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洛阳龙门地热田位于洛阳断陷盆地西南部,依据地热地质资料,分析研究了龙门地热田边界、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地球物理化学特征、地热水温度场、热储构造发育特征,同时对龙门地热田地热水的赋存、运移条件等进行了分析探讨。该地热田的形成受地质构造控制,属构造热储对流型地热田,草店断裂(F_1)和魏湾断裂(F_2)为龙门地热田的控热构造,伊河断层(F_3)、朝阳—首阳山断层(F_4)为地热田的导热、导水构造,寒武系灰岩为龙门地热田的热储层,上覆数百米的二叠系、三叠系砂岩、泥岩互层为该地热田热储层的盖层,龙门地热田地热水水温高达98.5℃,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三坑地热田的地热地质特征,准确找到其最佳开发位置,采用多种方法对该地热田的某新工区进行了综合地热勘查。勘查结果表明:三坑地热田热储类型为岩溶裂隙-断裂构造型,地下热水受断裂构造控制,呈带状分布,并具明显的方向性和不均一性,赋存条件比较复杂;地热系统中的热、储、盖、通4要素,盖层不是必须的,如果有很好的热源、热通道和水源,盖层很薄甚至没有都可能存在可供经济开采的地热水资源;在深度500 m以内中浅层地热勘查中,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与浅孔测温相结合,可显著提高勘探成功率。 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玉溪盆地及周边的地层岩性、褶皱构造入手,分析了玉溪盆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盖层结构及地热水的补给、径流、深循环和热交换等形成因素及机制,指出了地下热水的形成机制,提出了玉溪盆地地热田边界面积,对玉溪盆地地热水开发、利用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陕西地矿局获悉,1993年以来,西安市城、郊区已打成地热井12口,目前已立项论证和正在施工的还有20余口,呈现城墙圈内外和郊区全面开花的局面。这十几口已成地热井,井深在1500到2000米之间,井口温度在55℃到73℃之间,单井出水量多在每小时40立方米以上,为第三系层状地下热储类型,中、离矿化弱碱性.关中盆地地质学称为“断陷盆地”,是我国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西安城郊地区由于断裂构造发育,是关中包括临潼疗养区、蓝田和眉县汤峪、长安县韦曲和东大地区在内已知6个地热田中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70年代和1990年前后在东郊、南郊和西北郊打成几口井之后,西安地热田的存在被证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地热开发的高潮。  相似文献   

5.
鞍山市地下热水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现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鞍山市地下热水的分布、类型做了概括性归纳,并结合地质构造、水化学特性等资料,分析了鞍山市地下热水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忻州市地下热水资源丰富,分布也较广泛。文中论述了位于滹沱河忻定盆地地下水系统中比较集中的大营、奇村、顿村、上汤头地热田特征,分析了地下热水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探讨了地下热水开发利用中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保护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洛阳龙门地热田的形成是其特殊地质构造制约地下水运动和热对流的结果,与区域性深大断裂直接贯通的F1、F2断层为龙门地热田的控热构造,F3、F41为地热田的导热、导水构造,ε3为龙门地热田的热储层,上覆数百米的二叠系、三叠系地层是其热储盖层。洛南新区地处龙门地热田的北部、洛阳盆地地热田南缘,位于洛阳盆地地热田与龙门地热田的过渡地带,其为NW向断裂(F1、F2)和NE向断裂(洛河断裂、伊河断裂F3)挟持的地热储存体。提出了开发利用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阳朔县月亮山地热田的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及地热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地热概化模型。结合野外勘查工作成果,利用热储法对地热田地热资源进行评价。根据地热井抽水试验,用开采强度法对地热水可开采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地热资源总量为8.28×1013k J,可利用地热资源量为4.07×1013k J,地热水资源总量为4.63×108m3,地热水中储存热量为4.07×1013k J,地热田热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 590 m3/d。  相似文献   

9.
灵宝盆地热储分为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两种类型,层状热储又分为温水储层和温热水储层两个热储层。对灵宝盆地地下水的同位素进行了测试,结合大气降水线方程,对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和形成年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灵宝盆地地热水的成因为大气降水;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南部山区,补给区平均高程为577.82 m;地热水的年龄均在万年以上;地热水各热储层之间无明显的水力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1地热水取水水源井阜新市东梁天水谷先后施工了DR-1,DR-2,DR-3等3眼地下热水井,根据3眼地下热水井的资料和地下热水条件来论述该工作区的地热水资源量。1.1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地处小型盆地内部的丘陵坡地,浅部地下的赋存条件受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因素控制;区内第四系松散砂砾石层分布有限且厚度较薄,平均3.00~10.00 m,地下水的补排及动态变化主要受地形和大气降水影响。深部地下水主要受  相似文献   

