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浙江省护理服务数字化应用建设与推广实践,探索构建省域一体化“互联网+护理服务”新模式。方法:描述性分析“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现状,为优化“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参考借鉴。结果:浙江省基于政策制度和信息建设基础,搭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支撑平台和护理服务数字化应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推广模式,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标准规范体系,为居民提供专业安全的数字化护理服务。结论:“互联网+护理服务”新模式应汇聚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行业学会、医疗机构、运营方等多方合力,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有效保障服务规范,提升用户体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安全管理模式,分析其实践效果。方法通过构建组织架构、制定制度和流程、确定运行模式、研发信息平台、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提供安全保障、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护患安全。结果2019年8月-2020年6月“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过程中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总体满意度为(4.89±0.72)分(满分5分),护士认为“互联网+护理服务”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结论“互联网+护理服务”安全管理模式运行有效,保障了护理质量和安全,但仍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构建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区域内同质化护理服务的实践模式。方法:依托“社区高血压小屋”区域信息化标准管理项目,通过区域间护理实践,有效促进区域间护理服务的同质化。结果:区域间高血压护理服务得到有效复制、顺畅运行,探索出同质化护理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结论:同质化护理服务可以依托互联网工具进行有效实践,并提出互联网+护理服务衍生设想。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护理服务”是满足居家患者服务需求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分级诊疗为基础,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初步探索构建了医联体内“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认为基于分级诊疗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满足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保障患者享受同质化护理服务,促使护理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为满足患者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有效实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日常诊疗”。方法:门诊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探索实行微信平台智慧应用、分时段预约诊疗、云诊室、远程会诊等多种“互联网+医疗”模式。结果:医院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27万人次,预约诊疗率同期增长23%,患者平均等待时间同期缩减30%,互联网门诊累计服务3 000人次。结论:“互联网+医疗”的应用重塑医疗服务流程,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有效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保障患者就医安全。  相似文献   

6.
建设健康乡村,推进乡村医疗健康,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薄弱,亟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了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打破了原有地域限制,提升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多样、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积极探索和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本文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运用价值分析入手,管窥模式构建所面临的现实困难,进而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构建的策略: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和智能导医,增强网络平台的信誉度;加强医疗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以行业监管保障网络医疗信息安全;推动诊疗技术革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群众线上诊疗习惯的培养;提升医疗行业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和平台建设,以促进我国农村医疗健康服务水平的可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台州市社区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情况,为我国社区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台州市居家护理服务平台,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台州地区社区护士提供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量、项目类型、服务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台州市社区护士共完成居家护理9726例次,无医疗纠纷、服务投诉和护理安全等不良事件发生。共完成6380例次居家护理满意度测评,患者满意度为98.18%。结论 台州市开展社区“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安全有效地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居民认可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通过介绍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微信互动平台和移动工作平台的服务功能,将线上健康咨询、健康宣教、健康管理、移动签约、移动诊疗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构建基于 “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实现了为签约居民提供“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的便捷、高质量、个性化社区卫生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医疗模式下医疗机构间的信息沟通壁垒,也为化解有限医疗资源与保障公民健康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但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存在的监管问题也随之凸显。系统性分析了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存在的患者隐私权难以保障、立法滞后、监管主体及责任不明确等现实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对患者身份信息“去标识化”、严格“互联网+医疗”行业准入以及明确监管主体责任等措施,以期促进“互联网+医疗”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缓解医药健康市场专业性不强、质量难以控制和未与医药系统对接等问题,本文构建了面向“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医药电子商务服务运营模式,探索一种将医疗服务、医保服务、医药服务、物流服务融合的新型医药电商服务模式,并借助统一建模语言UML对业务流程良好的表现力进行“互联网+医疗健康”医药电商服务流程建模与分析,以期助推“互联网+”医药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我国医药电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解决新时代社会对于多元化护理服务的更高需求,本文提出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区域一体化的建设设想。方法:根据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实际运行状况,结合国内外调研情况,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进行理论与现实多维度调研分析。