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如何合理提取裂缝型储层地震响应属性,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是裂缝型储层预测研究的基础。通过提取塔北隆起西部A区块奥陶系一间房组(O2y)顶部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探讨了适合该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从裂缝成因理论出发,应用地震属性的几何学与波动学属性,从不同方面对裂缝型储层的预测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本征值相干体、AFE(automatic fault extract)裂缝预测体的制作方法进行裂缝地震几何学属性方法研究,然后在测井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震联合反演方法对裂缝型储层进行地震反演方法研究,利用所提取的地震属性对研究区块的裂缝展布特征进行合理预测,解释了由于裂缝型储层各向异性而导致的用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合理解释的勘探现象。描述了一种适合裂缝型储层预测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同类储层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川西XC地区的致密砂岩裂缝预测,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基于地震叠前与叠后多属性融合的裂缝地震预测方法。将裂缝分成地震可识别的大尺度裂缝与地震难以识别的小尺度裂缝,首先利用信噪比高的叠后地震数据提取与大尺度裂缝相关的几何类地震属性,然后进行多属性融合刻画目的层段大尺度裂缝的分布规律;再结合叠前方位道集数据进行频率依赖各向异性特征预测的目的参数反演,实现对小尺度裂缝的预测;最后,综合大小尺度裂缝预测结果开展目的层裂缝发育规律研究,预测储层裂缝发育有利区。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表明,利用多尺度裂缝综合预测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对裂缝性储层的准确描述,预测结果与实际生产井的油气产出情况吻合率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岩心分析、成像测井分析和三维地震资料,对四川盆地南缘昭通示范区罗布向斜龙一1亚段和五峰组的多尺度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将蚂蚁体属性中的强响应部分确定性提取成面,可得到大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用蚂蚁体沿层切片显示的带走向趋势的裂缝参与小尺度离散裂缝网络建模,降低了小尺度裂缝走向模拟的不确定性。(2)罗布向斜龙一1亚段和五峰组裂缝以高角度剪切缝为主,多被方解石充填,裂缝走向为北东—南西向,成像测井解释的裂缝走向与附近地震解释的断层走向一致。(3)大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与钻井的断层位置相符,小尺度裂缝发育部位与钻井液漏失部位吻合,多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可较好地表征罗布向斜龙一1亚段和五峰组的裂缝发育特征。(4)罗布向斜Y12H井应用多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优化压裂方案,压裂缝网复杂度高,试气产量较邻井提高了近41%,优化小尺度裂缝走向后的多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页岩储层预测及描述的难点,采用非高斯信号、非平稳信号、非线性信号和高阶统计量等现代信号分析方法,开发出密度投影技术.该项技术的前提条件是优选能有效表征裂缝储层的分形、伪熵和混沌等地震属性,对多种地震属性表征的有利裂缝储层展布情况进行融合显示,既可避免单一地震属性的多解性,也可以实现“甜点”预测并对储层分类分级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了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利用密度投影技术对渤南洼陷罗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页岩裂缝储层进行预测,将其裂缝储层划分为Ⅰ类储层、Ⅱ类储层和非储层3类,获得较高产能的井均位于有利裂缝储层(Ⅰ类和Ⅱ类储层)发育区,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梯度结构张量(GST)相干技术和构造导向滤波技术在断层解释方面各具优势,但将二者结合的应用实例并不多见。为此,提出基于构造导向滤波与GST相干属性的储层裂缝预测方法。首先,利用构造导向滤波方法对地震数据进行各向异性补偿处理,在提高信噪比的同时突出断层和裂缝特征;然后,利用优化处理后的地震数据提取地层倾角、方位角等属性,获得计算断层和裂缝的基础数据;最后,基于倾角、方位角、振幅等数据构建方向导数矢量和GST,通过计算GST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提取突出地震数据结构特征的GST相干属性,实现储层裂缝精细识别。基于构造导向滤波与GST相干属性的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精细预测了川西雷四段上亚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结果表明:断层和裂缝主要分布在T6层以下,T6层反射连续,地层稳定,形成了良好盖层;雷四段上亚段断层、中小尺度断层和裂缝较发育,以构造缝为主,可作为天然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6.
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裂缝储层的主要参数有裂缝的形状、方位和密度等,这也是控制产油产气的主要因素。简要介绍了YC地区泥岩裂缝储层的地质特征与测井显示,综合分析不同观测方位的三分量地震转换波资料,九分量VSP资料,以及三维特殊地震属性等资料,对裂缝段进行了横向预测和描述的方法探索。结合AVO资料及所提取的地震属性,预测了YC地区储层段的裂缝密度和主方位角。  相似文献   

