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玉华 《现代保健》2013,(6):142-143
目的:观察社会心理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于常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宣教,观察组在常规宣教基础上进行社会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调动家属心理、社会支持交流;肌肉放松训练.临床干预时间为4周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结果:观察组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明显好转,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家属经宣教后观察组SP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会心理干预有可能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总结护理经验,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8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情绪状况,并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的评分值。结果:本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心理,与国内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护理干预后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对患者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采取心理干预、生活干预疗法等综合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评定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的情绪变化。结果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均明显减少,有效率达92%,干预前后HAMA和HAM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系统护理对ICU危重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ICU危重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对296例ICU清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扣系统护理干预组,每组148例,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各组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均高于临界值(50分和41分)。对照组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护理干预组护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护理干预后,系统护理干预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对ICU危重患者心理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扩张性心肌病住院的患者焦虑与抑郁情况,评价护理心理干预措施对焦虑、抑郁的效果。方法:69例3次以上住院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入院2天内进行焦虑(SAS)、抑郁(SDS)首次评分后,分成观察组、干预组。对观察组予常规的治疗护理,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进行护理心理干预,各组2周后再次进行测评。护理心理干预是通过交谈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配合实施合理情绪疗法及放松技巧,加强疾病的健康指导,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紧张心理,避免恶性刺激加重病情,通过两组的前后比较,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患者SAS、SDS评分均改善(P〈0.001和P〈0.005)。  相似文献   

6.
郭淑英  殷健 《现代保健》2011,(20):96-97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于预对冠心病(CHD)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的冠心患者1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系统护理干预组,每组80例,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各组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均高于临界值(50分和41分)。对照组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护理干预组护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护理干预后,系统护理干预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对CHD患者心理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静芸 《现代保健》2014,(27):94-97
目的:探讨实施心理干预对于改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本院就诊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2例,在行个性化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发放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以了解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较中国常模结果,干预前患者的SAS、SDS平均得分均升高;心理干预实施后,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P〈0.01)。同时,干预后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及总体健康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症状量表中除呼吸困难外,各项症状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而干预后呼吸困难评分也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现象较为普遍,通过心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抑郁、焦虑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33例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化疗和护理,干预组接受额外的综合心理干预治疗,干预前后应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4.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结果综合心理干预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显示干预后患者社会状况、情感状况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综合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的重要性。方法:将120例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60例,对照组60例。在手术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两组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对干预组进行综合心理干预。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焦虑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且并发血管迷走反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可明显减轻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抑郁焦虑及术后血管迷走反射(vasovagal reactions,VV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偏头痛患者,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实施心理干预,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质量评价表(GQOLI-74)来进行评估,观察患者在被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负性情绪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后,偏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与心理护理干预前有着明显的降低(P〈0.05);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后,偏头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P〈O.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的帮助偏头痛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身心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赵雅兰 《工企医刊》2014,27(4):920-922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疗法对泌尿系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程度。方法 将确诊为泌尿系恶性肿瘤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全部为初次住院,既往无精神病。对照组实施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支持、社会支持、患者互助治疗和行为训练等综合心理干预措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程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DS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实施综合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保持平衡适应的心理状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手术及围手术期的其他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0名门诊精神分裂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并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干预组实施为期半年的心理干预。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SAS和SDS评分显著高于常模。在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实施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比一般人差,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期间配合以叙事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情感状态和应对方式、提升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治疗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化疗方式治疗,并依据患者的护理方式的差异将本组患者分为研究组(50例)和参考组(50例)。参考组患者在化疗期间以以往常规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应用叙事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两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痛苦温度计(distress thermometer,DT)得分改善情况、痛苦程度、生活质量评分、焦虑和抑郁不良心理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化疗患者干预前,心理痛苦评分、焦虑和抑郁不良心理评估得分均较高,但组间心理痛苦评分、焦虑和抑郁不良心理评估得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化疗患者心理痛苦得分、焦虑和抑郁不良心理评估得分均大幅度下降(P <0.05);且研究组心理痛苦得分、焦虑和抑郁不良心理评估得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参考组(P <0.05)。干预前,研究组DT轻度3例,中度10例,重度37例,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夏  况桂英 《现代保健》2014,(20):84-8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普外科住院的围手术期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90例。干预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科室常规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焦虑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抑郁评分,分别在干预前后对比两组焦虑及抑郁评分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前干预组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67.95±9.33)分、(59.37±9.94)分,对照组分别为(68.63±9.42)分、(61.63±8.7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焦虑患者63例(70.0%),抑郁患者45例(50.0%),对照组分别为65例(72.2%)、48例(5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组焦虑及抑郁评分分别为(42.42±9.12)分、(40.53±9.4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29±9.84)分、(62.13±8.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焦虑41例(47.7%)、抑郁25例(29.1%),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例(76.2%)、47例(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焦虑及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抑郁焦虑心理状况,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UC伴抑郁焦虑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UC伴抑郁焦虑患者56例,分别在干预前后应用SDS量表和SAS量表,以及相关知识问卷进行调查,评估期心理情况.结果 干预前UC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分值分别为(60.85±7.83)分和(53.73±6.47)分,均高于中国常模水平(P<0.05).干预后,UC患者抑郁和焦虑得分分别为(51.28 ±6.35)分和(49.14±7.54)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UC患者疾病的病因及诱因(73.21%)、服药知识(76.79%)、饮食知识(78.57%)、情绪对疾病的影响(85.71%)、何时需要就诊(76.79%)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UC伴抑郁焦虑患者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十分有必要,可有效改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徐红艳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762-276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消化道肿瘤病人家属抑郁情绪与焦虑心理的改善情况。方法对4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预后宣传等护理措施,使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调查问卷,统计家属护理前后抑郁情绪和焦虑心理对比情况,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护理干预后家属抑郁、焦虑症状明显改善,SAS、SDS测评分数明显低于我国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预后宣传等护理措施,提高肿瘤患者及家属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于玉琴 《现代保健》2011,(19):102-10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2009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的30例抑郁焦虑情绪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与2008年7月~2009年6月收治的30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变化,采用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评定干预效果。结果4周后再采用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评分,干预组治疗后、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结论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其治疗效果,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湖里区结核病流行情况,探讨以理性情绪疗法为主的心理干预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对湖里区2009—2011年结核登记资料进行分析,随机选取185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配对照组(93例)和干预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干预组用理性情绪疗法干预措施。采用焦虑、抑郁评估量表分析焦虑和抑郁状况。结果2009—2011年全区共登记结核病1 940例,初治1 744例(89.9%),以涂阴1 168例(60.2%)为主,规范治疗率94.7%,治愈率72.5%。焦虑抑郁评分干预组干预后均降低,症状减轻。结论心理干预能改善肺结核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况,可用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抑郁量表(HAMD)选取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共98名,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及非心理干预两组,对治疗前后HAMA、HAMD量表评分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中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评分、ACT评分、FEV1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干预组患者的HAMA、HAMD量表评分、PC及NC评分、ACT评分与干预前及非干预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理干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HAMD量表评分、PC及NC评分、ACT评分、FEV1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HAMA量表评分及ACT评分在常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有助于支气管哮喘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针对行化疗的肺癌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正念训练在缓解其不良情绪中的效果。方法:将接受化疗的68例肺癌患者应用简单数字表达法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在化疗期间配合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正念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癌因性疲乏程度和焦虑、抑郁情绪。结果:在干预之前,参照组与实验组的CRF、SAS、SD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后,实验组的CRF、SAS、SD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正念训练,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以及焦虑、抑郁情绪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