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近50 a水文、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径流量的影响,建立了径流量与气候要素的对数型回归模型,并根据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的变化对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根据2030,2050年气候情景预测数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径流量的影响,与标准气候值相比,2030年降水量将增加3% ~5%,气温升高1.0℃~1.3℃,径流量变化为49.97~52.9亿m3;2050年降水量增加3% ~7%;气温升高2.0℃~2.2℃,径流量变化为48.7 ~53.97亿m3.  相似文献   

2.
<正>1.海河流域概况海河流域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倚太行,北接蒙古高原;地跨8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总面积31.8万km~2。其中山地和高原面积18.9万km~2;平原面积12.9万km~2。海河流域主要流经河北省面积为12.46万km~2,海河流域由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湖水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鄱阳湖湖区季节性干枯问题频繁出现,有必要对鄱阳湖入湖水沙变化进行进一步研究。利用鄱阳湖流域"五河"基本水文站1961~2016年实测的水沙及流域降雨量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双累积曲线、经验统计法和统计系列对比法研究鄱阳湖入湖水沙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均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入湖径流量年际变化趋势不显著,而入湖输沙量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P0.01),且存在1985年和2000年两个突变点。影响入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关键降雨指标为年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以1961~1984年为基准期,1985~1999年经验统计法和系列对比法计算的水利水保工程减沙效应分别为41.8%和33.4%,在2000~2016年分别为70.6%和66.8%,水库拦沙是入湖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湟水径流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55年水文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湟水径流量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并依据降水、气温、蒸发等主要影响因子与径流量的关系,建立了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湟水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暖干化趋势加剧,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对湟水径流量的影响幅度不断增大,在80年代、90年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量的比例分别约为2:8与3:7,而2000-2004年影响量的比例已接近5:5。  相似文献   

5.
以沣河流域为例,采用小波分析法、累积距平法分析了该流域1965-2016年径流量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径流量变化过程中存在1988和1997年两个突变点。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分析了不同时期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沣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以1965-1987年为基准期,1988-1996年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减小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7. 69%和62. 31%; 1997-2016年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减小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1. 92%和111. 92%。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4,(1):52-54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淮海流域实测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气温呈现显著性升高趋势,平均线性变化趋势率为0.19℃/10 a;黄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降水为非显著性减少趋势,淮河和黄河源区降水量为略增加趋势。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淮海流域10个重点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黄河中下游和海河流域实测年径流量减少趋势显著。降水是河川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黄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不同阶段降水径流关系差异明显,淮河流域不同阶段的降水径流关系差异相对较小,人类活动通过改变降水径流之间的响应关系对河川径流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鄱阳湖未来入湖径流变化的准确预测可为"后三峡"时期水资源调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实测资料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鄱阳湖入湖年径流及各调度期径流均不同程度减少。通过ASD(Automated Statistical Downscaling)统计降尺度方法将GCM(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输出数据与新安江水文模型耦合,得到未来鄱阳湖流域"五河七口"的入湖径流过程。结果表明,未来年径流相比实测变化幅度更小,偏多和偏少交替出现;集水面积较大的赣江、抚河和信江对鄱阳湖径流变化的贡献最大;无论A2还是B2情景下,均是蓄水期变化幅度最大、枯水期最小,且各调度期的入湖径流变化程度比年径流更大。  相似文献   

8.
孙晓山 《江西水利科技》2009,35(2):87-92,98
分析了鄱阳湖存存的问题及江湖关系,总结了多年来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所取得的成效.鄱阳湖及鄱阳湖流域的保护与管理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降水和下垫面对流域径流量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量分析降水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漫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漫水河1956-2016年年降水量、天然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突变性进行了分析,以径流变异前1956-1979时间段为基准期,建立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关系,识别与基准期相比不同时期降水和下垫面条件变化对天然径流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00年以后流域内耗水、水利工程调蓄水等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有所减少,与1956-1979年基准期相比,1990-1999年降水量的影响程度大于下垫面,为63. 9%; 1980-1989、2000-2009、2010-2016年3个时期下垫面对径流量减少的影响程度均大于降水,降水量和下垫面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44. 9%和55. 1%、47. 9%和52. 1%、44. 5%和55. 5%。  相似文献   

