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扇子作为艺术收藏品由来已久,据传藏扇的风气始于魏晋。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隽美,品种之繁多,堪称中华一绝。近年来,我国书画收藏方兴未艾,被视为风雅之物的名人书画扇更成为热门收藏对象。小小一把名人书画扇,在拍卖会上常可拍出数千数万,甚至数十万元之高价。  相似文献   

2.
扇面书画     
扇面书画在我国是相当发展的一种书画形式,在中国画里,扇面书画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我国的扇面书画,源远流长。三国时,曹操有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曹子建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曹操请主簿杨修为他画扇,发生“误点成蝇”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正>扇子最早称为"霎",与羽毛有关。据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则称扇子是周昭王时发明的,据说当时有个叫孟夏的人取鹊翅羽做成了扇子。但那时的扇子并不是用与拂凉驱暑的,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考古发现最早的扇子,是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楚  相似文献   

4.
前人对木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古籍、壁画上的图画分析其结构和使用方法,并推测其应用史。本文以新发现的传统冶铁木扇实物为基础,结合文献、田野调查资料,对木扇的历史、结构和使用方法进行总结。在部分地区木扇一直使用到了现代;木扇上下不同弧度的拱形结构与鼓风时风道内没有活门的使用方法可以为古代冶金机械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书画创作有利于健康已成定论。但是其中的奥妙何在?机理又是什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以便广大的读者共同实践。首先,书画的创作活动是一项追求美、制造美的过程。在创作中,必须“凝神静气,专心致志”地投入进去,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这种“入境”的状态自然会丢弃一切烦恼,同“排除杂念,意守丹田”的健身气功应为一理。因而,大脑得以安静,身心得到了调整,促进并改善了“新陈代谢”,长此以往必能延缓衰老。所以,繁忙之人抽出时间挥毫书之画之,能使精神轻松,心情舒畅。离退休及闲暇之人寄情于书画,可以使空虚的精神生活充实…  相似文献   

6.
1.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为故宫书画代表作品。该画为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全图分为三个段落。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 2.法帖之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相似文献   

7.
2000多年前,我国学者韩非在他 的著作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个 人请一位画匠为他画一幅画。3年之 后,画匠完成了“作品”。他一看,这是 什么画呀,只是一块大木块。他正要发 脾气,画匠慢条斯理地说道:“请你修 一座不透光的房子.在房子一侧的墙 上开一扇大窗户,然后把木板嵌在窗 上。太阳一出来,你就可以在对面的墙 上看到一幅美妙的图画了。” 这个人听画匠说得那么有板有眼, 只好半信半疑地照画匠说的去做。果 然,房子盖好,并照画匠说的那样安上 木板后,在房子的墙上出现了各式各 样的景致。不过所有图像都是倒着 的。  相似文献   

8.
正动画为儿童时期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想象的大门,而科幻与动画的完美融合,更让我们的梦想飘去未来,向宇宙的更深处进发。下面的几部优秀科幻动画,你看过哪些呢?星游记豆瓣评分:9.3剧情简介:"红魔鬼"麦林带领冒险者追寻传说中的彩虹海,但却无一人回来。多年过去,麦林的儿子麦当在地球上长大,他决心找到彩虹海。他  相似文献   

9.
易健 《科学大观园》2013,(22):78-79
热门电影《人再图途之泰囿》,不仅符合人们过年找乐的心理,还通过幽默的情节让人在大笑之后明白,过分自信自恋会走入“圃途”。“同”字本意是光明,但在网络时代却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电影中的徐朗和高博都是商业界成功人士,自信满满的他们为获得一份授权书不但争斗不断,就是与家人也处不好关系;而外地进城卖葱油饼的王宝则为了满足患病母亲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大易之和,根自中道,及于身心,中通人际,直达天地,即心和、人和、天和"三和"之谓也:易之心和,是和于自我、身心练达的内在和谐状态;易之人和,乃和于人际、融通人我的社会和谐状态;易之天和,是和于天地、人天通泰的自然和谐状态。由心和、人和乃至天和,而达至和谐圆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心和者,谓之心明;与人和者,谓之人道;与天和者,谓之天然。融真、善、美、慧为一的"保合太和",是和谐之极致——大易和谐的浑然天成境界。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06,(15):44
利用同感开启对方的内心世界韩非子曾指出,要紧紧抓住对方内心,靠的不是渊博的知识,而是准确地掌握对方的心理。他的话大意是:说服之难不在于见多识广或表达之难,也不在于有否直抒己见的胆量,而在于看透对方的内心,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人的心理十分微妙,即使同样的一句话也会因对方的情绪变化而得到不同的理解。读懂对方的内心才能控制其情绪的变化。沉默的人就是一扇关闭的门,如果你在交往中稍有不慎,那么对方就永远不会向你打开心扉。怎样才能使沉默寡言的人敞开心怀呢?应该先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引发其产生心理动摇。如果…  相似文献   

