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汉果试管苗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英  覃灵华 《中草药》2009,40(2):293-296
目的 为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一条新途径.方法 以继代15d生长健壮的罗汉果试管苗0.8~1cm长嫩梢进行预培养,剥取2~3 mm茎尖,25℃下60%PVS_2装载,再用100%PVS_2在0℃脱水处理,更换新鲜100%PVS_2后投入液氮保存24 h,化冻,用MS+1.2 mol/L蔗糖的液体培养基洗涤,滤纸吸干后接种于MS+1.0 mg/L 6-BA+0.05 mg/L NAA+0.1mg/L GA_3+0.8%琼脂粉+45 g/L蔗糖的恢复培养基上,25℃暗培养7 d,转入正常光下培养.再生苗生根培养基为1/2 MS+0.2 mg/L NAA+30 g/L蔗糖.结果 嫩梢于MS+0.7 mol/L蔗糖的培养基上预培养3 d,茎尖装载40 min,脱水50 min,液氮保存后于40℃水浴中快速化冻,洗涤40 min,恢复培养1周时存活率最高可达100%,30 d时再生率最高可达78.33%.再生苗转入生根培养基可形成完整植株.结论 罗汉果种质资源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操作简单、成活率高、再生植株正常.  相似文献   

2.
桔梗试管苗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艾鹏飞  卢利平 《中草药》2006,37(9):1409-1412
目的为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一条新途径。方法采用玻璃化法研究了桔梗试管苗茎尖超低温保存及植株再生。结果桔梗嫩梢在培养基(MS 5%DMSO 103g/L蔗糖)上培养3d,切取2~3mm茎尖,室温(20℃)下装载液(60%PVS2)过渡20min,0℃下玻璃化液(PVS2)处理90min,投入液氮保存1d后,40℃水浴化冻,含410g/L蔗糖的MS培养基洗涤20min,接种于含0.6mg/LKT、0.2mg/LBA、0.05mg/LNAA的MS培养基表面的滤纸上,暗处理1d后转移到新鲜的上述再生培养基中,暗培养1周后转到正常光下,80%以上成活,植株生长正常。结论桔梗种质资源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操作简单、成活率高、再生植株正常,可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皖贝母茎尖超低温保存体系.方法:采用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4℃低温预处理1周,2~3mm的茎尖经0.4 mol·L-1蔗糖MS液体培养液预处理3d,60% PVS2装载20 min,100% PVS2冰浴脱水60 min,换入新鲜的0℃PVS2溶液后迅速投入液氮保存,40C水浴解冻1 min后用1.2 mol·L-1蔗糖培养液洗涤2次,每次10 min,接种在恢复培养基上,20℃暗培养2周,转入正常光下培养,1个月后统计再生率.利用PCR技术检测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与结论:TTC法检测茎尖冻存后存活率为79.9%,在恢复培养基上茎尖再生率为52.3%.从基因组DNA检测结果表明,再生植株其遗传稳定性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张桂芳  贺红  徐鸿华  林小桦  吴立蓉 《中草药》2007,38(7):1081-1084
目的探讨佛手茎尖微嫁接技术,为佛手无病苗木的培育奠定基础。方法黑暗条件下培养柠檬实生苗用作砧木,以佛手茎尖为接穗,采用倒"T"字形法进行茎尖微嫁接试验,并对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成功获得了佛手茎尖微嫁接苗,并优化了微嫁接的条件:选取苗龄为14d的柠檬实生苗为砧木,嫁接成活率较高;以带4个叶原基的佛手茎尖为接穗,效果较好,嫁接成活率可达65.2%;茎尖微嫁接后,切口外缠parafilm膜,能明显提高成活率。结论建立了佛手茎尖微嫁接的方法,获得了嫁接成活苗。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茎尖微嫁接技术脱除佛手病原体,为无病苗木的培育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茎尖微嫁接技术获得了佛手微嫁接成活苗,应用PCR技术对其进行黄龙病病原进行检测,同时考察了茎尖大小对嫁接成活率和脱病原体率的影响。结果经PCR检测,微嫁接苗脱除了黄龙病病原;茎尖大小对嫁接成活率和脱病原体率的影响较大,带4个叶原基的茎尖嫁接成活率最高,达60.00%,脱病原体率为85.71%,带2个叶原基的茎尖,脱病原体率达100%,但嫁接成活率低。结论茎尖微嫁接技术可以脱除佛手病原体,综合考虑嫁接成活率和脱病原体的效果,宜选用带3~4个叶原基的茎尖进行脱病原体苗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洪森荣  尹明华 《中药材》2007,30(8):903-905
野葛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无菌苗置4℃冰箱低温锻炼5 d;在无菌条件下切取1.5 cm的带芽茎段,转至含5%二甲基亚砜 5%蔗糖的培养基内,置4℃冰箱预培养1 d;用60%的PVS2(30%甘油 15%乙二醇 15%二甲基亚砜 0.4 mol/L蔗糖)和100%的PVS2分别在0℃条件下过渡和脱水各30 min,随即投入液氮;保存24 h后,在40℃水浴中快速化冻90 s,用含1.2 mol/L蔗糖的MS培养液洗涤2次,每次停留10min;转至再生培养基MS BA2 mg/L NAA1 mg/L暗处培养7 d后再置于光下培养,成活率可达57%-58%。所获再生苗与常温苗形态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曾琳  何明军  陈葵  魏建和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2):2263-2266
以降香黄檀的成熟种子和离体胚为材料,探讨了含水量对其存活的影响,以及快速冷冻法和玻璃化冷冻法对种子和离体胚超低温保存的影响。结果发现,种子含水量由15.04%降至8.14%时,其发芽率和生活力分别由82.67%,85%降至18.35%,25%;种子含水量由15.04%降至9.37%时,经玻璃化冷冻和快速冷冻后其发芽率由82.67%分别降至37.50%,25.37%,其中含水量12.35%的种子发芽率为63.58%,50.45%,较其他含水量的高;含水量为26.32%的种胚,经玻璃化冷冻和快速冷冻后,其发芽率由95.67%分别降至58.31%,33.82%,含水量在14.17%~21.34%时,其发芽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实验结果表明,种子超低温保存最佳条件为含水量12.35%,玻璃化冷冻;离体胚超低温保存最佳条件为含水量15.04%,玻璃化冷冻。结论是含水量对超低温保存后降香种子和种胚的发芽率影响显著;玻璃化冷冻法显著优于快速冷冻法。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2,(9)
