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当代女作家方方的小说因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呈现死亡而展示给读者独特的风景。方方小说的 死亡叙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死亡或是方方小说叙事的主轴、舞台的主角,或是小说暗藏的玄机、命运的密码; 更或是人性脆弱妥协、变异扭曲的必然结果。方方正是以独特的死亡叙事坚守了自己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命运的 文学信念。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方方始终关注底层人物和女性命运,在对底层和女性如何表述问题上为我们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本文分析和总结了方方小说文本中的多种底层表述和女性表述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以战争为背景或是旨在描写战争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通常最能反映人类命运和生存图景,具有强大的震撼力。《生死朗读》将二战作为描写对象,书写人性的光辉、表达战争的惨烈、表现生命的罪与罚,给人带来反思哀痛的力量。作品因此脱颖而出,向全世界人民呈现出人道主义精神的独特视角以及阐释文明对人性拯救与毁灭的辩证观。  相似文献   

4.
家族的历史是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从家族的兴衰可以透视民族、历史、文化、个人命运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莫言的《丰乳肥臀》在叙事技巧、叙事结构上和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比较中西方叙事小说的文化背景,探究人们在社会转型期心理结构的变化。两部作品在叙事过程中,在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主流意识形态下,凸显了个体生命的存在,深层次地挖掘了人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残雪作为当代个性鲜明的作家,营造了一个诡异的艺术世界。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她的敏感气质有很大联系,同时现实生活也对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残雪拒绝再现生活,她采用寓言化叙事对生存环境和人性的丑陋进行展示。而残雪近期的小说表现内容有所改变,主要把笔触伸向自我心灵,来关注自我与审视自我。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叙事,以时间和空间的异同,将第一人称叙事结构分为3种类型: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第一人称叙事;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第一人称叙事;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第一人称叙事。由此探讨了鲁迅如何将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融合到虚构叙事中,让其作品成为既区别于传统小说,又有别于同时代作家作品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7.
有着浓厚民族情感和“家国同构”意识的中国作家,通过小说叙事自然地将家族兴衰史与国家命运历程紧密相连。在他们创作的中国现代家族背景小说中,通过展示叛逆者形象对封建家长制度和礼教规范强烈不满的情绪和追求自由与民主的愿望,启悟人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对个体生命本真价值和精神家园终极意义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8.
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以阿富汗元素为背景,通过对社会底层平民悲苦命运的描写,诠释忠诚,挖掘人性之善,追求平等与正义,呈现出战乱与悲苦生活下阿富汗普通民众的人性光辉,蕴含浓郁的人文精神.研究其小说中的人文精神对理解人性价值和我国开展与阿富汗的"一带一路"经济、文化合作交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写是英国女性小说家拜厄特在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之一,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产生了独特的效果。以拜厄特经典小说《占有》为例,解读其对经典神话、童话故事的创造性改写,探讨改写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揭示拜厄特在小说创作方面的独到之处及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库切的《耻》通过主人公所表现的“耻”主题、意象或场景以及情节的重复叙述,丰富了小说所表现的内涵。从重复叙事这一独特角度来阐释这部小说,进一步挖掘《耻》中独特的叙事艺术,可以发现,这种叙事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或内涵。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是创伤的世纪.战争、疾病,以及对妇女和儿童的性虐待,所有的一切给人类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了难以抹去的创伤.以创伤理论结合文学叙事来看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它是一部悲剧色彩浓重的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在美国“白人纯粹主义”社会中生存的黑人群体的困境和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余华擅长在极端化的情境下描述人的存在状态和心灵世界,试图在文明秩序的另一面呈现人性邪恶丑陋的一面。于是,一个个精心设置的荒诞离奇的故事就成了作者的叙事实验室。文章通过对余华作品重复的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解述、暴力图景的解构、黑色幽默叙事风格的解说,从而直视并了解余华笔下所绘制的小说主题——荒诞世界。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李昂小说在关注女性命运、肯定女性自主的独立人格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由于置身于两岸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两人的小说在关注侧重点方面明显相异,体现了上海、台湾两地不同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科马克·麦卡锡的普利策文学奖获奖小说《路》是一部关于末日来临之后人性和生存伦理困境的故事。在《路》中,麦卡锡借助一系列不同的叙事策略如叙事修辞标点符号的变异对比、人物心理叙事空间的变迁和叙事认知的预设干扰来增加文本张力,在文本中暗自建立自己的叙事伦理,巧妙地引导读者参与伦理判断,激励着读者对文本世界的想象性参与,进而促成其文本世界伦理主题的深度建构。  相似文献   

15.
风俗叙事与中国现代小城镇小说结构的散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城镇独特的文化形态决定了风俗在该类题材小说叙事中的重要地位,风俗特有的叙事功能使小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风物的大量渗透、民俗事项特定的叙事形态,以及日常"生活相"的出现,淡化故事情节,造成小说叙述节奏的舒缓与散漫,推进了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小说是一种世俗化、人性化、欲望化的文体。它表达民间趣味,以此投合民间社会的人性渴求和生命向往。而改良主义者基于启蒙立场,忽视民间趣味的正当性,忽视中国传统小说历史地形成的文体价值属性,试图以启蒙叙事取代个体生命欲望的表达,以精英的思想意识置换传统小说的民间趣味,造成小说文体价值属性的变异,终使改良主义小说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斯特恩的代表作《项狄传》是18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实验小说。它以标新立异的结构形式、别具一格的叙述手法来描绘生活,从而形成了小说独特的创作风格,对20世纪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从创作风格、小说语言、元叙事、叙述时间等方面对这部作品加以探析,希望对现代主义叙事艺术的源起、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8.
叶广芩的京味家族小说展示了满族贵族后裔和北京市民在清末至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状态和不同的命运,其中文物收藏书写别具一格.作者借文物收藏挖掘传统文化的审美艺术价值,展示国人的尚古情趣.同时,以文物收藏书写人情人性,把文物之精美、赏玩之情趣与不同时空的人物命运、人物的精神世界勾连起来,既鞭笞了精神堕落、人格丧失的丑恶行为,也赞美了世家子弟重义轻利的高贵人格,凸显了北京地域民俗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作品《老屋小记》叙事策略的独特之处在于简约。一是表现为叙事结构的简单。不讲究小说技术,文章在两条鲜明的叙述线索中完成了对宏大生命命题的关注和思考。二是表现为叙述语言的简洁。单纯、于炼的语言始终贯穿着凝重的哲学气韵。  相似文献   

20.
历史小说由于作家的不同立场呈现不同的内容。李劼人的"大河小说"展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成都周边近二十年的历史,这段历史的一个独特性就在于当时还未被史家占有叙述。在这段丰富复杂的历史内容里,李劼人"大河小说"从"民间立场"的角度出发,展示了一个混沌化、复杂化、命运化的丰富多彩的平民世界。尤其是对女性世界生命化、欲望化的描写,没有按照传统小说的模式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体现出李劼人创作过程中思想的种种矛盾与困惑,实现了小说审美叙事的丰厚性,对当代历史小说叙事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