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糖尿病足动脉缺血患者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缺血下肢肌肉组织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表达及其与糖尿病足发病机理的关系。 方法 将 2 4例患者 ,33条肢体分为 3组 :无下肢动脉缺血的糖尿病 (DM) 5例 ,10条肢体 ;无糖尿病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ASO) 10例 ,13条肢体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DLASO) 9例 ,10条肢体。对照组为正常志愿者 (NOR) 5例 ,10条肢体。通过肌肉穿刺获取小腿骨骼肌组织 ,采用RT PCR法测定肌肉组织中hVEGF16 5mRNA表达。 结果 DM组和NOR组小腿骨骼肌组织中hVEGF16 5mRNA无表达。DLASO组小腿骨骼肌组织有hVEGF16 5mRNA表达 (0 0 2 1± 0 0 13) μg ,但明显低于ASO组 (0 133± 0 0 2 4 ) μg ,(t=13 32P <0 0 1)。  结论 DLASO组缺血下肢肌组织内源性VEG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SO组 ,是糖尿病足部溃疡发生发展的重要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血管新生疗法”是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极有前景的治疗方案.已证实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及其基因,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可明显促进缺血部位的血管新生,改善组织供血,并已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取得进展,但对缺血状态下机体内源性促血管新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此,我们造模大鼠后肢缺血,观察其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主要通过两个受体Flk-1和Flt-1发挥作用。本研究旨在明确VEGF及其受体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术侧肾脏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其在UUO大鼠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一种血管生成因子。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以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因而VEGF及其受体VEGFR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对VEGF和VEGFR家族成员及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与骨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染内皮祖细胞(EPC)治疗大鼠缺血后肢,观察EPC、VEGF转染EPC对大鼠缺血后肢的新生血管和肢体成活的影响.方法 制作SD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将构建的VEG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骨髓来源的EPCs后通过尾静脉注射人大鼠体内,并与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或EPC的动物进行比较,观察转染VEGF的EPCs在缺血部位的聚集和形成新生血管的情况.结果 (1)动物总残肢率比较,CELL组、VEGF组较PBS组明显增加的肢体恢复率(P<0.05),CELL组肢体恢复率较VEGF组差(P<0.05).(2)毛细血管密度与PBS组比较,各时间点中CELL、VEGF组MVD均明显增多(P<0.05).(3)缺血肢体VEGFa的表达:VEGF组的VEGF蛋白表达较PBS组、CELL组、明显增多(P<0.05);(4)手术后7、14、28 d,与PBS对照组比较,CELL、VEGF组细胞的血流灌注有较大程度的恢复(P<0.01).结论 VEGFa基因转染EPCs对缺血部位的血管新生有重要影响,联合应用VEGFa基因和EPCs治疗缺血后肢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维持肿瘤微脉管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其进行抗新生血管的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VEGF受体(VEGFR)特别是VEGFR2,在上皮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异常,使VEGF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刺激肿瘤细胞生长并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雄激素对大鼠阴茎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Flk 1 KDR表达的影响。方法  2个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 (A组 ) ,去势组 (B组 ) ,去势 +睾酮替代组 (C组 ) ,以及 5α还原酶抑制剂保列治喂饲组 (D组 ) ,2周后取大鼠阴茎组织行VEGF及其受体Flk 1 KD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VEGFmRNA原位杂交 ,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 ,比较其表达强度。结果 A组和C组大鼠阴茎组织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高表达灰度值( 99.80± 2 .88和 98.70± 3 .41) ,而B组与D组均呈低表达灰度值 ( 12 7.80± 3 .93和 12 5 .30±3 .76 ) ,(P <0 .0 1) ;VEGFmRNA原位杂交也显示B组 ( 15 9.30± 9.42 )与D组 ( 15 7.30± 9.71)阳性着色均明显少于A组 ( 12 4.6 0± 8.37)和C组 ( 12 5 .30± 7.80 ) ,(P <0 .0 1) ;而B组与D组之间 ,A组和C组之间表达灰度值差异均无显著性 ;VEGF受体Flk 1 KDR在各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雄激素对大鼠阴茎组织中VEGF以及VEGFmRNA的表达均有上调作用 ,而对VEGF受体Flk 1 KDR的表达无影响 ;调节大鼠阴茎组织VEGF表达的雄激素活性成分可能主要为 5α 双氢睾酮。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大鼠缺血皮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治疗对大鼠缺血皮瓣生存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缺血皮瓣的动物模型 ,采用直接注射法转移 pcD2 /hVEGF12 1真核表达质粒于大鼠缺血皮瓣肉膜层 ,术后 7d ,应用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 (SPECT)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等方法检测皮下血管密度、皮瓣血供和皮瓣成活率。结果 经VEGF基因治疗组的大鼠缺血皮瓣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皮下血管密度增加、血液供应增多和皮瓣成活率显著性增高 (P <0 .0 1)。结论 VEGF基因治疗能够诱导新血管形成、增加血流灌注 ,促进缺血皮瓣的生存。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中枢神经缺血损伤中其作用也越来越受人关注,除了改善局部微循环间接地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外,VEGF直接促进损伤的神经组织再生修复的作用也逐渐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10.