7.
应用异常流体压力方法预测裂缝发育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岩裂缝作为一种新的油气储集空间倍受关注,构造背景下的裂缝性油藏,其含油气性既受构造控制,又受裂缝发育带控制。利用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分析方法对江苏油田盐城凹陷阜二段(E1f2)泥岩裂缝发育带进行预测,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8.
由于裂缝性储层与致密岩层之间具有巨大的物理性质差异,导致物性界面的存在,从而引起储集层地震波反射特征的改变,为使用地震数据预测裂缝提供了可能。曲率是用来表征层面上某一点处变形弯曲的程度,体曲率属性能够反映地震分辨率无法分辨的小断层和微裂缝特征。利用体曲率属性技术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开展裂缝研究,较为准确地预测了P2w1~P2w55个储层段的裂缝分布及发育特征;并结合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裂缝预测的准确性,为油田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碳酸盐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有效预测,研究并提出了井震结合的地震多属性融合缝洞体系综合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叠后地震资料的峰值频率振幅属性对储层的孔洞分布特征进行预测,然后利用成像测井获得的储层段裂缝平均孔隙度与倾角、曲率、方差等叠后地震属性预测的大尺度裂缝分布结果进行交会,分别确定出这些属性的有效范围,再将有效范围内的几种属性值进行融合得到叠后大尺度裂缝分布特征;基于叠前分方位CRP道集计算频率梯度属性进行小尺度裂缝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成像测井裂缝孔隙度进行交会得到小尺度裂缝分布;最终将孔洞、大裂缝和小裂缝3种预测结果融合,得到缝洞体系综合预测成果。对我国西部T油田H区块碳酸盐岩储层缝洞体系预测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所论缝洞体系综合预测方法相较于常规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碳酸盐岩储层缝洞体系的有效预测,提高勘探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
阆中—南部地区大二亚段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以及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为了搞清楚本区储层裂缝发育带、有利储层分布状况,利用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对裂缝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分析该区构造演化,综合利用构造曲率、地震属性、相干体属性以及古构造应力场二维数值模拟对大二亚段裂缝进行综合预测,并进行权重分析,最终确定出裂缝的发育分布带。研究认为:大二亚段裂缝发育带主要分布于石龙场高点地区及其东北部大断层周围、金星场地区和柏垭鼻状构造高部位。  相似文献   

11.
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对不同方位角地震数据的属性求取来拟合各向异性椭圆,从而预测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为了优化目前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应用中地震属性的求取和优选过程,提出了采用基于HTI介质的各向异性正演来实现方位各向异性椭圆拟合地震属性优选的新思路。以测井裂缝信息为基础,进行井上各向异性正演;对正演模拟道集进行各种地震属性的求取和裂缝敏感性分析;将优选出的最佳敏感属性用于各向异性椭圆拟合和裂缝分布特征预测。松辽盆地南部某地区火山岩储层的实际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各向异性正演优选属性的裂缝预测结果与测井裂缝信息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更关注中小尺度裂缝构造的现阶段,大尺度裂缝研究不可或缺。预测大尺度裂缝的常用方法是地震属性分析,因此寻找并选用对(不同尺度)裂缝敏感的地震属性成为关键。基于多裂缝参数地震物理模型,开展叠后属性分析,研究地震属性对裂缝参数的敏感性,然后优选敏感属性进行多属性融合。结果表明:在单一属性裂缝预测中,倾角约束分频相干属性具有明显优势,但难以识别三维空间某一方向尺度小于λ/4的裂缝带;频率衰减梯度属性对裂缝带尺度敏感,谱分解相位调谐体属性对裂缝密度敏感,振幅属性对裂缝方位和缝面倾角敏感;曲率等几何属性、相干属性和物理属性的融合不仅能突出大断裂,还能降低多解性。  相似文献   

