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适宜西北内陆区地下水功能区划的体系指标属性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北内陆平原区自然湿地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埋藏状况具有强烈依赖性,为增强对地下水"水位-水量"的管控能力,地下水功能区划成为迫切的需求。针对西北内陆各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如何确定地下水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区和可开采资源功能区的需求,基于新创建的"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理论方法",本文详解了适宜西北内陆区地下水功能区划的体系指标属性组成、特征、内涵、区划原则和方法。在石羊河流域应用效验结果,一级功能区划的B_1类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60%、B_2类面积占12.90%和B_3类面积占56.50%;在B_1类的一级功能区内地下水规模开采区面积占该功能区总面积的58.84%、适量开采区面积占41.16%,在B_2类的一级功能区内自然湿地保护区面积占该功能区总面积的11.20%、天然植被保护区面积占48.39%、泉水水源保护区面积占9.58%以及耕地质量保护区面积占30.83%,结果符合当地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功能状况,有利于最严格水资源"水位-水量"双控管理。  相似文献   

2.
新疆和田河流域绿洲区地下水质量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新疆和田河流域绿洲区1980、2014和2017年地下水化学检测数据为基础,运用单指标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及关键指标识别,并分析该区域地下水质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绿洲区潜水质量总体较差,1980年浅层地下水有Ⅱ类水存在,Ⅳ类和Ⅴ类水共占总水样的61.8%;2014年Ⅳ类和Ⅴ类水共占91...  相似文献   

3.
以2013年在陕北定靖中部地区采集的62组地下水水样的全分析测试结果为数据基础,分别用单指标评价法、内梅罗指数评价法、层级阶梯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下水进行质量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加权平均,以期得到更加可靠的质量评价结果,旨在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依据。评价结果显示,Ⅰ、Ⅱ、Ⅲ、Ⅳ、Ⅴ类水所占比例分别为3.23%、11.29%、9.68%、24.19%、51.61%,约75%的地下水不适合直接饮用;该区地下水质量较差。水质整体分布规律为:东北部沙漠—平原地区水质较好,西南部黄土丘陵地区水质差;在局部,油气井开采较密集和芦河周围地区水质较差,说明原生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造成该区地下水质量差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现场调查和地下水样品检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单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南襄盆地浅层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Ⅱ至Ⅲ类占26.27%,Ⅳ类占43.22%,Ⅴ类占30.51%;南襄盆地地下水质量受地质营力作用的原生指标和人类活动的次生指标共同影响,人类生活生产、采油采矿活动是影响该地区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单指标超Ⅲ类水贡献率"和"人类活动影响度"的计算,来识别影响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因素。单指标超Ⅲ类水贡献率最大的为硝酸盐,达56.32%,其次为总硬度、铁、锰等指标。南襄盆地浅层地下水人类活动影响度为54.87%,主要影响指标为"三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柳江流域岩溶地下水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在该流域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时所取得的数据,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单因子污染标准指数法对其进行了地下水质量和污染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柳江流域岩溶地下水可直接饮用(Ⅱ~Ⅲ类水)的占82. 12%,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Ⅳ类水)和不能直接饮用(Ⅴ类水)的分别占9. 27%和8. 61%,流域整体上处于轻度污染,局部地区污染较重。  相似文献   

