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尤以斗栱最为突出。然而,这种地方营造技艺在实践中正面临失传的问题。基于匠师图档与实物遗存进行互参互证,结合匠师访谈进而归纳兰州地区斗栱的构造规律以及营造逻辑。从释名到类型分析,建立兰州地区斗栱营造的基本理论。为进一步构建兰州地区传统建筑营造体系做好积淀。  相似文献   

2.
斜栱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独有构件。随着中国历代建筑的发展,斗栱门类日益繁多,并存在着地区差异。可以说,对某一地区的建筑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斗栱中的斜栱。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斜栱则少有论著。一九八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2018,(6)
斜栱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别是民间斗栱技术发展成就的突出代表之一。西南地区是斜栱营造的活跃区,现有遗存丰富,其技术和艺术成就高,研究价值突出,但长期以来其价值未被充分认知,相关研究也较薄弱。文章尝试较为全面地总结斜栱价值,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唤起学界对这一特色斗栱营造技术的关注,并为斜栱的后续研究提出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斜栱发微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独有构件。随着中国历代建筑的发展,斗栱门类日益繁多,并存在着地区差异。对某一地区的建筑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斗栱中的斜栱。通过对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古建筑考察,对斜栱的类型与起源,斜栱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测绘,以武威土门镇的山陕会馆为例,对其平立面、斗栱层、梁架结构、屋面举架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并重点对梁架插接做法进行深入解析,试图厘清土门传统建筑大木做法的地区特征,进一步完善河西地区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冷婕  饶敏琪  陈科  冯棣 《室内设计》2020,(6):121-128
旋螺殿是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研 究的重要案例,但其斗栱营造在后来的维修 中发生了较多的改变,这给后续研究带来极 大困扰。本文在2018年旋螺殿与1944年《旋 螺殿》的对比阅读中,着重对斗栱类型和配 置方式、斗栱出跳跳头样式和配置方式两个 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尝试解决了以下三个 问题,旋螺殿斗栱中的替换与改动、原设计 意图及原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测绘,以武威土门镇的山陕会馆为例,对其平立面、斗栱层、梁架结构、屋面举架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并重点对梁架插接做法进行深入解析,试图厘清土门传统建筑大木做法的地区特征,进一步完善河西地区传统建筑大木作营造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周淼 《建筑遗产》2021,(2):50-58
唐宋时期,外檐补间斗栱出现并形成定制,引发了外檐斗栱形制的一系列调整,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建筑的立面构图形式.文章以晋中地区保存的五代宋金时期木构建筑为样本,展开对地方建筑外檐斗栱配置方式演变历程的研究,着重讨论结构形式与补间斗栱样式的匹配关系、外檐斗栱形制趋同、外檐斗栱假昂的出现与演变、斗栱配置的视觉考量等问题.文章认为,晋中地区宋金时期地方建筑中补间斗栱逐渐成为必备的构造,但是,补间斗栱的出现并不是结构进化的产物,而是地方结构体系吸收外来流行形制样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河州白塔寺川古建筑营造与修复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斗栱作为白塔古建独特风貌的典型元素和重要营造特色,有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以及由两攒或多攒穿插组合而成的多种样式,种类达九种之多。作者通过参与白塔木匠的营造活动,对该派系各类斗栱的结构、构造做法、用材比例、营造逻辑、工艺特色及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其复杂造型掩盖下的结构关系和构成逻辑,一方面补充、深化了建筑史中的斗栱研究,另一方面对白塔寺川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斗栱的地位相当于西方柱式的地位。从唐代到清代,斗栱的发展经历了由成熟到僵化的阶段。它的形态由简到繁,从不可或缺的结构构件,发展成了繁琐、复杂的装饰构件。现存最古老的古建筑是唐代的南禅寺大殿,文章以现存的实例和《营造法式》为依据,探讨斗栱从鼎盛时期走向没落的发展过程,旨在研究斗栱的演变过程,以及斗栱文化在现代建筑文化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甘青(甘肃、青海)地区自古就处在丝绸之路即中西文化交流要道上,不同宗教在此汇聚,多元民族相互共生。甘青建筑则是这一文化形态不断融合的重要载体,其传统建筑工艺至今仍在传承、发展并广泛的应用于建造活动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建筑工艺在各个民族、不同工种合作方式上的多元文化交叉型特征更是其它体系中所罕见的,其兼容并蓄的特征也正是源于传统建筑工匠对各种宗教信仰相互尊重的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营造技艺是建筑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修缮的重要前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随着传统营建活动的日趋减少,依靠工匠“口传身授”的营造技艺也开始走向衰落,面临传承断代的威胁。本文选取高平市二层砖木混合结构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民居的营造流程、技艺要点等进行全面的记录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传统工匠营造的民间智慧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徐鑫鸣 《山西建筑》2007,33(29):41-43
