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热舒适观点的房间热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磊  柯宇  陈晓春 《制冷》2003,22(1):71-74
本文介绍了通过计算不舒适指标评价房间热性能的方法。基于人体热反应从热舒适角度来评价房间的热性能,得出人体热舒适对房间建筑参数的敏感程度。这些参数主要包括围护结构的物理性质,房间的位置、朝向及几何形状。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热空间模型、人体热生理模型和人体热心理模型的分类标准,对非对称热环境下人体热舒适度研究进行全面综述。热空间模型通过空调、环境参数直接预测人体客观、主观反应,人体热生理模型通过研究人体内部主动、被动生理调节预测人体生理参数,人体热心理模型侧重研究生理参数和主观反应的联系或人体如何适应热环境,最后概述了各模型的优点及局限。结果表明:热空间模型与选用的空间结构具有重大联系,一旦空间结构改变,模型建立的很多关系便无法成立,在车辆的应用领域价值更大;大多数热生理及热心理模型不够全面或仅限于特定环境,只有少数能够通过详细的体温调节解决人类对非均匀和瞬态条件的反应;Berkeley热舒适模型同时涵盖了热生理及热心理模型,但其耦合模拟过程过于复杂,而等效温度模型虽然精度相对较低,但由于其运算简便受到更广泛的应用;自适应模型充分考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仍处于初级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3.
从人体健康性的角度引入"热健康"、"热的亚健康"和"热不健康"三个概念,并以人体热舒适和热健康为出发点,参考ASHRAE标准的七级热感觉标度,将热环境分为4类(共7级),给出了热环境、热感觉、热调节区域、热调节方式以及人体状态和热健康状况的对应关系,分析了不同的热环境状况对人体热舒适和热健康的影响,并讨论了人体处于热舒适和热健康状态的最佳热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过渡季节,如何评价火车站候车室内的人体热舒适性是研究的内容。针对昆明火车站的过渡季节的候车室内的热舒适性进行分析探讨。评价该自然通风方式能否达到人体舒适性指标以及调研乘客对候车室内热环境的主观感受。利用热舒适仪器测试和使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候车室内的热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车室内人体热舒适性的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车室内热环境计算的基础上,借助于人体热调节系统以及人体生物热方程计算了人体温度场的分布,并且利用当量温度Teq去评价不同环境下人体的热舒适性。文中完成了一个典型算例,预测了司机与乘客的热舒适性问题,并与国外提供的热舒适范围作了比较,结果令人满意。显然,这一研究对进一步改进车室内环境的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自然通风条件下火车站候车厅的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适应性模型,对春季成都火车北站候车厅旅客的热舒适感受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同时对热环境参数进行了现场测量.根据问卷调查和测量结果,统计分析了旅客候车时间、冷热和潮湿感受情况,得到了火车站候车厅在自然通风条件下的热适应性模型.  相似文献   

7.
人体热适应性与热舒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参阅国内外研究成果,讨论了人体热适应性与热舒适的关系,介绍了实验室研究中的适应性和实测调查研究的适应性,对影响人体热舒适的行为调节适应、心理调节适应以及生理调节适应进行了分析,认为热适应性研究对人体的热舒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传统的HVAC自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引述人体热反映机理和两个人体热负荷参数L0和Lho以消除两个热负荷为目标,拟建立一个新型的HVAC自动控制系统——热负荷自动控制系统,从而创造出令人舒适的热环境。  相似文献   

9.
为了完善人体的热舒适性理论以及全面把握瞬变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研究现状,本文总结分析了以往关于瞬变环境下的人体热舒适的研究成果,并选取了温度突变、温度渐变、气流运动3种比较典型的瞬变环境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种不同瞬变环境所引起的人体热反应是有明显差异的。同时,气流运动是未来非稳态条件下人体热舒适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置换通风与冷却顶板的热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朱能  刘珊 《制冷学报》2000,(4):64-70
置换通风与冷却顶板结合是一种新型的空调方式。本论述了在置换通风与冷却顶板结合的空调系统中,各种参数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提出基于人体热舒适性要求最合适的设计值。另外,还分析了ISO7730标准所依据的热舒适性模型在置换通风与冷却顶板系统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