目的:采用玻璃化超低温技术保存濒危药用植物麻花秦艽的休眠芽。方法:以休眠芽作试材,研究休眠芽大小、不同的预处理方法、装载时间和玻璃化保护液等因素对休眠芽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10~11 mm大小的休眠芽在含有0.3 mol/L、0.5 mol/L、0.7 mol/L蔗糖的MS培养基中暗培养各1 d,在装载液(2 mol/L甘油+0.4 mol/L蔗糖)中20℃处理20 min,于玻璃化保护液PVS2(30%甘油+15%乙二醇+15%二甲基亚砜+0.4mol/L蔗糖)中0℃处理40 min,换新鲜PVS2保护液并迅速投入液氮,液氮中保存24 h后,在40℃水浴中解冻2~3 min,用含1.2 mol/L蔗糖的1/2MS无机盐液体培养基洗涤2次,每次10 min,无菌滤纸吸干后接种到恢复培养基中,在22℃条件下暗培养1周后转入正常条件培养,再生率高达83.3%。结论:建立了高效的麻花秦艽休眠芽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怀山药种质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森荣  李明军 《中草药》2006,37(11):1715-1718
目的研究怀山药种质资源的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技术。方法以B号怀山药带芽茎段为材料进行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并采用培养法检测保存后材料的成活率,从而筛选出最佳的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结果B号怀山药带芽茎段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较佳的技术体系是继代生长60d的怀山药无菌苗置4℃冰箱低温锻炼7d;在无菌条件下切取1~1.5cm的带芽茎段,转至含5%蔗糖 3%甘露糖的培养基内,置4℃冰箱预培养2d;用60%的PVS1(22%甘油 13%乙二醇 13%聚乙二醇 10%二甲基亚砜)在0℃处理60min,再用100%的PVS1在0℃条件下处理60min,随即迅速投入液氮;保存24h后,在37℃水浴中快速化冻,用含7%蔗糖的MS培养液洗涤4次,每次停留10min;转至再生培养基(MS KT2mg/L NAA0.02mg/L)再培养,成活率可达75%以上,再生苗与常温苗形态指标差异不大。结论本试验成功地建立了怀山药种质资源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技术体系,为怀山药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黄独微型块茎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明华  洪森荣 《中草药》2015,46(17):2623-2631
目的 对影响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微型块茎胚性愈伤组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多种因素进行探讨,并从形态学、生理学、DNA量以及光合特性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方面对其冻后再生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方法 采用微型块茎及其胚性愈伤组织进行诱导,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通过检测包括总叶绿素量、可溶性蛋白量、可溶性总糖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植物生理指标,并采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对遗传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 最佳的黄独微型块茎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条件:室温下将黄独微型块茎胚性愈伤组织块转入MS+2 mg/L KT+0.5 mg/L NAA+0.5 mg/L 2,4-D+0.3 mol/L蔗糖的培养基中预培养1 d。预培养后的胚性愈伤组织块在(25±1)℃下转入装载液(MS+2 mol/L甘油+0.4 mol/L蔗糖,pH 5.8)中处理20 min,再用100% PVS2于0 ℃脱水40 min。脱水后将材料转入铝箔条上的PVS2小滴中,液氮冰冻后迅速将材料转入冷冻管中(装满液氮)。投入液氮罐保持1 d后,取出铝箔条,浸入37 ℃洗涤液(MS+2 mg/L KT+0.5 mg/L NAA+0.5 mg/L 2,4-D+1.2 mol/L蔗糖,pH 5.8)中,胚性愈伤组织块脱落后,室温下再用新鲜洗涤液对其洗涤3次,每次10 min。洗涤后的材料接入分化培养基(MS+2 mg/L KT+0.5 mg/L NAA+30 g/L蔗糖+5 g/L琼脂粉)中,暗培养2 d后转到12 h/d的光周期中培养,细胞存活率达89%以上。黄独微型块茎胚性愈伤组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后的再生苗与胚性愈伤组织常温再生苗在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者的DNA量也未发生显著变化(P> 0.05)。结论 建立了黄独微型块茎胚性愈伤组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技术体系,其再生植株经检测无遗传变异,为薯蓣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川佛手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川佛手Citrus medica var.sarcodactylis的化学成分。方法对川佛手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种已知成分,分别为柠檬内酯(limettin,Ⅰ)、6,7-二甲氧基香豆素(scoparone,Ⅱ)、5-异戊烯氧基-7-甲氧基香豆素(7-methoxy-5-prenyloxy-coumarin,Ⅲ)、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Ⅴ)。结论化合物Ⅳ为首次从芸香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川佛手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名贵南药广佛手进行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为其保种、引种和扩种选址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Global Medicinal Plants,GMPGIS),基于广佛手野生分布区、主产区及道地产区的330个分布点数据,对广佛手的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域进行预测分析。