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峻下,乃泻下之一端也.斯品攻逐里实,势峻力猛,性烈有毒,故下工对此多视若蛇蝎,慎之远之.张仲景先师在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分别运用巴豆、甘遂、大戟、芫花、商陆五味峻下药共组方八首.其中用巴豆组方二首,甘遂组方四首,商陆组方一首,大戟、芫花与甘遂合用组方一首.仲师每见是证,周密细心,辨证精准,果敢峻下,挽狂澜于既倒,起沉疴于俄顷,实开峻下法之先河,诚为后世运用是法之典范.可谓福荫万千,功莫大焉!兹不揣浅陋,试就其运用峻下之心法及对后世的影响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静  刘建 《四川中医》2010,(6):119-120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犯肺的第一要方,但其性质辛散峻烈,若久服或病者素体肾气不足,恐有拔肾气,动冲气,耗阴阳之弊。本文通过例举病案,探讨说明使用本方也只是喘咳急性发作时的急救之法,不可久服,一旦疾病缓减,就应当改用苓桂剂以温化寒饮善后,以体现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后下药之后下法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徐韩平(322100)中药汤剂中,有些药因具特殊属性或特殊要求常需后下。但如何较好地处理后下,一直为药剂调配人员所争议。本院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后下方法。现整理如下。后下药的主要药理成份多为久煎易破坏或为...  相似文献   

4.
李娓利 《陕西中医》2006,27(11):1454-1454,F0003
汗、吐、下三法属消法的范畴,以攻逐邪气为主,用药若切中病机,则收效昭著,但药性峻烈或有毒,极易伤正,在发汗、呕吐、泻下之后,易出现耗津伤液,损及阴阳之情况,甚至变生它病,《伤寒论》中述及误用汗叶下法导致变证的条文甚多,诚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则为利,一则为害,故正确掌握汗吐下方法及适时调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仲景《伤寒论》基于内经"下法"理论运用大黄、芒硝、甘遂、大戟等泻下药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运用攻下药物需要掌握其适应症并兼顾患者体质。认真领悟每味药物的用药剂量、剂型和服用时间、方法,才能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三、泻下药【泻下】能够通利大便、引起腹泻的功效称之为泻下,又称“通便”、“通下”、“通里”、“通腑”等。具有泻下功效的药物称泻下药。泻下药适用于大便秘结、肠道积滞、水肿等里实证。泻下药可分为攻下、润下和峻下逐水三类。泻下作用最强的,称峻下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所言“用药以胜病为主”为着眼点,选取石膏、硫黄、大黄三味峻药,初步探讨其运用峻药治疗各类临床病证之特色:石膏可清外感实热、阳明热证、产后发热、梅毒发热;张锡纯创生服硫黄法,并用之治幼童泄泻及寒饮日久,取效甚捷;大黄性凉入血分,可折上逆之火势,凉血止血,治疗吐血衄血,亦可活血祛风,暗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综观其用峻药之案例,不拘分量之多少、用药之禁忌,有是证即用是药,实为后学效仿之典范。  相似文献   

8.
对于柴胡的运用向来有两种主张,一是认为柴胡是升提发散,刼阴升阳的峻烈药,不宜多服重用,对阴虚肝热,悬为禁例;一是认为柴胡有疏肝开郁、清肝退热,和解表里,祛瘀调经,性纯功缓,必须多服重用,阴虚肝热,  相似文献   

9.
田丽楠  苏广田 《河南中医》2016,(7):1117-1119
仲景在运用下法时,强调辨证施治,谨守病机,对证用药。认为津伤者不可下,气虚者不可下,阳虚者不可下,正虚邪实者不可下,脾胃虚者不可下。为防下法伤正,仲景十分注重脾胃的顾护和滋养,除了应用甘缓和中的药物,还常采用以蜜为丸的方法,如麻子仁丸,意在甘缓润下,益气和中。仲景认为攻下药物多峻猛,易损伤正气,然患者体质不尽相同,对峻猛之药耐力有所差异,故下法方药剂量当因人而异。药物切勿因过服而伤正,故当中病即止。同时当机体邪气得去,正气初复,应注重调护以促进正气实、机体安。仲景还列举了大量误下而致的变证,将理、法、方、药、禁忌证有机结合起来,对后世完善下法理论体系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老年病人不忌峻利药上海中医学院柯雪帆(200032)关键词:峻利药,高血压,老慢支编者按:用药之难,非独平和剂之难。峻利药应用更为难矣。用峻利药,轻者非特不效,过用则反为药伤,若善取其性烈力宏,切合病情,往往直抵黄龙,力半功倍。学医者惧用峻利药,犹航...  相似文献   

