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圆运动角度分析高血压病形成的原理,认为人体出现血压升高的实质是机体为恢复一气周流的圆运动而产生的代偿性抗病反应,以期为从气的圆运动指导高血压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失眠,中医学又称"不寐"、"目不暝",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  相似文献   

3.
泄泻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从圆运动角度探析,其脾虚可能与五行生克制化失常有关,或本脏不足,斡旋无力而温运失健;或他脏亏虚,或克伐太过,升降轮转失常,影响中气运行致运动不圆。临床上,泄泻以脾虚肝旺证、脾肾阳虚证、寒湿内盛证、中气下陷证较为常见,故治疗采用补脾柔肝、益火补土、解表化湿、健脾升阳等法,以运轴行轮,运轮行轴及轴轮并转使运动“复圆”,将健脾燥湿之法贯穿治疗始终。该文基于圆运动理论探讨泄泻的临床辨治。  相似文献   

4.
王子明  王玉娟 《光明中医》2023,(22):4340-434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以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没有特定的病名,一般纳入“胃脘痛、胃痞”范畴。基于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可认为该病主要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体虚久病导致脾胃枢机不利,升降失调,气机圆运动被打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可归于中土不运、相火不降、木气郁滞、胃失运纳,导致轮停枢萎。治疗应当补中气运中枢,运四维复轮行,最终达到轴行而轮运,恢复一身之气正常的圆运动。此文基于“圆运动”理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以冀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杨运明 《中医杂志》2012,53(24):2157-2158
研究李东垣的四部主要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密藏》、《东垣试效方》所载的方剂,从中找出常用的药物、组方规律和临床应用规律.并从“圆运动”的角度探讨其方剂和临证应用.  相似文献   

6.
杨小雪  张福利 《河南中医》2022,(11):1648-1652
彭子益认为,相火乃人身生命之根本,逆伤不降,则根本气伤。温病、小儿麻疹、时令病之暑热病等,根本为相火不能敛降内收。熬夜阴伤、湿热、情志郁郁者阴伤无以封藏而阳气浮越,有形之病理产物阻碍升降之路,乙木郁而不升从而影响甲乙两木之圆运动,圆运动不圆,相火不降。表现为右寸脉或寸关之间鼓动上冲,多见头痛、眠差、嗳气等,多用郁金、黄芩清降,白芍敛降,益智仁、砂仁温潜,龙骨、牡蛎重镇潜降;左不升者,视患者体质,配伍少量桂枝,以升发肝气;阴伤者,以增液汤为基础,加白芍、麦冬、玄参等,根据阴伤程度,选用即可;湿热者配以半夏、白术等运转枢轴兼以燥湿,竹叶等去湿热。  相似文献   

7.
失眠,中医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等,现代中医多称之为"不寐",也称之为"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的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1中医失眠症病因病机研究1.1先秦时期《内经》中把失眠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明确指出"阳不入阴"是失眠症的总病机,"气血虚弱"是失眠症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导致失眠的外部条件;"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  相似文献   