11.
地热是一种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可再生资源。系统梳理我国悠久的地热资源研究历程,发现目前我国地热资源类型众多,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地热资源的分类是评价和开发地热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地热分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地热资源系统分类方案。依照赋存埋深和温度将地热资源划分为浅层地热资源、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三个大类;再从地热资源富集赋存的关键要素出发,依照源(热源和水源)、通(通道及传输)、储(储集体)、盖(盖层)等地质要素将水热型地热资源进一步细分为岩浆型(Ⅱ1)、隆起断裂型(Ⅱ2)和沉降盆地型(Ⅱ3)三亚类,将干热岩细分为强烈构造活动带型(Ⅲ1)、沉积盆地型(Ⅲ2)、高放射性产热型(Ⅲ3)和近代火山型(Ⅲ4)四亚类。通过系统划分地热资源类型,总结各亚类特征,结合对当前国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技术难点的分析总结,形成对地热资源研究的有益认识,以期为今后地热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孔隙热储层水力联系的地球化学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开封市埋深300~1600m孔隙地热系统为例,根据地热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以最大隔水层厚度为界,初步划分为6个热储层。据水化学特征,说明了埋深小于1300m热储层与1300~1600m热储层间的区别;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法,估算了各热储层地热水的年龄(由浅至深,年龄自1.563万年变到2.497万年,平均年龄2.044万年)和循环速率(约8.1mm/d);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法,确定了开封市地热水的来源为60km以外的郑州西南山区大气降水补给;按照矿物-流体化学平衡原理,研究了各热储层的平衡状态及平衡温度。研究表明:各热储层地热水之间无明显的水力联系,地热水补给源远离开封市且循环速率缓慢,地热水开采为静储最消耗型。  相似文献   

13.
兰州市城区蕴藏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属于沉积盆地大型水热地热田,水质具有独特的理疗价值。从地热水化学和热储矿物成份入手,与地热地质条件紧密结合,首次采用了 Piper 三线图法、Schoeller 图法、主要离子比例系数法和相关分析法,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山间盆地兰州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主要离子的来源。选取适宜的 K-Mg 地热温标法,解决了热储温度难以准确测量的问题。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技术,示踪判定了地热水的补给来源、补给区域和循环深度。结果显示: 兰州地热田钻孔揭露出水温度为 35. 5 ~ 74 ℃,总溶解性固体含量( TDS)为 3. 89~22. 04 g /L,阴、阳离子分别以 Cl-和 Na+、Ca2+为主,高矿化水质及特殊组分源于地热流体比较充分的溶滤作用。推测地热水中 Na+、Cl-主要来源于岩盐的溶解,Ca2+、Mg2+除了来源于方解石、白云石、硬石膏等矿物的溶解外,还来源于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地热水中不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确定地热田热储温度为 58~90 ℃,属于中低温水热资源。结果表明: 地热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城区南部基岩山区的大气降水,经深部循环的加热而成,形成一个 “源、通、储、盖”明了和补径排条件清晰的地热水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为控制、预防地热开发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地热回灌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措施。文章从回灌井结构、热储特征、回灌压力、回灌工艺等方面重点研究,分析研究林甸热田砂岩孔隙热储回灌的回灌模式及地热回灌对水质、水量、水温的影响,初步分析地热回灌量与回灌压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回灌过程中的诸多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冀中平原辛集地区地热水开发利用中出现的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问题,通过研究1999年以来该地热田地下水位的年际及年内变化特征、趋势和地下水位降幅变化规律,及其与上游山区年降水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辛集地热田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不只是随着地热水开采量变化而变化,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有些年份,开采量增大,而地下水位的降幅却减小,表明该地热田存在外域补给水源的补给。(2)通过该地热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与上游山区年降水量之间关系分析表明,随着上游山区年降水量明显增大(或减小),该区地下水位降幅呈减小(或增大)特征,辛集地热田地热水资源具有一定的更新补给能力。(3)目前该地热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处于超采状态,急需压采或人工增大补给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云南省巧家县荞麦地河流域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之上,主要对整个流域的一个岩溶水子系统即龙洞地下河岩溶水系统的地下水补给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其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实地调查分析,确定其地表水渗漏为地下水补给重要来源,然后对该岩溶水系统的水样数据进行水化学分析,运用Auto CAD软件绘制Piper三线图,使用三线图示法分析该岩溶水系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一步验证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和联系。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干热岩资源类型及典型地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青藏高原发生强烈的隆升,青海省地质构造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一特殊的地质作用下,印支—燕山期以来岩浆岩广泛分布于全省,并造就了挽近期活动构造的展布变化及青海省特有的地热地质条件。本文根据国内外已发现干热岩资源类型成因模式分析,结合青海省地热地质背景、干热岩资源类型、分布规律等,简要分析了不同类型干热岩资源特征,重点分析讨论强烈构造活动带型和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干热岩资源地热模式,比较不同干热岩资源形成机制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勘查、开发青海省干热岩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y area is part of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a cluster of lakes occupying an extremely faulted rift floor with geothermal manifestations. Some of the lakes illustrated contrasting water levels and size evolution over the last few decennia, believed to have been caused by various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se factors, however, is unknow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esent the hydrology of the lakes in a broader context, by giving more emphasis to lake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and to the water balance. These factors have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in regard to future management of the lake basin water. It also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rel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with the lakes, and with the local and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from the adjacent highlands to the floor of the Rift. The methods utiliz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conventional hydrogeological field surveys, and hydrometeorological and data analyses, coupled with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spatial analysis under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environment. Ancillary supporting information has been obtained from environmental isotopes and hydrochemical data. The study results indicate the terminal Ethiopian lakes changed in size and water level significantly over the last half century. In contrast, the Kenyan lakes only exhibited slight changes. The lakes in both countries exhibit a striking similarity in their subsurface hydraulic connection, and are strongly governed by complex rift geological structures. Groundwater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water balance of the study lakes. The study results indicate that future sustainable use of the study lakes demands that serious attention be given to the role of the groundwater component of the lake water bal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