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至6个月时无明显变化。急症PC I同时给予冠脉内BM-MNC s移植治疗AM I能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入院时随机血糖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心功能及术后1年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对284例急诊PCI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后即刻的随机血糖,将患者分为3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10.9 mmol/L)及C组(血糖≥11.0 mmol/L).结果 (1)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女性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6.5%比33.3%、40.2%,均P<0.01),平均住院时间较长(分别为13.9 d比16.0 d、16.6 d,均P<0.05).C组有高血压病史患者的比例高于A组(72.1%比54.9%,P<0.01).(2)急诊PCI后,合并高血糖的B组、C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所占比例高于血糖正常的A组(分别为22.6%、34.1%比13.3%,均P<0.05),TMPG达3级所占比例低于A组(分别为74.3%、57.6%比84.4%,均P<0.05).C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及B组(分别为42.5%比20.6%、26.6%,均P<0.01),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比例高于A组及B组(分别为19.5%比4.9%、6.4%,均P<0.01).(3)C组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及B组(分别为44.8%比23.5%、27.7%,均P<0.01).与A组比较,C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8.0%比1.1%,P<0.05)及术后1年病死率(18.7%比3.4%,P<0.05)较高.结论 合并高血糖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心功能及预后均较差.  相似文献   

14.
将1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小剂量肝素治疗。长疗程组86例静滴肝素100m g/d,14 d后改为50 m g/d,7 d;短疗程组静滴肝素100 m g/d,3~5 d。以1 a和3 a为终点进行随访。随访目标为心绞痛发生率、心功能状态(NYHA分级)、心脏性再入院率、心脏性死亡率。结果长疗程组1 a、3 a心绞痛发生率、心脏性再入院率、心脏性死亡率均明显低于短疗程组。认为小剂量、长疗程肝素疗法能明显改善AM I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PCT)、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心内科确诊的1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7例,女性65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0.89±7.22)岁。出院后门诊、电话或邮件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MACE组(59例)和非MACE组(123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入院时PCT、c Tn I、NT-pro BNP的检测结果。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指标的MACE预测价值。结果 MACE组的c Tn I、PCT及NT-pro BNP均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PCT、c Tn I、NT-pro BNP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MACE的敏感性分别为87.6%、92.3%、94.7%,特异性分别为77.1%、78.6%、83.5%,最佳诊断节点分别为0.0986 ng/ml、1.027μg/L、569.34 pg/ml。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T(OR=1.353,95%CI:1.045~1.589)、NT-pro BNP(OR=1.646,95%CI:1.165~2.179)、c Tn I(OR=1.946,95%CI:1.294~2.584)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论 PCT、c Tn I、NTpro 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相关,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山莨菪碱对小型猪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梗死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小型猪心肌缺血-再灌注(I/R)后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12头小型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6头)和山莨菪碱组(6头),球囊闭塞前降支(LAD)造成心肌缺血,撤除球囊恢复冠脉再灌注,同时冠脉内注入药物后,监测平均动脉血压(MBP)、心率及平均冠脉内压(MICP),并测量缺血和梗死心肌范围。结果(1)在冠脉内注射生理盐水后,MBP、MICP及心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冠脉内注射山莨菪碱后,出现MBP、MICP及心率的升高,其最大变化发生在30min时(P<0.05),并且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冠脉内压明显升高(P<0.05)。(2)山莨菪碱组缺血面积和梗死面积均显著小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小型猪冠脉内注射山莨菪碱在I/R后可减轻I/R损伤,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使心输出量增加,冠脉灌注压增加。  相似文献   

17.
早期强化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两组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近期心血管事件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15 2例ACS患者随机分成 3组。A组常规治疗 ;B组 :辛伐他汀 2 0mg/d ;C组 :辛伐他汀 4 0mg/d ,随访观察 3组患者首次入院后 1个月和 1年的终点事件发生率 (死亡、再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再入院率 )以及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 :B组、C组初始 1个月及 1年内的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及再住院率均较A组明显降低 (均P <0 .0 5 )。B组 1个月、1年病死率下降分别为 3.92 %、7.84 % ,C组 1个月、1年病死率下降分别为 3.76 %、7.6 0 % ;C组与B组比较 ,初始 1个月内心绞痛、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但对 1年内病死率及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5 )。 2、6、12个月血脂监测显示B组、C组均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B组 2例、C组 3例出现恶心、纳差等消化道症状 ;B组 1例、C组 2例出现转氨酶增高 1~ 3倍。结论 :辛伐他汀 2 0、4 0mg用于ACS早期治疗均安全有效 ,均能有效降低近期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 ,且提示疗效与剂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急诊PCI术后ST段抬高幅度与早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捷  韩雅玲  臧红云  梁明 《心脏杂志》2006,18(3):337-340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 I)后ST段恢复程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452例AM I患者根据其术后ST抬高程度分为3组:ST抬高<1.0 mm组(210例),ST抬高1.02.0 mm组(178例)以及ST段抬高>2.0 mm组(64例),分析3组患者住院期间再次发生AM I、恶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和死亡的情况。结果随着ST段抬高幅度增加,3组患者的泵衰竭发生率分别为6.7%、12.9%和17.2%(P<0.05),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9%、5.1%和12.5%(P<0.05),院内病死率分别为1.4%、3.9%和9.4%(P<0.05)及急性心肌再梗死率分别为0%、2.2%和4.7%(P<0.05)。分析显示术后单导联ST段抬高幅度是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的最强独立预测因素[OR=2.42,95%C I:(1.174.02),P<0.01]。结论单导联ST段抬高幅度是划分急诊PC I术后早期预后危险分层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益窦起率胶囊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 ,方法 :6 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以下简称 S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0例和对照 2 0例 ,分别服用益窦起率胶囊及普鲁本辛 1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服药前后的临床症状 ,平静心率、固有心率、动态心电图 (DCG)和心脏电生理改变。结果 :治疗组服药前后的平静心率分别为 46次 / min和 5 8次 / min;固有心率分别为 72次 / m in和 89次 / min;DCG最慢心率分别为 40次 /min和 48次 / m in;DCG平均心率分别为 5 6次 / m in和 6 3次 /min;DCG2 4h总心跳数分别为 6 95 39次和 886 76次 ;窦房结恢复时间 (SNRT)分别为 1.6 6 5 S和 1.40 5 S,6项指标的改善较服药前明显 (P<0 .0 1)。结论 :益窦起率胶囊是治疗 SSS的有效中药制剂 ,它能促进窦房结功能的恢复 ,提高窦房结自律性和兴奋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长期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128例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抗心衰基础治疗相似,观察组加服左旋甲状腺素12.5~25 m g/d,对比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6 m in步行试验,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心率变化,再住院人次,病死率和不良反应。观察6~30个月,每3个月复查相关指标。结果:两组心功能均改善,运动耐量增加,但观察明显优于治疗对照组(P<0.05);血清T3、T4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但其水平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心率,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再住院人次,观察组较对照减少49.26%(P<0.01),而且观察组治疗过程无甲亢表现。结论:长期补充小剂量甲状腺素对于慢性重症心力衰竭,不仅能显著改善心功能、生活质量,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