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回顾性分析2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分别发生于颈部及腹股沟,瘤组织HE镜检为梭形或卵圆形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浸润性生长方式,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合体状,呈片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结构,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瘤细胞特异性表达CD21、CD35,部分表达的抗体有EMA、CD68、CD34、$100。结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梭形或卵圆形细胞肿瘤,恶性度较低,结节状生长方式及淋巴细胞浸润对诊断可能有提示意义,CD21及CD35的表达对其确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皮肤交错树突细胞肉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交错树突细胞肉瘤 (IDCS)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研究并随访 ,总结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 ,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左胸壁皮肤肿块 ,局部 2次复发并全身广泛转移。镜检瘤组织位于真皮及皮下 ,由梭形、多角形、卵圆形细胞组成呈编织状排列或弥漫分布 ;瘤细胞 S-10 0、Vim entin、CD6 8(+)。结论 :IDCS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 ,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及电镜。  相似文献   

3.
杨培忠  刘燕  张彩虹  王炜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205-1206
目的:探讨交错树突细胞肉瘤(IDCS)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研究并随访,总结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左胸壁皮肤肿块,局部2次复发并全身广泛转移.镜检瘤组织位于真皮及皮下,由梭形、多角形、卵圆形细胞组成呈编织状排列或弥漫分布;瘤细胞S-100、Vimentin、CD68(+).结论:IDCS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及电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网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1例大网膜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特点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肿瘤位于大网膜,镜下肿瘤由束状、片状、旋涡状排列的短梭形、卵圆形或多边形瘤细胞组成,具有围绕血管呈同心圆样排列的特征,部分区域类似脑膜瘤形态,其周可见较多混杂的小淋巴细胞。肿瘤内可见凝固性坏死灶。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21、CD23、CD68,EMA弱表达。结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大网膜者极为罕见,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于子宫颈转移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等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由卵圆形到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卵圆形或稍长,核仁较小,核分裂像极少见,细胞界限不清,似合体状,瘤细胞排列成片状和类似脑膜瘤的旋涡状。肿瘤细胞CD21(+),CD23(+),CR(+),HBME-1(+),S-100(-),HMB45(-),CgA(-),SMA(-),Desmin(-),Fascin(-),CD20(-)、CK(-)、Ki-67约15%~20%(+)。结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低度恶性肿瘤。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尚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6.
伍志梅  彭志刚 《医学综述》2007,13(17):1311-1313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又称交指树突细胞肉瘤或并指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极罕见的淋巴指突状树突细胞来源的造血组织恶性肿瘤。本文介绍近年来该病在病理学、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8例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CK、SMA、结蛋白、CD31、CD34、S-100和ACK等检测.结果 8例IMT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18-60岁,肿块位于肺1例、肝1例、会阴3例、大脑2例、股骨颈1例.肿瘤无包膜、质中较嫩,主要为炎性细胞背景,由梭形瘤细胞组成,排列紊乱,部分呈编织席纹状,瘤细胞胶质丰富,嗜酸性,核质中呈卵圆形,可见小核仁.其中4例出现坏死和出血.肿瘤细胞Vimentin和SMA均(+),3例CK(+),而CD31、CD34、S-100和ACK均(-).结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由梭形细胞和炎症细胞组成的肿瘤,需与其他梭形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肉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光镜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结果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好发于女性。镜下:在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的背景中见空泡状核及核仁明显的梭形、卵圆形肿瘤细胞,肿瘤细胞胞界不清,核膜皱缩,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CD21,CD23,CD35,不表达CD3,CD20,ALK,CD1a,S-100。结论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是一种好发于女性且具有潜在转移和复发的低度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该肿瘤鉴别及诊断,手术肿瘤切除是有效果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的临床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于幼儿骨的多发性KHE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的观察,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例患儿以下肢跛行为症状,影像学示骨多发不规则骨破坏区,周围见硬化,骨皮质中断,软组织影向外突出.