6.
为对聊城市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分布演变特征,选取 2018—2022 年地下水井监测数据,借助ArcGIS 处理软件,利用单指标评价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单指标评价地下水质级别以Ⅳ类、Ⅴ 类为主,总硬度、锰、溶解性总固体(TDS)、钠、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超Ⅲ类水贡献率是反映地下水质量状况的主要指标;2)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显示地下水质级别以Ⅲ类、Ⅳ类为主,Ⅴ 类占比较小,评价结果优于单指标评价法;3) 聊城市西部、西南部地下水质量较北部、东北部好,且整体地下水质状况呈现积极向好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正确地评价和判断安徽省淮安市淮安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文章对淮安区的水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淮安市淮安区河流、排沟水体可分为三类,分别为黑臭水体(占62.0%)、劣Ⅴ类水体(占29.9%)、Ⅳ类水体(占8.1%)。(2)淮安区湖泊、池塘水质中黑臭水体水域面积占总面积34.6%,劣Ⅴ类水体占总面积0.3%,Ⅴ类水体占总面积0.1%,Ⅳ类水体占总面积65.0%。本研究着重从淮安市淮安区水资源主要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可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淮安市淮安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数字     
正85%水利部于2015年对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的2 103眼地下水水井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Ⅳ类水691个,占32.9%;Ⅴ类水994个,占47.3%,两者合计占比为80.2%。但这些数据主要是浅层地下水的监测数据,并不是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数据。目前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主要取自深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9.
杨明非  王文海 《治淮》2013,(1):111-112
1水功能区水环境质量现状1.1类别评价2010年徐州市46个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共布设监测断面74个,全年监测水功能区510次。水质优于Ⅲ类水(含Ⅲ类)的水功能区数占监测总功能区数的43.7%,水质劣于Ⅲ类水的水功能区数为56.3%,其中污染严重的Ⅴ类及Ⅴ类水功能区数占总数的33.1%。各类水功能区中保护区、缓冲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对后期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及地下水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在新疆叶尔羌河下游平原区图木舒克市境内采取的35组地下水质量检测数据分析,32组地下水质量属Ⅴ类。选取超Ⅴ类限值的浑浊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钠、亚硝酸盐、氟化物、镉、铅等10项作为评价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提出地下水质量Q值计算方法及Q值等级细化分类标准,将属于Ⅴ类的地下水细化为Ⅴ1—Ⅴ4类。评价结果表明:2组地下水质量属Ⅴ2、24组地下水质量属Ⅴ3、6组地下水质量属Ⅴ4。根据Q值可直观地判断地下水质量的优劣,并且可为同类别地下水挑选相对水质较好的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龙工业园水源地潜水水质评价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龙工业园水源地潜水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得知区域潜水水质差,属于Ⅴ类水。为了保证水源地的安全,在应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区域地下水进行水流模拟的基础上,采用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与加权平均法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了区内地表河流对水源地开采区潜水水质的影响,得知地表河流水质对潜水水质影响较大,须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12.
改进的灰色聚类法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50项地下水评价指标,利用灰色聚类法对滹沱河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发现由于参评指标中痕量指标较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通过修正其聚类权的计算方法将原有方法加以改进,得出结论:区内绝大多数地区水质状况良好,影响区域地下水质量的指标主要为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硝酸盐氮等无机指标,水质较差区主要分布在城区、城镇周围区、排污河道两侧、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及引污水灌溉农田地区。指出工农业发展及人类活动加剧是造成研究区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修正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水质评价中越来越为更多的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者所采用,但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存在确定隶属度问题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的复合运算问题。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处理,对评价方法加以修正,并将修正前后的方法应用同一案例,进行评价效果对比。结果显示,由于所采用的案例区域地下水水质较差,因此导致评价结果与改进前的"相乘取大"和"取小取大"算子相似性较强,但评价结果仍显示,改进后的方法更为真实的反映了地下水水质状况,方法可行,评价结果可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渭河平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近20年地下水质监测数据,探讨了地下水水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地下水质综合评价,对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渭河平原区域地下水质量总体尚好,秦岭山前和渭河上游局部地区水质综合评价为优良等级,渭北黄土塬部分地区及渭河下游卤泊滩地区水质综合评价为较差或极差等级;不同地区超标物质各有不同,主要超标项归纳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三氮、氟化物等;主要城市集中开采区地下水质受开采量影响较大,水位埋深与硫酸根、硝酸根、总硬度等污染物质含量高度正相关。地下水水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工开采、天然背景值、局部污染、大气降水等。研究结果对渭河平原地下水水质保护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黔南龙里地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黔南龙里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新构造运动,使得该区中部地壳不断抬升,形成了独特的方山地貌。为查明该区的特殊地貌是否对当地地下水质量产生影响,特展开此次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评价研究。本次研究通过ArcMap绘制水文地质略图,根据所取24组水样的水化学测试结果,运用AquaChem软件做Piper三线图,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运用单因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两种方法分别对研究区的岩溶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结果做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Mg型,在中部草原四周均有分布,区内碳酸盐硬度均大于50%,且Fe~(3+)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变异性。(2)从单因子评价结果可知,研究区的地下水质量能满足饮用水标准的达95.8%。(3)从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可知,研究区的地下水质量均能满足饮用水标准。总体上看,该区地下水资源可作为饮用水资源开采。本次研究结果,为该区今后的岩溶地下水资源开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遂宁市红层丘陵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样检测结果,结合经典统计学、Piper三线图、单项指标法、等值线图等多种方法,对该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参数Ca^2+、Na^+、HCO3^-、SO4^2-占优势,水体为弱酸至弱碱性的淡水;区内水化学类型主要有6类,其中HCO 3^-Ca型分布最广;水质评价Ⅰ、Ⅱ类水占17.24%,Ⅲ类水占37.24%,Ⅳ、Ⅴ类水占45.52%,但均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Fe、Mn、NO2^-、NO3^-等4项是影响该区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指标,而原生地球化学环境和废水污水的人为排放是引起这些指标超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准确评价可降低由水质不确定性导致的农业水管理决策风险,对于指导区域发展绿色农业、清洁生产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ELM会随机产生输入层与隐含层的连接权值和隐含层阈值,导致网络泛化能力降低以及过度拟合引起的评价结果失真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的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模型。选取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典型农业机井中地下水体的实地采样,利用构建的PSO-ELM模型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PSO-ELM模型拟合性高于传统的ELM模型和RBF模型,并提高了区域地下水水质的模拟评价效果。建三江地区下辖的15个农场,整体地下水水质较好。研究区范围内地下水水质等级呈现出集中式分布特点,地下水综合水质较差的农场集中在研究区中东部,水质较好的农场集中在研究区的东西两侧。建三江地区地下水水质地域性规律主要与化肥施用量有关。为此,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用水安全的同时实现清洁生产应注意控制化肥的使用量,积极探索作物高产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