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之一在于将建筑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完美结合,功能和建造的高度统一。结合中国传统建筑中斗拱、门窗、雀替的构造,剖析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艺匠,即优雅的构筑,并给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建设部房地产司于1988年11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了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北方部分)(以下简称《标准》)审议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天津、上海、长春、沈阳、太原、扬州、苏州、西安、哈尔滨等十几个城市房地产、文物、园林管理部门和古建筑修建公司的古建筑专家、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会议还邀请了故宫博物院、建设部住宅管理与经济技术标准管理单位的有关同志。建设部房地产司刘洵蕃副司长、郑吉荣处长和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周洪臻局长到会指导并讲了话。大会经过历时三天的讨论,达到了预定目的。这次会议,是我国古建修建工作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讨论会,它对于《标准》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并为在全国推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云县受大理地区以及北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其传统民居既有北方建筑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本地建筑的特点,本文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云县传统民居的木构架承重结构、墙体围护结构、屋顶遮盖结构三个方面,对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技术进行初步分析,并探讨蕴藏在建筑技术中的文化内涵,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研究中错综复杂的词汇在转译成外文文献时,造成了大量的误解,尤其斜拱的构造及演变方面。本文试图提出必要的学术命名及适当的方法来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令人费解的斜向出棋的现象。与中国学者相比,本文以横棋斜置的斗棋类型为切入点,更注重斗棋设计概念的分析而非针对各历史时期斜棋的演变进行研究。文章分析了和墙面成锐角或钝角的单个棋构件特征以及其在单朵斗棋中或紧密排列的斗棋组织网格中所起的作用。笔者推荐使用"扇式斗拱"作为"fan-shapedbracket set"合适且必须的中文译法,"扇式斗拱"是明清时期和如意斗棋同时存在的使用斜棋的第二个设计概念。讨论基于笔者广泛研究现存山西斜拱的华丽特征以及从形成时期辽代、北宋、金代至明清繁荣时期的使用状况。虽然在官式做法中未明确提及,但以"扇式斗棋"、"如意斗棋"及其混合形式出现的斜棋已成为几世纪以来山西地域建筑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的“苏式彩画”是我国传统清式彩画的一大种类。受我国南方苏杭地区彩画影响而形成。苏画装饰的主要对象是园林建筑中的楼、亭、廊、榭及四合院等小式建筑。它的作法分为:金琢墨、金线、墨线、海漫等多种作法。主要特征是:中间绘以包袱或枋心,包袱或枋心两侧绘以小巧多变的聚锦。  相似文献   

18.
古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重要的风景要素。长江三峡库区的古塔蕴含着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传统生态智慧。古塔的营建体现着该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思考。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古塔为研究对象,以选址特征为切入点,对其相地策略、景观表征、环境协同等方面进行剖析,厘清长江上游沿线风景要素“塔”的营建智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风景园林遗产,特别是长江三峡的景观遗产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建筑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方面也写下了灿烂的光辉,但各个历史时期和南北地区的风格都不趋于一致,叫法也不尽相同。现将部分营造法原、清式营造则例和营造法式中的建筑名词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20.
搭材作原名扎材作,所谓“扎”即捆、绑、缠、束之意。所谓“材”泛指古建筑的定形构件。扎材作业是用杉木杆及粗细麻绳为工具,运用各种捆绑的技巧,以及吊、拉、顶、垫的方法进行的。搭材作是对古建筑的重型构件进行安装、拆卸、抽换、归安、拨正等为主要作业项目,其次才是在施工中为其他工种绑搭所需脚手架。建国以后,搭材作实际成为了以绑搭脚手架为主的架子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