临床未见卡梅综合征(Kabasach-Merritt syndrome,KMS).光镜下肿瘤由增生的小血管和梭形细胞构成,呈不规则结节状或分叶状分布,浸润性生长,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并见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排列呈巢,似肾小球样结构,后者边缘有月牙状血管裂隙形成.免疫表型:瘤细胞呈CD31、CD34强阳性表达,部分细胞SMA和D2-40阳性,上皮样细胞CK阴性.结论 KHE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儿童和婴幼儿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确诊,须与卡波西肉瘤和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等鉴别,病变彻底切除是治疗KHE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013版WHO新分类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9例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单独或混合存在,梭形细胞区呈漩涡状排列,免疫组化Desmin、MyoD1、Myogenin、CD56强表达,SMA、CD34、S-100弱表达;硬化区以玻璃样变的硬化基质为特点,可呈现小圆或梭形细胞形态,排列方式多样,核分裂数和KI-67阳性指数高于梭形细胞区。浅表部位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预后最好,硬化性横纹肌肉瘤易复发或转移,核分裂计数及KI-67免疫组化对二者预后评估有帮助。结论:形态学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可混合存在,均表达横纹肌肉瘤特异性标记物,但硬化可能提示肿瘤侵袭性增强,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间质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列腺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前列腺间质肉瘤作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前列腺间质肉瘤主要由排列成束状、编织状的长梭形细胞构成,短梭形细胞散在于长梭形细胞之间,细胞异型性明显,肿瘤内无腺性成分。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呈阳性表达。结论 前列腺间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前列腺特异性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CD34阳性是诊断该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发生于前列腺的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横纹肌肉瘤等。  相似文献   

12.
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及转移性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形态相似的一系列肿瘤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 对肝脏的20例原发性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以及26例转移性肿瘤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用SP法和En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20例(43.4%)原发肿瘤中肉瘤样癌3例(6.5%),血管肉瘤11例(23.9%),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2(5%)例,梭形细胞类癌1例(2.2%),未分化肉瘤3例(6.5%);26例(56.5%)转移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GIST)20例(43.4%),平滑肌肉瘤3例(6.5%),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2例(4.3%),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2.2%)。46例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无论原发或转移,在形态上都有重叠,其中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结构最为常见,几乎在每一类型的肿瘤中均可出现。组织形态最为复杂的是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同一肿瘤内同时出现2种或3种不同结构的情况在切除的肿瘤标本中广泛存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大部分病例阳性,存在原发瘤阳性而转移瘤阴性或同一肿瘤内部分细胞阳性部分细胞阴性的情况。平滑肌肉瘤SMA阳性;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NF、S-100阳性,二者均CD117阴性。血管源性肿瘤对CD34、CD3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有不同的阳性反应。肉瘤样癌CK及Vimentin均阳性。梭形细胞类癌CK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结论 原发的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以血管肉瘤最为常见,转移转移瘤则以胃肠道间质瘤最多,其形态的复杂性、相似性,使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成为诊断这类肿瘤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e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但结直肠间质瘤却十分少见,约占GIST的10%[1]。我院1995年6月至2003年6月手术治疗结直肠梭形或上皮样细胞间叶性肿瘤15例,经病理科重新阅片,按Miettinen等[2]的分类诊断标准确诊。全部病例补行CD117、CD34免疫组化检测,部分病例加行平滑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神经鞘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神经鞘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神经干或神经根,通常无症状,但有时伴有疼痛及压痛;镜检有两种组织构象:(1)束状型(A型),细胞呈梭形,境界不清,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排列呈栅栏状或不完全的旋涡状,后者称 Verocay小体;(2)网状型(B型),细胞稀少,排列呈稀疏的网状结构,细胞间有较多的液体,常有小囊腔形成.免疫组化显示:S100(+),GFAP(+),CD34(+),CD117(-),SMA (-),desmin(-).结论 神经鞘瘤多为良性肿瘤,结合临床症状、好发部位、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5.