11.
“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是临床上治疗水肿病的一大法则。笔者通过临床验证,略有心得,今笔录案例数则,以就正于同道。一、峻下法-去菀陈莝“去菀陈莝”,《类经》云:“谓去其水气之陈积,欲如斩草而渐除之也。”此属峻下法,常用于气机壅塞,水饮停聚,其证属实或虚实挟杂之证。因峻下之剂,多有毒性,临床用药需适可而止。案一:患者,男,58岁,工人。  相似文献   

12.
张子和下法方药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对下法的理论和实践 ,推动了温病学的发展 ,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对其下法方药运用的辨析 ,有助于拓展中药研究和辨证论治的思路。1 下药观子和《儒门事亲》 ,计用下药 30味 ,李时珍《本草纲目》序列中全部照录。目前仍属于常用泻下药类者共有 1 4味。攻下者有大黄、芒硝 (牙硝、朴硝 ) ,润下者有郁李仁 ,逐水者有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巴豆 ,尚有临床常用的石蜜、杏仁、皂角、槟榔等 ,也兼有润下或缓下的功能。此外 ,还有 1 3味目前罕用的泻下药。桃花萼、羊蹄根苗 ,2药…  相似文献   

13.
通腑法在老年疾病中的运用体会南京市级机关医院(210008)刘孝玲经云:“病在表,则汗之:在半表半里,则和之;病在里则下之而已。”下法为八法之一,又有通腑法之称.常用于邪在肠胃、燥矢停结之里实证。从药性上讲,通腑之品多较峻烈。对老年人而言似不甚贴切,...  相似文献   

14.
生大黄与酒大黄临床功效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莉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57-157
大黄 ,为临床常用之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生用时其气味重浊 ,走而不守 ,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 ,故号称“将军”。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下法”的代表性药物。现代炮制学将其细分成 2个品种 :酒大黄 ,指取大黄净片加黄酒 10 %喷淋均匀 ,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微炒 ,取出  相似文献   

15.
汤忠华  樊炼  李铭 《河北中医》2012,34(3):369-370
下法为中医内治法八法之一,是以泻下药为主,针对腑气不通、邪热积滞为主的病理机制,具有通导大便、排出积滞、荡涤邪热及攻逐水饮等作用,临床使用较为广泛.针对脑出血术后早期并发症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及时使用下法,收到较好疗效.现将下法在脑出血术后的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药分有毒、无毒、峻烈和缓和等不同的性质,所以其用量也有所不同。凡使用有毒或作用峻烈的中药,用量宜小,以免中毒。《神农本草经》记述:“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栗,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说明凡使用毒药(包括烈性药)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再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变化。如病势已退,退即停服。不愈可酌情增加药量,以达到病愈为度。  相似文献   

17.
攻下法有通导大便、清除积滞、荡涤实热等作用,但因其用药峻烈,易伤正气,病家惧怕,医者多避而不用。我市已故名老中医刘湘斋老师,业医五十余年,治病极善应  相似文献   

18.
泻下药具有通便、攻积、泻实、导滞、泄热、逐水等作用,属于八法中的"下法".肺心病多为痰、瘀、气、血、水等病理产物互结为患,累及五脏,虚实错杂,寒热并存.故可使用泻下药治疗,在使用泻下药治疗的同时还应配伍解表药、开宣肺气药、祛痰药、活血化瘀药、补养气血药、滋阴增液药等.  相似文献   

19.
处方用药,应灵活多变,具体包括或单味用药,以少胜多;或兼备药味,顾护周全;或配伍正规,平正取胜;或配伍玄妙,出其不意;或以峻烈之药,直捣中坚;或用平和之品,功深妙藏.如此才能百战百胜,扶正祛邪,除病延年.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痛多呈周期性发作,无明显季节性。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数单侧发病,少数患者可双侧发病。临床上主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浊毒之邪泛指体内一切秽浊之邪,凡风寒暑湿燥火,久聚不散,体内痰、瘀、水、血、气久郁不解,均可化浊。“浊”最初包括两层含义:浊气、浊阴。浊气相对清气而言;浊阴则指体内消化、代谢的产物,如二便等。“毒”最初指毒草,今人亦有邪盛谓毒的观点。毒在医学中有多种含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指非时之气,戾气、杂气、山岚瘴气等峻烈易传染之外感邪气;②指药物或药物的峻烈之性;③指病证,如疮毒、痈毒、湿毒、温毒等[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