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造运动对中亚地区阿姆河盆地别什肯特坳陷及其邻区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过去对该区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与区域平衡剖面分析,结合钻井与油气藏特征,研究了该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构造变形具有东强西弱的分带性和盐膏岩层上下构造的分层性特征,二叠纪-三叠纪的伸展构造运动发育了基底断块和古隆起,古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运动形成了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和别什肯特前陆坳陷,挤压应力场自基萨尔山向前陆坳陷方向逐渐减弱,并具有右旋压扭特征。挤压构造运动使别什肯特坳陷和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发育了以挤压背斜、逆冲断裂背斜和断鼻为主的构造圈闭,形成的大量构造裂缝改造了碳酸盐岩储层,使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北部盖层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该区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在别什肯特坳陷与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应以寻找断背斜构造圈闭为主,被改造的古隆起区及两期断裂相交部位则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2.
潮汕坳陷属南海东北部陆坡区的一个中生代大型残留盆地,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甚低。根据近年来潮汕坳陷及陆上邻区粤东、粤中的油气地质调查和LF35\|1\|1井钻探成果,系统分析了中生界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表明,潮汕坳陷中生界侏罗系海相暗色泥岩为该区主要烃源岩,其母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偏高,分布范围较广且稳定,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属差-好烃源岩;白垩系暗色泥岩为次要烃源岩,母质类型亦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亦偏高。据层序地层分析,下白垩统下部地层具有一定生烃潜力,属差-中等烃源岩。海陆中生代地层对比表明,潮汕坳陷生烃条件比陆上邻区粤东、粤中好,海域大范围发育和保存的与陆上下侏罗统桥源组等烃源岩相当的沉积岩系,其有机质生成和保存条件较好,具较大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3.
郭萍 《天然气地球科学》2020,31(9):1306-1315
为深化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地质认识,以有机地球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手段,分析了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烃能力,利用埋藏史—热史分析,探讨了生烃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霸县凹陷的文安地区、武清凹陷和大城凸起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其次是廊固凹陷北部地区,深县凹陷、束鹿凹陷相对较低;冀中坳陷东北部上古生界煤层显微组分以文安地区壳质组含量为最高,平均达29.1%,壳质组含量大于20%的样品数占样品总数的80%以上;生烃热演化经历了低成熟阶段、二次成熟阶段、高成熟凝析油湿气阶段和过成熟干气阶段;在白垩纪末,煤系烃源岩埋藏深度约为1 200~2 000 m,RO值为0.5%~0.7%,达到一次生烃状态;在古近纪末,煤系烃源岩最大埋深>7 000 m,超过中生界最大古埋藏深度或古温度,开始二次生烃,资源潜力较好。  相似文献   

4.
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技术进步以及勘探范围日益扩大,煤系烃源岩日益获得重视。潮水盆地和民和盆地作为甘肃陇中、河西地区的典型侏罗系含煤沉积代表,其生烃能力及其差异性特征研究相对欠缺,为此对两地区煤系烃源岩展开综合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对比研究。生物标志物特征指示:潮水盆地青土井组煤系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以混合输入为主,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沉积环境上段为弱氧化-弱还原滨、浅湖相,下段为弱咸化半深湖-深湖相,出现高伽马蜡烷优势,指示水体出现分层现象;民和盆地窑街组煤系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上段以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下段为陆相高等植物优势输入,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沉积环境倾向于典型沼泽相煤系沉积。有机质丰度和类型数据揭示:潮水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民和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类型Ⅰ型、Ⅱ型及Ⅲ型均有出现。综合分析各项有机地球化学参数,指示潮水盆地和民和盆地均具有一定生烃潜力,相对来说以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的民和盆地煤系烃源岩可能具有相对较大的生液态烃潜力。  相似文献   

5.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特征及生烃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极为发育,厚度大、分布广,对其进行生烃条件研究,对于深层的煤成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烃源岩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化验测试资料对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临清坳陷东部构造隆起带煤系烃源岩有机质较高,但氯仿沥青“A”含量和氯仿沥青“A”转化率偏低,埋藏较深的凹陷地区可能生烃潜力较大,尚需做深入的研究;生烃母质以产气态烃的Ⅲ2型干酪根为主,其次为Ⅲ1型;康庄潜山等构造隆起区有机质成熟度较低,尚处于成熟阶段的初期,凹陷中煤系烃源岩埋深大,热演化程度较高,推测可能已经达到成熟-过成熟阶段。最后通过烃源岩热演化史的研究,确定本区煤系烃源岩的主要有两个生气期,其中第三纪-第四纪为本区的主要生气聚集期,受不同地区沉积埋藏演化差异的控制,以腰站断层为界,南区的主生气期为沙四-沙二期,北区为沙二-馆陶期。  相似文献   