郭影  员永生  王甜甜 《海南医学》2009,20(5):146-147
目的讨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形态学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选择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患者,复习其病理形态学并应用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4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直肠),神经鞘瘤1例(胃)。镜下观察:瘤细胞呈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呈弱嗜酸性,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波形蛋白均为阳性,其中4例表达CD117,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表达形式有弥漫胞膜/胞质强阳性、散在阳性、胞质点状着色等。1例表达CD34。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CASTL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甲状腺CASTLE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结果 患者男性,44岁,发现右颈部肿块2月余,B超提示右甲状腺实性占位性病变伴颈淋巴结转移,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CASTLE)。 甲状腺CASTLE大体为灰白色实性分叶状肿块。光镜下肿瘤组织呈大小不一的巢状分布,巢间由丰富的促纤维组织增生性间质,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胞界不清,核卵圆形,呈空泡状,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5及CD117。结论 甲状腺CASTLE是少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生于中老年人,组织学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应与甲状腺SETTLE、甲状腺未分化癌、甲状腺鳞状细胞癌、转移性淋巴上皮瘤样癌及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等鉴别。免疫组化CD5和CD117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吉梦强  陶林 《农垦医学》2013,(3):227-230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克镜和免疫组化对2例上皮样肉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肿瘤由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构成,呈结节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CK、EMA、CD34、呈附性。结论:上皮样肉瘤是一种较罕见恶性肿瘤,形态学复杂多样,免疫组化有利于明确诊断。本瘤部分病例虽然生存期长,但预后并不好,目前上皮样肉瘤治疗首选广泛切除。  相似文献   

18.
万春生   《中国医学工程》2012,(4):185-186
目的探讨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一例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光镜、免疫组化)及临床资料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肾脏粘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癌患者因腰部酸痛不适而就诊,大体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红色,镜下肿瘤主要由小管状结构,梭形细胞和粘液样间质构成,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化染色:EMA、CK19、CKpan、vim均阳性表达,SMA、S-100、CD10、CD15均阴性表达。Ki-67〈5%。结论肾脏粘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肿瘤,明确该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典型性骨外尤文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4例儿童非典型性骨外尤文肉瘤,对病变组织行HE、免疫组化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EWSR1基因断裂,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低倍镜下,肿瘤细胞被纤维血管间质分隔呈小叶状或巢片状。其中,2/4例瘤细胞较大,染色质淡染,可见明显核仁;1/4例由小圆蓝细胞、体积较大的胞浆透亮的圆形细胞、核深染的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构成;1/4例由上皮样细胞组成。CD99、Fli-1阳性比例为4/4,神经内分泌标记呈不同程度阳性,FISH均检测到EWSR1基因断裂。结论:EWSR1基因重排可发生于多种肿瘤,骨外尤文肉瘤组织形态多样,对于不典型病例,其诊断需结合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及EWSR1基因检测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树突状纤维黏液样脂肪瘤的病理形态学、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3~2015年经病理诊断的树突状纤维黏液样脂肪瘤患者3例。采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分析树突状纤维黏液样脂肪瘤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资料间的关系,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3例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0岁。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4~5.5cm,位置均比较表浅,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切面呈灰黄色,实性胶冻状、质地软,有黏液感。镜下结果显示肿瘤由增生的星状至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绳索样胶原纤维和多少不等及稀疏不均的成熟脂肪细胞构成,间质呈明显黏液样背景;星状细胞和梭形细胞之间有过度,细胞胞质突起细长呈分支状改变,细胞核染色质均匀、无明显异型性,也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梭形细胞和星状细胞3例vimentin、CD34和2例bcl-2均强阳性,1例bcl-2 弱阳性,瘤细胞Ki-67<1%阳性。结论 树突状纤维黏液样脂肪瘤是一种良性的罕见的特殊亚型脂肪瘤,易误诊为肉瘤,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