结果:预测分析表明,中国为广佛手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域最大的国家,适宜区面积约占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域的89.98%,其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各省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四川省、贵州省、广东省、云南省、福建省等。此外,巴西为广佛手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域的潜在拓展地区,其生态适宜性面积约占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域的5.87%。结论:本研究分析结果与目前广佛手生产实情相符合,可为广佛手全球区域的引种生产布局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佛手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佛手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 ,SephadexLH 20凝胶柱色谱对佛手中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佛手中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分别为5,7-二甲氧基香豆素(柠檬油素)(Ⅰ);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莨菪亭)(Ⅱ);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Ⅲ);7-羟基-5-甲氧基香豆素(Ⅳ);香豆酸(Ⅴ) ;6 ,7-二甲氧基香豆素(Ⅵ),柠檬苦素(Ⅶ),诺米林(Ⅷ),豆甾醇(Ⅸ)和β-D-葡萄糖(Ⅹ)。结论 化合物Ⅱ~Ⅳ,Ⅹ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化合物Ⅸ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4.
4种佛手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4种不同产地佛手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得佛手挥发油,运用色谱-质谱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从福建、广州、四川、金华佛手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了:40,28,26和36个化合物。结论 各种佛手挥发油的主要组分为枸橼烯、γ-异松油烯和5,7-二甲氧基香豆素,但其所含的主要成分的比例完全不同,而且各种佛手挥发油含有其特异的组分。  相似文献   

15.
佛手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佛手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柱层析等手段进行分离,运用UV、IR、1HNMR、13CNMR、MS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柠檬油素(Ⅰ)、5-异戊烯氧基-7-甲氧基香豆素(Ⅱ)、6,7-二甲氧基香豆素(Ⅲ)、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Ⅳ)、4-甲氧基联卞(Ⅴ)、单棕榈酸甘油酯(Ⅵ)。结论化合物Ⅱ、Ⅴ、Ⅵ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佛手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佛手(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乙醇提取物中分得3个化合物,经理化鉴定和光谱法确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柠檬内酯(Ⅰ),△~(5,22)-豆甾烯醇(Ⅱ)和棕榈酸(Ⅲ)。其中△~(5,22)-豆甾烯醇为首次从佛手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广佛手rDNA ITS序列测定及特点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广佛手及其近缘种香橼的rDNA ITS序列及其规律。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广佛手和香橼rDNA ITS序列并作序列变异分析。结果4个植物样品rDNA ITS序列长度为644-672bp。其中5.8S rDNA长度为165bp,编码区较保守。广佛手和香橼的ITS1和ITS2序列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95和0.0142。结论rDNA ITS序列可为鉴定佛手提供分子参照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中药佛手柑中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测定中药佛手柑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以槲皮素为对照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佛手柑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佛手柑中总黄酮含量为25.650/0(RSD:0.9%0).平均回收率为102.0%(RSD:0.7%)。结论:该法简单便捷,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作为佛手柑内在质量检测的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广佛手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制定广佛手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以降低病害 ,促进广佛手生产的发展。方法 文献查找和实地调查。结果 综述了广佛手主要病害衰退病、黄龙病、炭疽病及溃疡病的发病状况和防治措施 ,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和传播方式 ,制定了广佛手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结论 认为广佛手病害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