6.
对构造地质背景、沉积充填特征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表明,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形成于波拿巴(Bonaparte)盆地大陆边缘裂陷的主裂陷期;河流—三角洲的发育为陆源高等植物输入提供了沉积空间,强烈的差异裂陷活动不但为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高可容纳空间和欠补偿的沉积环境,同时"隆凹相间"的沉积格局有利于相对稳定的半封闭—半开放沉积环境的形成。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形成于相对氧化、陆源物质供给充足的沉积环境,岩性上以碳质泥页岩为主,广泛发育含煤层系,富含陆源植物碎片与孢粉化石,及少量海相浮游化石。陆源碎屑对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具有重要影响,沿着陆源输入方向,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逐渐降低,有机质类型由以腐殖型为主向腐泥腐殖混合型变化;气相色谱由后峰型、后双峰型向前双峰型过渡,(n-C21+n-C22)/(n-C28+n-C29)和αααC27R/αααC29R比值逐渐增加,Pr/Ph比值降低,也说明有机质母源由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向陆源和水生生物混合来源转变,沉积环境由氧化向弱氧化—弱还原过渡。  相似文献   

7.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烃源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氯仿沥青"A"组成均以低饱和烃、芳烃高非烃、沥青质含量为特征,母源性质以陆源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并形成于湖沼相弱氧化环境;烃源岩样品有机质的成熟度都不高,处于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8.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以泥质烃源岩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多处于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具备较好的生烃能力。研究表明排烃强度可以最终体现烃源岩的质量,文中以排烃强度为基础将研究区分为3类:一类烃源区位于什邡、彭州、温江、大邑和都江堰地区,面积约为5412km2,烃源岩厚度约为1000~1650m,排烃强度约为(100~270)×108m3/km2;二类烃源区位于绵阳、绵竹、中江和成都地区,面积约为6281km2,烃源岩厚度约为700~1500m,排烃强度约为(50~100)×108m3/km2;三类烃源区位于安县、丰谷和龙泉驿地区,面积约为4895km2,烃源岩厚度约为400~700m,排烃强度约为(10~50)×108m3/km2。  相似文献   