肌腱愈合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肌腱愈合早期的表达规律及其受体在修复区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表达类型。方法 :新西兰白兔 12只 ,制作肌腱损伤粘连模型 ,术后随机分为 4、 7、 10、 14d四个时相组 ,每组 3只 ,,按分组于相应时相点取肌腱标本固定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VEGF及其受体在修复区的表达情况。结果 :术后4~ 14d的肌腱修复区 ,多种组织细胞参与表达VEGF ,7~ 10d为表达的高峰期 ;在术后 4~ 14d的修复区血管内皮细胞内检测到VEGF受体flt 1和flk 1的表达 ,但两者表达的高峰不一致。结论 :VEGF及其受体flt 1和flk 1在肌腱损伤后的早期表达增高 ,VEGF通过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后可能在肌腱的外源性愈合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鼠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鼠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鼠原代FRC细胞培养系统(第0、5、9、14天)和取材新生鼠颅盖骨组织(5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Flt-1和KDR/Flk-1在FRC细胞分化、矿化过程中mRNA和在新生鼠颅盖骨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在控制培养条件下,FRC细胞出现明显的成骨特性。结合FRC细胞分化特性,RT-PCR检测发现VEGF及其受体Flt-1和KDR/Flk-1在FRC细胞中从分化到矿化过程中,mRNA表达逐渐增强。特别是在矿化后第9天和第14天表达水平明显增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了RT-PCR结果,新生鼠颅盖骨中的成骨细胞同时表达VEGF及其受体Flt-1和KDR/Flk-1。结论 VEGF及其受体Flt-1和KDR/Flk-1在成骨细胞分化和矿化过程中表达逐渐增强。作为一种重要的血管性因子,VEGF的自分泌作用方式在成骨细胞的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间断缺血对犬骨骼肌存活时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间断缺血延长离体骨骼肌存活时限。方法 以犬股薄肌为模型,利用“4C”法、琥珀酸脱氢酶(SDH)光镜组化、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等方法观察离体骨骼肌存活时限。结果 常温下犬股薄肌的缺血时限为7h,低温(4℃)可以延长骨骼肌的存活时限至15h,间断缺血可以延长骨骼肌的存活时限为25h。结论 间断缺血明显延长骨骼肌存活时限,从而可能为断肢保存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术中预缺血对骨骼肌缺血坏死的保护作用及相关的肌肉代谢变化。方法 10 只猪背阔肌瓣在4h 缺血前先进行3 个循环10 min 的术中预缺血,48h 后用染色法记录肌肉成活率,于肌肉缺血前、缺血后2 ,4h 和再灌流15h 分别作肌肉活检。结果 4h 缺血后的肌瓣,术中预缺血组成活率高出对照组44 % ,肌肉活检三磷酸腺苷( A T P) 增加和乳酸降低( P< 005) 。结论 术中预缺血可增加骨骼肌对缺血坏死的保护作用,这与肌肉中能量代谢的减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阐明利多卡因对骨骼肌缺血-再关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骨骼肌组织活力,分别对缺血后、再灌注后加入利多卡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结合透射电镜,观察利多卡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作用.结果 缺血后、再灌注后加入利多卡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后与再灌注后2组比较,P>0.05,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术中预缺血对骨骼肌缺血坏死的保护作用及相关的肌肉代谢变化。方法 10只猪背阔肌瓣在4h 缺血前先进行3个循环10min 的术中预缺血,48h 后用染色法记录肌肉成活率,于肌肉缺血前、缺血后2,4h 和再灌流1.5h 分别作肌肉活检。结果 4h 缺血后的肌瓣,术中预缺血组成活率高出对照组44%,肌肉活检三磷酸腺苷(ATP)增加和乳酸降低(P<0.05)。结论术中预缺血可增加骨骼肌对缺血坏死的保护作用,这与肌肉中能量代谢的减低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 IPost)和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后处理组(B组)、缺血预处理组(C组)、缺血预处理加缺血后处理组(D组)以及对照组(E组),采用切断患肢全部皮肤、肌肉和神经,保留患肢股动、静脉的动物模型,通过夹闭和开放股动、静脉造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测定骨骼肌缺血4h、再灌注1h后血清丙二醛(MDA)和骨骼肌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再灌注6h后骨骼肌的坏死程度来观察缺血后处理.缺血预处理及缺血预处理加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 B组、C组和D组再灌注1 h MDA和MPO水平以及再灌注6h骨骼肌坏死程度均低于A组(P< 0.05),但是高于E组(P<0.05);B组和D组再灌注1 h MDA和MPO水平以及再灌注6h骨骼肌坏死程度基本相同(P>0.05);B组和D组再灌注1 h MDA和MPO水平低于C组(P<0.05),但再灌注6h骨骼肌坏死程度基本相同(P>0.05).结论 应用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效果,联合应用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没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vital role of the motor endplate zone in the survival of free autogenous skeletal muscle transplants, applied to orthotopic sites, was investigated in twelve rabbits. Such free grafts, when the muscle belly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resulted in successful survival of the graft only in that segment containing the motor endplate zone.Presented at the Swiss Society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Rapperswil, Switzerland, October 9, 1976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胎肝激酶-1(flk-1)在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血管壁中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27只,其中健康对照组3只,实验组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后,在术后4h、8h、12h、24h、3d、5d、7d、14d取双侧腓肠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VEGF在肌肉中血管壁及flk-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在正常大鼠腓肠肌,VEGF在血管壁有表达,flk-1只在血管内皮有表达。坐骨神经切断8h内VEGF在血管壁中的表达呈一过性的降低,随后至术后3d保持在低于健康对照组的低水平表达。