10.
土地覆被和气候变化对拉萨河流域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拉萨水文站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拉萨河流域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分别用1995~2000和2003~2006年两个时间段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和验证。结果显示月径流模拟相关系数和模拟效率系数分别为0.88和0.84。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情景模拟,探讨拉萨河流域气候波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产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年径流量影响显著,在各种模拟假设情景中最多可以使径流量增加89%。土地覆被变化相对于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年际影响较弱,但对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渭河流域上游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要素变化对水文循环有很大的影响。依据包括气温、降水量、风速、日照时间、蒸发量等气候要素在内的渭河上游25个气象站1960-2017年的数据及4个水文站1960-2010年的径流数据,利用气候诊断法、相关分析法、双累积曲线法分析各气候要素与径流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探讨自然气候和不同强度人类活动对区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渭河上游区域年均温上升速率为0.29 ℃/10a,年降水量、年均风速、日照时间、蒸发量的减少速率分别为-14.36 mm/10a、-0.05 (m·s-1)/10a、-19.91 h/10a、-4.64 mm/10a,林家村、北道、武山、渭源水文站径流量分别以-5.074×108、-2.895×108、-1.201×108、-0.033×108 m3/10a减少;气候要素季节变化与年变化基本一致,但空间变化有所差异;各气候要素表现出20~30 a的主周期变化,同时也存在突变特征。相关分析表明,径流量与气温、日照时间和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气温升高0.1℃、日照时间增加1 h、蒸发量增加10 mm,径流量分别减少1.09×108、0.03×108、0.53×108 m3;与降水量正相关关系显著,降水量增加10 mm,则径流量增加0.61×108 m3;与风速关系较差。气候变化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在各区域及年代均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干流下游区域在5%~25%之间,强度较低的上游及源头区域在11%~43%之间,这与区域人类活动程度及气候要素的异常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汾河径流量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断流气候背景,以及气温、降水变化与径流趋势联系和80年代中期以来气候变化特点基础上,建立了河津站天然年径流量计算公式,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自20世纪50、60年代丰水期之后径流量总体呈递减趋势;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汾河水量偏枯和断流趋势发展乃是以北半球增暖效应为背景;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气候较前期变化有气温升高、尤其冬季最甚,降水减少、特别是汛期及夏、秋季最显著之特点;④气候变化引起径流量平均每年减少5.67亿m3(24.9%),其中气温影响8.6%,降水影响16.3%。因此,汾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水功能区划是水环境管理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以县级行政区划为最小划分单元,根据选定的社会经济指标,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鄱阳湖流域内各县进行分类。结合流域内水质状况、各县的其它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的水功能区划成果,确定各县的主导用水功能,生成鄱阳湖流域水功能区划图。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主要水功能为农业用水,而工业用水区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北部,渔业用水区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区。该区划结果兼顾了水资源的流域和区域管理的优点,能较好的适应目前水资源区域管理的现状,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60~2014年鄱阳湖流域13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鄱阳湖流域水分盈亏量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近55 a来水分盈亏量多年平均盈余为565.88 mm,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北和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增的趋势;水分盈亏量年内分布呈秋季亏缺,其他季节盈余,水分盈余量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在研究时段内流域各地水分盈余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各季节水分盈余量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春季和秋季呈减少趋势,但趋势不明显,而夏季和冬季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p0.05)。鄱阳湖流域水分盈亏量与降雨、日照时数和日最高气温关系密切,流域年水分盈余量的增加是由于夏季和冬季降水量的增加、日照数和风速的减少。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对潘家口水库控制流域径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博威  李建柱  冯平 《水利学报》2018,49(3):379-386
以潘家口水库控制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70、1980、1995和201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SWAT模型从水文响应单元的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域减少,林地增加及草地、耕地减少,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张;2010年土地利用情景下研究区域中滦河、伊逊河、武烈河与老牛河4个子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平均减少6.36%。耕地及草地向林地的转化导致产流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单纯土地利用变化对潘家口入库径流影响并不大,上游中小水库、塘坝等工程的修建,及工农业和城市用水量的增加等是影响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汾河入黄径流锐减的问题,基于汾河水库控制流域1960-2013年54年的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和滑动T法相结合对径流时间序列进行突变检验,探究了流域径流阶段性变化规律,并建立双累积曲线模型定量计算了驱动因素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影响量。结果表明:(1)汾河水库控制流域内静乐站和上静游站径流均呈现减少趋势;(2)流域内静乐站径流序列突变年份为1979年,上静游站为1982年;(3)人类活动是该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占径流减少总影响量的84.48%,静乐站和上静游站的降水对径流影响率分别为15.62%和14.95%,人类活动的影响率分别为84.38%和85.05%。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流域径流、泥沙及水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在调节长江径流、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及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及水文情势的发展变化,鄱阳湖水环境发生相应变化.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4年以后,鄱阳湖流域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湖区采砂,航道整治,以及水文循环处于干旱期或水资源消耗加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鄱阳湖典型站的水质指标较以前变化更为频繁和剧烈.然而,相对于其他封闭型的湖泊如巢湖、太湖等,鄱阳湖污染物的积累现象非常微弱.  相似文献   

18.
森林植被变化对径流及洪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流域平行对比和自身对比两种方法,利用实测水文资料,从理论上分析了森林植被变化对小流域暴雨径流及洪水流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高的流域拦水能力较高,能显著地削减洪峰、延缓洪水过程,降低径流系数,使次暴雨径流量的变差系数c,增大。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5,1995,2005年TM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ERDAS、GIS软件,对鄱阳湖湿地数量结构和空间转移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对湿地景观斑块分维度、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反映出的特征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5年,鄱阳湖湿地及周边景观类型数量结构中,滩地、水库坑塘、林地和草地减少最为显著,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旱地明显增加;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鄱阳湖湿地景观分维数和优势度减少,多样性和破碎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