12.
宋儒朱熹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其科学思想涉及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学科。朱熹对于自然界事物的研究是在格物致知的框架内进行的,是格物致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穷形而上学之理,在于修己治人、"入于圣贤之道"。朱子对于自然界事物的研究,其理学的成分稍多,科学的成分略微不足。如朱熹的天文历法研究侧重于从思想上把握宇宙的演化与结构,而对当时在天文观测和历法方面的研究进展关注不够,对于宇宙结构理论的某些具体细节尤其是定量方面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拒绝野味成为每一个人的认知常识和记忆符号,深深刻在人们心中,那将不仅是经历过不幸之后人们的万幸,也是各种野生动物之大幸。"初步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此次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钟南山院士在就新型冠状病毒来源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回答,证实了部分人的猜想。溯其源头,最初的感染者都来自武汉市一个兼卖各种野味的海鲜市场,一张网传的武汉某市场野味  相似文献   

14.
《上虞帖》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作之一。真迹已经失传,最早的摹本是唐朝摹本,现今藏于上海博物馆,其收藏历程颇有戏剧性。1972年的一个普通的日子,在清理抄家书画时,上海博物馆职工万育仁参加书画及工艺品的清理工作。在那些和垃圾存放在一起的工艺品的仓库里,他发现《上虞帖》被当作一般书法扔在一个竹筐里。于是他把它带回到博物馆,准备请有关专家鉴定。经过一番鉴定,专家确认其为赝品,又被打入冷宫。就这样,《上虞帖》又在寂寞中沉默了3年。  相似文献   

15.
从空中俯瞰,淡绿色的交通中心是龙珠,金黄色的屋顶是龙身,航站楼楼顶一扇扇三角形玻璃窗恰似龙脊上无数闪光的鳞片。首都机场T3航站楼犹如俯卧在北京城东北部的一条巨龙,蓄势待飞……  相似文献   

16.
明清前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犹以唐代为盛。现代某文学家如是说:大唐子民的骄傲之心不亚于“9-11”以前美国人的骄傲之心。在美容、养生方面更是一枝奇葩,独秀于春,也难怪出产了像杨玉环一样的绝世美女。看来这些古代美容秘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在这里,为大家收集到17条古代独门美容秘笈。  相似文献   

17.
春节临近,商家的年货卖得火爆,收款台的点钞机转个不停,ATM机前取钱的人也络绎不绝。但是,在各大城市采购年货的热潮中,一些手感与真钞极其相似,水印清晰,甚至普通验钞机都不能识别的假币也会出现在市场上,使原本祥和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  相似文献   

18.
宗教的技术之维——一种可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结构性上,宗教存在于互融之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等要素之中。由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分别是规训技术(社会技术)的元技术形态、实践形态和组织化形态,因而存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的宗教存于规训技术;由于展示宗教教义本性的教义传播、展示宗教仪式象征特质的物态化媒介、展示宗教组织空间化形式的宗教建筑,分别基于以传播技术、制造技术、建筑技术为标志的自然技术,因而宗教惟于自然技术之基上才能获得存在,或者说宗教存于自然技术。如果,自然技术与规训技术不可分割地构成着统一的技术。那么,存于自然技术与规训技术的宗教存于技术。据此,宗教之魅造于技术,技术祛魅之启蒙式理解的普适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9.
雨中的小贩     
从早晨起就大雨滂沱,路边几个叫卖食品的小贩一直无生意。快到中午,卖烤饼的大概是饿了,就吃一块自己烤的饼——他已烤好一大叠,反正也卖不出去。卖西瓜的坐着无聊,也就敲开一个西瓜来吃。卖辣香干的开始吃辣香干。卖杨梅的也只好吃杨梅干。雨一直下着,4个小贩一直这样吃着。卖杨梅的吃得酸死了,卖辣香干的吃得辣死了,卖烤饼的吃得口渴死了,卖西瓜的吃得肚皮胀死了。这时从雨中嘻嘻哈哈地奔来4个年轻人,他们从4个小贩那儿把这4样东西都买齐了,坐到附近的亭子里吃,有香有辣,酸酸甜甜,味道好极了。在物质上仅限于自给自足,是落后的小农经济,那…  相似文献   

20.
只有无所事事地徜徉在老挝琅布拉邦的热带阳光里时,才能体会到高幸福指数的内涵。我们在老挝街头的小饭馆里吃得热火朝天,菜酸辣开胃,糯米饭撑胃,老挝牌啤酒味道清冽。不时有卖小食品和烟卷的小贩、擦皮鞋的小孩,游走于高高矮矮的木头桌凳之间。陪同我们的老挝小伙子说,这些人都是越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