术后3d至14d表达逐渐增强,但14d时VEGF的表达量仍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坐骨神经切断后flk-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于术后0~12h呈现先升高而后降低的明显波动,术后24h~14d表达逐渐升高。结论本实验揭示了早期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血管壁内VEGF及其受体胎肝激酶-1(flk-1)的表达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它们在失神经骨骼肌内表达的调节机制、血管退化在失神经肌萎缩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VEGF治疗失神经肌萎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adrenomedullin (AM)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on skeletal muscle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jury in a rat model.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rty-six Wistar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six groups (n = 6). Laparotomy was performed in all group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Nothing else was done in Group S (Sham). The Group I/R underwent I/R performed by clamping and declamping of the infrarenal abdominal aorta for 120 min, respectively. Group VEGF and Group AM received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VEGF (0.8 μg/kg) or AM (12 μg/kg) respectively, without I/R. Group I/R + VEGF and Group I/R + AM received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VEGF (0.8 μg/kg) or AM (12 μg/kg) immediately after 2 h period of ischemia, respectively. At the end of reperfusion period, skeletal muscle samples of lower extremity were taken from all groups for biochemical and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s.

Results

Tissue levels of malondialdehyde (MDA),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nitric oxide (NO), and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lpha (HIF 1α)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I/R than the levels in Group S (P < 0.05). Tissue levels of MDA, SOD, NO, and HIF 1α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I/R + AM compared with the levels in Group I/R (P < 0.05). In Group I/R + VEGF, tissue levels of MDA and NO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levels in Group I/R (P < 0.05).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tissue levels of catalase among the groups. Histologic examination revealed a larger central muscular necrosis than the peripheral necrosis, red blood cells in the lumens of capillary vessels, and a stronger atrophy and elliptical or round shape in muscle fibers in Group I/R.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PT nick end labeling (TUNEL)-positive cell cou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s I/R + AM and I/R + VEGF than Group I/R (P < 0.0001, P < 0.000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M and VEGF have protective effects on I/R injury in skeletal muscle in a rat mode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STAT3、VEGF能否成为一种预判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指标和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方法 选取1986年10月至2006年8月住院经手术治疗、且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存档石蜡标本38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良性组)2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组)17例.恶性组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4~155个月,良性组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69~240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良性组、恶性组中STAT3、VEGF和MVD的表达情况.结果 STAT3在恶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6%,明显高于良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23.8%),两组间STAT3的表达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VEGF在恶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2.4%,明显高于良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23.8%),且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恶性组中的阳性表达为36.41±13.00,良性组中为21.43±8.05,两者之间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在嗜铬细胞瘤中,STAT3与VEGF 的表达以及VEGF与MVD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STAT3和VEGF有望成为预判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一种指标,并且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