13.
花瓦地区阜二段页岩油气显示丰富,埋深较小,是裂缝性油藏勘探有利区。为深化高角度裂缝储层预测,以花瓦高精度数据为基础,以全程保幅为指导思想,开展了阜二段裂缝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高质量方位角道集形成分析研究、保幅叠前偏移振幅规则化研究,并对阜二页4及页5段进行了裂缝预测。研究表明,该项技术的实施,宽方位角地震数据是基础,高质量方位角道集的形成是保证,振幅相对保持处理是关键。通过选取振幅包络属性所进行的裂缝预测,其结果与实钻井吻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14.
裂缝是致密、低渗透油气藏的重要储集空间与运移通道。准噶尔盆地腹部D井区二叠系属于致密砂岩油藏,针对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分布非均质性强、难以预测的问题,开展了致密砂砾岩裂缝分布预测研究,并提出了井震结合的地震属性裂缝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成像测井解释成果得到的储层段裂缝孔隙度,然后用平均孔隙度与方差、倾角等叠后地震属性预测的裂缝分布结果进行交会,分别确定出这些属性的有效范围,再将有效范围内的属性值进行融合得到叠后大尺度裂缝分布特征;采用叠前分方位CRP道集计算频率衰减属性进行小尺度裂缝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成像测井裂缝孔隙度进行交会得到小尺度裂缝分布;最后融合两种预测结果,得到储层裂缝综合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东濮凹陷北部盐间泥岩裂缝储层预测目前尚无适用技术。在分析泥岩裂缝储层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发现盐间泥岩裂缝发育段由于富含脆性矿物,易受构造形变作用形成构造裂缝,且具有低速、低波阻抗、低泊松比及高电阻率等地球物理特征。据此,形成了剩余构造分析和广义多属性聚类分析为核心的2项适用于盐间超压、构造成因泥岩裂缝预测技术。其中,剩余构造分析技术将常规地质构造分解为构造背景、局部构造形变和随机因素3部分,突出局部构造形变产生的微曲率变化,从而达到预测泥岩裂缝的目的;广义多属性聚类分析则是将地震反演法与地震属性法结合起来进行属性优选,进行神经网络聚类分析,定性预测出泥岩裂缝发育区。实际应用中2套方法预测结果吻合度较高,依据预测结果部署的濮深18-1井在沙三段上亚段10砂组3 258 m处见到良好油气显示,产油量为215~420 m3/d。  相似文献   

16.
裂缝带的预测与刻画对裂缝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减少单属性预测结果的多解性,通常采用多种地震属性综合预测。裂缝发育程度与地震属性之间主要为非线性关系,为此,首先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地震属性特征与裂缝发育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学习,然后根据学习结果综合判别研究区裂缝发育程度,以提高裂缝带预测精度与准确率。实例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对裂缝带预测结果准确度较高,同时该方法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7.
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石牛栏组为一套深水陆棚沉积的泥灰岩地层,前期钻探显示,石牛栏组气藏分布与裂缝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为典型的裂缝型气藏。为进一步对安场向斜石牛栏组储层的裂缝平面展布规律进行研究,该文通过岩心、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目的层的裂缝发育特征,优选裂缝预测敏感地震属性,基于地震像素处理的裂缝增强属性对石牛栏组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常规的地震曲率属性预测裂缝识别能力有限,而基于地震像素处理的地震数据能够有效改善小断层及构造形变特征成像,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裂缝增强属性可大大提高裂缝的识别能力,经实钻井验证,基于叠后地震属性裂缝分布预测方法的结果与钻井泥浆漏失点综合吻合率达83.3%以上,预测结果较为可靠,该研究为石牛栏组区带优选及钻井风险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应用地震波形分析技术预测裂缝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探讨了利用地震道波形变化特征识别和预测裂缝的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首先从过井地震剖面出发,通过井震标定,建立裂缝的地震响应模式,总结裂缝发育层段(时窗段)的特征波形;然后利用神经网络技术逐道进行月的层段的实际地震道对比,把地震波形状分类成离散的“裂缝信息”,再根据拟合度准则进行分类,最终得到裂缝地震反射异常体的空间展布。在青西油田利用地震波形分析技术进行了裂缝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部署了5口井,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吻合,位于裂缝发育区的Q11井获得了高产油流。  相似文献   

19.
陈家洼陷是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内的一个生油洼陷,洼陷内沙三段下亚段发育有多套浊积砂体和厚层泥岩,具有自身发育地层岩性圈闭的条件。利用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分频处理和模型约束波阻抗反演等技术,对沙三段下亚段的砂体沉积规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预测了砂体分布的优势区。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测井和岩心资料,对沙三段下亚段4~(th)SQ2和4~(th)SQ3层序顶界面的有利砂体进行了预测。结合沉积相划分结果,对沙三段下亚段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模式进行了分析,预测了有利圈闭的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东北部黄龙场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存在大型断背斜圈闭,其有利滩相储层发育特征研究是该段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在构造研究和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储层沉积微相特征,对储层主要发育段(嘉二2亚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综合预测。利用地震属性与地震反演技术相结合预测出嘉二2亚段强振幅能量异常、低密度异常滩相储层平面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斜坡地带;多参数反演技术预测了储层的物性特征,地震相干体技术与频谱分析技术综合预测出储层的裂缝发育区,这是该区优质滩相储层地震预测成功的关键。综合分析结论认为:该亚段最有利的滩相储层主要分布在HL2井东南高部位及其斜坡带以及HL5井的西部,应是研究区内嘉二段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