9.
对济源盆地谭庄组烃源岩的沉积环境进行简要介绍,再从地球化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其有机质丰度高,其中有机碳含量平均达到4.68%,最高可达到11.63%;有机质类型多属于腐殖-腐泥(ⅡA)和腐泥-腐殖(ⅡB)型,是介于生油和生气之间的过渡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高成熟阶段之间,具有很大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0.
济源盆地三叠系谭庄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济源盆地谭庄组烃源岩的沉积环境进行简要介绍,再从地球化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其有机质丰度高,其中有机碳含量平均达到4.68%,最高可达到11.63%;有机质类型多属于腐殖一腐泥(ⅡA)和腐泥一腐殖(ⅡB)型,是介于生油和生气之间的过渡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高成熟阶段之间,具有很大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中非地区B盆地下白垩统泥岩是该盆地目前唯一证实的烃源岩。对该套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盆地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为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由于构造反转、剥蚀和高地温梯度,现今生烃门限深度普遍偏浅;平面上,由北西西向南东东方向生烃门限深度变深;有效烃源岩为下白垩统阿普第阶下部和巴列姆阶;盆地北部斜坡带浅层油气存在生物降解作用,与其深层油藏存在明显亲缘关系;推测盆地存在多个生烃灶。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在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大量岩心和岩屑样品的基础上,确定了该区有效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为0.4%,并依此厘定了红狮凹陷、扎哈泉凹陷和狮子沟地区E23和E13上部应为柴西南区第三系有效烃源岩.同时还选取了24块上述有效烃源岩进行了抽提物的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分析,针对其典型的咸水湖相沉积环境进行了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南区第三系烃源岩总体呈现正构烷烃的偶奇优势,Pr/Ph<0.6,较高伽玛蜡烷和升藿烷的翘尾巴特征,但不同地区与凹陷的上述特征略有差异;Pr/Ph、C35藿烷/C34藿烷与伽玛蜡烷/C30藿烷等一系列沉积环境参数指标的差异揭示出扎哈泉凹陷第三系烃源岩自成一体,特征迥异,应该处于微咸水-弱还原沉积环境,而红狮凹陷、跃进地区和狮子沟地区第三系烃源岩处于高盐度—强还原沉积环境,只是狮子沟地区相对较弱一些.认为柴西南区2类差异较大的第三系烃源岩分布区域特征可能预示柴西南区的原油也存在2类,因而在该区可能存在2大独立的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3.
在西宁盆地下侏罗统发现了一套湖沼相烃源岩。为了研究该套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赋存页岩油气的可能性,在大茶石浪下侏罗统剖面系统地采集了有机地球化学样品,完成了湖相暗色泥岩和高位沼泽炭质泥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西宁盆地下侏罗统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属于中等偏好的烃源岩,炭质泥岩有机质丰度属于中等偏差的烃源岩;湖相暗色泥岩和高位沼泽相炭质泥岩有机质类型均以Ⅲ1型为主,生油能力较差,生气能力较好;其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在0.7%~0.94%之间,已进入大量生烃的成熟阶段。其地球化学特征和世界上许多页岩油气田的烃源岩有相似之处,据此推测,西宁盆地下侏罗统具有形成常规油气和页岩油气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侏罗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生烃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多种分析方法,对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中、下侏罗统西山窑组(J2x)、三工河组(Jts)和八道湾组(JIb)煤系烃源岩进行评价.分析表明,其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都比较高,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评价为中等生油岩,八道湾组评价为好生油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辅以少量的Ⅱ2型;大多数有机质都处于生油门限内,其中西山窑组处于低熟阶段,三工河组烃源岩部分达到成熟阶段,八道湾组烃源岩基本都处于成熟阶段、为油气生成高峰期.通过对三大生烃次凹及三个层组生烃能力的对比研究,确立了八道湾组是焉耆盆地区域性主力烃源岩的地位;同时指出,七里铺次凹的三工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稍好、熟演化程度适中,和八道湾组类似也具备较大的生烃能力,是七里铺次凹油气源的有力补充.结合近年勘探成果,指出七里铺次凹两侧的构造高部位及斜坡带是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探明数个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供烃的凝析油气藏,展现出可观的勘探潜力。针对研究区烃源岩生烃特征认识不清、勘探方向不明的问题,亟需重新认识煤系烃源岩的供烃能力。为此,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测井、录井、试油等多元数据统计,基于盆地内构造单元沉积充填特征差异分析,运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沉积单元评价模型,开展黄骅凹陷煤系烃源岩不同岩层的空间展布、生烃潜力与生烃特征综合分析,明确了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烃模式,并预测了研究区潜山油气有利聚集带。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以煤岩为标志层,发育泥岩、炭质泥岩与煤岩3种生烃岩性,其中,泥岩厚度大,连续性强,生烃潜力大;生烃模拟表明,一次生烃以泥岩生油为主,二次生烃以多种烃源岩混合生油生气为主;发育早期沉降型、晚期沉降型与持续沉降型3类生烃模式,持续沉降型与晚期沉降型生烃区对潜山原地油气聚集最为有利。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煤系烃源岩供烃的油气成藏理论研究与勘探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烃源岩排烃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烃源岩在埋藏演化过程中发生排烃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其生烃潜力不断减小,反之也可利用烃源岩在演化过程中生烃潜力的变化规律来模拟其排烃特征。利用综合热解参数———生烃潜力指数[(S1+S2)/TOC]在热演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源岩的排烃门限,并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烃源岩在各演化阶段的排烃率、排烃速率及排烃效率。由于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指数差别很大,在实际应用时应对不同类型源岩,含不同有机质类型的源岩进行区分。将此方法应用于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发现油页岩和暗色泥岩具有不同的排烃特征,油页岩的排烃门限比暗色泥岩浅,排烃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延吉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根据20口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延吉盆地铜佛寺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2种沉积相类型,暗色泥岩厚度达20~500m。基于对700余块铜佛寺组暗色泥岩样品的有机碳、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有机质类型的测试数据,确定出铜佛寺组一段、二段、三段都发育有较高有机质丰度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90块暗色泥岩的RO值测试数据表明,铜佛寺组暗色泥岩除德新凹陷铜佛寺组三段部分样品未达到生油门限外,其余都处于开始生烃的低熟—成熟阶段。综合各种测试分析数据,认为延吉盆地除了德新凹陷铜佛寺组三段为低熟烃源岩之外,铜佛寺组暗色泥岩均为成熟良好的有效烃源岩。综合烃源岩特征及有效烃源岩分布等,认为延吉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并依据油气显示(产量)、沉积相、圈闭类型等5个评价参数,优选出延吉盆地Y13井—Y20井区、延10井—延12井区、Y1井—Y3井区为勘探开发有利区。  相似文献   

18.
在广泛收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文莱-沙巴盆地文莱区西南缘中-上中新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并从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方面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区内中-上中新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平均为2.07%,裂解烃(w(S2))平均为2.11mg/g,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成熟度较低,多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此外,烃源岩中Pr/Ph较高,规则甾烷中ααα20R-C29占优势,W和T构型的双杜松烷以及奥利烷含量较高,而伽马蜡烷及三环萜烷的含量均较低,表明区内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氧化性较强的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以高等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
乌郁盆地为西藏高原新生代山间盆地,渐新世以来自下而上发育渐新统日贡拉组、中新统芒乡组、上新统嘎扎村组、上新统宗当村组地层,这些地层中均有暗色烃源岩出露。地化分析表明,芒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生烃潜量大,处于生油高峰期阶段;nC21-/nC22+均值为1.2,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Pr/Ph均值为1.2,表明有机质沉积环境为深湖—半深湖弱还原环境;γ-蜡烷指数较高,均值达到了3.32,说明沉积时期水体出现分层并具有较高的盐度,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芒乡组烃源岩是乌郁盆地的主力烃源岩。芒乡组煤层样品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以Ⅲ型为主,进入成熟阶段,是良好的气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