结果:提出关于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区域一体化建设,打造扬州市智慧医疗新高地的建议。结论:“互联网+护理服务”区域一体化建设对于健康扬州的推进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三维结构医疗机构主导,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方法:以Donabedian提出的“结构-过程-结果”为理论框架,基于文献检索、半结构式访谈、田野研究初步构建质量评价指标条目池,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两轮专家积极系数100%,权威系数为0.90,两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283、0.266(P<0.05),具有较高一致性,最终形成包含3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57个三级条目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论:基于三维结构医疗机构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内容合理,构建过程科学,可为我国医疗机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护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护理服务”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满足了特殊人群的护理需求。但是“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风险,应该以患者利益为基础,厘清“互联网+护理服务”中利益各方的责权利;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定“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行业标准;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完善风险处理应急机制;完善知情同意制度,保护患者隐私安全;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合理规范“互联网+护理服务”价格,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发展,真正提供高质量的居家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借助互联网平台,完善与规范居家护理流程,构建符合基层医院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慢病康复需求。方法 选择技术与运营成熟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完善系列制度与工作流程,拟定护理服务套餐,患者线上申请,护士线下上门护理。结果 对比借助互联网平台前后,从业的护理人员数、从业人员的满意度、完成的居家护理例数、提供的护理项目数、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等指标等指标,均有明显增长。结论 “线上申请、线下护理”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扩大了居家护理的服务供给、保障护患双方的权益,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满足了慢病居家康复与养老的多元需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患者正逐渐成为医疗机构服务的主要对象,给卫生健康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心理及社会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创建适老化门诊就医模式是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可行措施。某三级公立医院从优化门诊就诊环境、打造专病门诊、推行线上与线下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信息系统“适老化”改造、线下护理门诊与“互联网+护理”模式并进、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等方面着手,进行创建适老化门诊就医模式的实践探索,为老年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人文医疗服务,有效改善了老年患者的就医体验,提升了就医便利性,促进了医疗公平的实现,为医疗机构创建适老化门诊就医模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上海市某郊区居民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和参与意愿,并分析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某郊区5个社区431名居民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居民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和参与意愿总得分为(77.75±11.16)分。经统计分析,对“互联网+护理服务”了解程度和月平均医疗费用占支出比是居民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和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居民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和参与意愿总体较高,但在自身安全、隐私保护方面仍存在担忧。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居民“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居民的人身安全和隐私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护理专业小组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居家患者中的运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提供延续护理的居家患者,组建护理专业小组团队,实施以护理专业小组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评价实施效果。结果:为268名患者提供护理服务506例次,满意度评价为99.4%,护士职业获益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提高(P<0.01)。结论:以护理专业小组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居家患者身心健康,同时提升护士的职业获益感,为延续护理提供创新渠道。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对国外以医疗机构及以卫生组织或医疗企业为主的两类“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模式的护士资质要求、服务流程、服务形式和内容、支付方式、安全保障和服务质量评价等进行总结,认为我国“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模式应合理配置上门护理服务资源,适当放宽上门护士服务权限,利用智能远程医疗设备深化“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内涵,健全医保支付体系,完善上门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医联体互联网医院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旨在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和资源下沉,降低医疗费用,提升居民幸福感。方法:根据该地区及医院的实际情况,某省级人民医院构建以区域医院为主体的医联体收费管理和统一支付结算服务平台,深度整合各级医疗服务机构资源,打通各级医疗机构支付结算体系,统一线上线下全流程的就医服务模式。结果:通过对医联体“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探索,逐步实现线上远程医疗、慢病管理、支付结算等全流程就医服务。结论:将患者、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三方联通,打造医疗全流程闭环服务,对在实践中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和资源下沉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ROCCIPI技术作为理论框架,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包括完善组织架构、建立信息平台、护士选拔与培训、确定服务内容、确定收费标准、服务流程、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等。“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后,护士在线问诊患者2 982例,患者满意度为96.78%,上门护理服务患者59例,患者满意度为100%。基于ROCCIPI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满足居民多元化健康管理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但仍需根据患者需求及方案要求循序渐进增设上门护理服务项目;对接省级监管平台,与医保部门协商报销方案;加强“互联网+护理服务”宣传力度,进一步优化患者端申请操作流程;完善问卷内容与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