8.
人体正常情况下气机升降协调,阴阳相交则可得安眠.由于外邪、内伤、情志等各种病因导致阴阳失衡、气机升降失调为失眠的病机.通过潜相火、滋阴血、温肾阳、固肾精、补中气、温肝寒、解肝郁等治疗方法,使用小建中汤、炙甘草汤、四逆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氏奔豚汤、附子理中汤、乌梅汤、柴胡桂枝汤等方剂,运用圆运动理论从不同角度调控阴阳平衡,恢复气机升降协调,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合并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冠心病合并失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两者常相互影响。中医学在冠心病合并失眠的治疗上具有其独特优势,大多数患者能从中医药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文章主要从冠心病合并失眠病因病机为主要切入点,借此对临床上冠心病合并失眠的研究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从圆运动角度浅析中药药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璐阳  林日阳 《新中医》2022,54(1):210-212
从圆运动角度分析理解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来源,加深中医学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认识,并思考其意义,有助于更好理解用药精髓,扩宽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的应用范围,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运用彭子益先生的气机圆运动理论,由自然界以观人体,对人身胆经的生理病理状态及胆经不降的原因、症状、治疗思路及治疗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究分析,并着重于胆经不降原因的探析。胆经不降的原因主要分为中虚不运、湿气阻隔、肝阳不足、金气不足4种,在治疗上也注重于此4点而遣方用药,并发现胆经不降与相火的异常状态密切相关,故在治疗上除应用运中气、去湿阻、温补肝阳及补益金气的方法,亦应用降相火之法以降胆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多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对于失眠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旨在对以后失眠的治疗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失眠的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探讨“气-阴阳-五行”及“四节-八气-七十二候”大气圆运动的数学本质。时间和空间的卷曲形成了四维空间曲面和时间曲线,从而形成阴阳在四维空间的“螺旋”式圆运动。曲线运动具有普遍性,而直线运动只是特例,故圆运动曲线是四维空间的最效曲线。地球自转和绕日公转形成了大气圆运螺旋环,阴阳在四维空间的圆运动轨迹称为圆运曲线,用正弦函数描述,阳:f(x)=sin(x),阴:f(x)=sin(x+π),两者相距半个周期(π);阳气变化的加速度a=cos(x),总是阻碍阳气速度V=sin(x)的变化,并促使阴阳转化,加速度的力来自中土的守中作用。基于圆运动“气-阴阳-五行”物质系统“阳气密度”,提出彭子益圆运动二十四节气数学模型,以“阳气密度”阐释自然界气机升降沉浮的本质,由此揭示大气圆运动能量盛衰-传递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病因病机还是用药特点方面,古今对失眠的认识是一脉相承,但现代医家在古人认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各医家都以深入学习《黄帝内经》为前提,并结合当下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发展自己对失眠认识的理论,从而做出相应的治疗。由于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现代人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导致的失眠越来越多,随之引发了更多的疾病。现代医家针对以上病因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多从肝、脾胃等脏腑定病位,从痰、郁、瘀等淫邪辨证定病性,但不离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并发展了"脑为神明之腑"的理论,并提出从肺论治失眠的观点。治疗方面,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也有进一步发展,多从情志方面着手,解郁化痰、安神定志,且各医家也总结出自己善用的对药以治疗失眠,为后学者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5.
从脑与五脏的关系浅论失眠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但对其病位以及各脏腑在失眠形成中的作用尚未达成统一认识。认为失眠与脑、五脏密切相关,而脑主宰五脏,五脏亦反作用于脑。在脑神衰弱基础上,五脏神乱,上逆犯脑,脑神失调,从而导致失眠。长期失眠脑神愈衰,五脏神愈乱,形成恶性循环。故提出脑神衰弱是失眠的病理基础,五脏神紊乱是失眠的病因,脑神失调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是最早对睡眠现象进行理论概括的中医典籍,笔者对《黄帝内经》中有关失眠的病因病机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顽固性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也是神经衰弱的主症之一 ,轻则引起困倦、乏力 ,重则情绪沮丧、焦虑 ,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丧失工作、学习、生活能力。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无定论 ,临床所用的合成安眠药 ,虽催眠速度快 ,但有毒、副作用 ,停药即复发 ,且有耐药性、成瘾性等缺点。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 ,临床疗效确切可靠。故从中医学角度探讨其发病机理 ,能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  顽固性失眠 ,属中医之“少寐”、“不寐”病范畴 ,临床以入睡困难 ,睡后易醒 ,甚则彻夜不眠为特征 ,其病机可分为虚实两部分 ,主要是邪扰心神 ,使…  相似文献   

18.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其病机解析,历代医家见仁见智.文章立足"五行圆运动",重新思考四逆散证,提出北方水气封藏失权、东方木气升发失序是其核心病机.木气升发之变乱,"上逆"南方可致火气失宣而"悸","横逆"中央可致土气失运而"腹中痛","直逆"西方可致金气失收而"咳","陷逆"北方可致水气封藏失权加剧而现"小便不利""泄...  相似文献   

19.
吕林  黄穗平 《中医杂志》2013,(5):449-450
温病学是以叶天士所著的《温热论》为代表,为中医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叶天士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然而民国名医彭子益运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重新阐述了《黄帝内经》对温病的认识,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同时列出了不同温病时期所采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在世界所有成人中,每100人约有10~15人符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且病程慢性化,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失眠作为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引得古今中外学者关注,中医对失眠的病机理论百家争鸣,主要以《内经》阴阳理论为总纲,逐步丰富和发展,但尚未有较全面系统论述,现将中医、西医对失眠症的发病机制进行总结归纳,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