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螺纹种植体螺距的优化设计和应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Ansys Workbench DesignXplorer优化设计模块,探讨圆柱状V形螺纹种植体螺距变化对颌骨和
种植体应力大小的影响,为临床设计和选择最佳的螺纹参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了包含圆柱状V形螺纹种植
体的颌骨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螺纹螺距( P)范围为0.5~1.6 mm,观察P变化对颌骨和种植体Equivale(nt EQV)
应力峰值的影响。结果在垂直向加载中皮质骨、松质骨和种植体的EQV应力峰值增幅分别为7.1%、123.4%和
28.7%;在颊舌向加载中皮质骨、松质骨和种植体的EQV增幅分别为2.8%、28.8%和14.9%;在各种加载情况下,当
变量P大于0.8 mm时,对颌骨及种植体的EQV应力峰值响应曲线曲率位于- 1和1之间。结论松质骨的应力大小更
易受到螺距的影响;螺纹对垂直加载时的力学传递影响更明显;螺距在保护种植体垂直受力时起着更为重要的作
用;圆柱状螺纹种植体螺距最佳设计应不小于0.8 mm,但同时应避免过大的螺距。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不同螺距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状况,确定利于应力均匀分布的最佳螺纹参数设计.方法:建立包含上部结构的牙种植体、局部下颌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Cosmos/works软件分析在垂直、斜向45° 2 种集中载荷下螺距分别为0.6、 0.8、 1.0 mm的3 种种植体与骨界面的应力分布状况.结果:螺距为0.8 mm种植体周围Von-Mises应力、拉应力、压应力峰值较小,应力分布最均匀;同一螺距种植体斜向载荷下应力显著高于垂直载荷;应力集中主要出现于种植体颈部、皮质骨上缘和种植体末端最下一个螺纹处.结论:螺纹种植体螺距影响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和(牙合)力传导,为避免应力集中种植体末端螺纹应进行适当的截齿处理,种植义齿设计和修复时应尽可能减小或避免非轴向力.  相似文献   

3.
三种螺距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利用即刻负载有限元模型,研究种植体不同螺纹螺距因素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Pro/E软件、Hypermesh软件及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四类种植体即刻负载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3种螺纹螺距(0.8mm、1.6mm、2.4mm)在分别垂直和水平加载时,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对不同螺纹螺距种植体来说,垂直加载和水平加载时0.8mm螺距螺纹种植体微动最小,2.4mm螺距螺纹种植体微动最大。结论:螺纹的螺距对垂直相对位移有影响,对水平相对位移影响不大。随着螺距的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向载荷的抵抗力减弱。水平加载时,螺纹的螺距对颈部微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平台转换种植体周围的力学分布特点。方法:利用CATIA画图软件,建立种植体支持的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模型,分析垂直向和斜向加载条件下平齐对接(PM)和平台转换(PS)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差异;比较不同材料基台平台转换冠修复后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差异。结果:①PS型种植体在垂直加载和斜向加载时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内最大von Mises应力值均较PM型小。②不同材料基台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云图相似,应力均集中在种植体颈部。结论:①PS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应力值较PM种植体小,但基台、中央螺丝、种植体的应力增大。②斜向加载较垂直向加载种植体周围应力值大大增加,特别是基台及种植体部位较为明显。③基台材料对种植体周围应力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种植体螺纹的旋转角度和密度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建立即刻负载的5种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0.8mm、1.6mm和2.4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以及双螺纹和三螺纹种植体),进行垂直和水平加载,分析5种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相对位移。结果在3种不同螺距的单螺纹种植体中,垂直加载时0.8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最小(分别为1.600μm和1.199μm),2.4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最大(分别为2.451μm和2.019μm);在螺纹密度相同、旋转角度不同的3种种植体中,0.8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最小,三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最大(分别为1.994μm和1.602μm);在螺纹旋转角度相同、密度不同的种植体中,双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分别为1.913μm和1.495μm)均比1.6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分别为2.412μm和1.799μm)小,三螺纹种植体颈部和根部的综合相对位移均比2.4mm螺距单螺纹种植体小。结论随着种植体螺纹螺距的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减弱;随着种植体螺纹旋转角度的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减弱;随着种植体螺纹密度增加,种植体对抗垂直载荷的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6.
薛洪权  衣红梅  李敏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1):1111-1114
目的:探讨短种植体表面设计和长度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影响,为指导短种植体临床应用和开发新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12种包含不同长度和不同表面设计短种植体的上颌后区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V形螺旋设计、反支撑形螺旋设计、支撑形螺旋设计和鳍式非螺旋设计分别建立种植体长度为7 mm、6.0 mm和5.0mm模型,对所有模型进行垂直和侧向加载,分析比较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布和Von-Mises应力峰值。结果:垂直加载时,鳍式非螺旋设计的应力分布最合理,在螺纹设计中6.0mm反支撑形表现出较好的应力分布。侧向加载时,在同一长度下,鳍式非螺旋设计的应力分布最佳。结论:短种植体表面设计以鳍式非螺旋设计最佳,在螺纹设计中,反支撑形的应力分布更合理,应避免应用V形螺旋表面设计;螺纹表面设计的短种植体长度不应小于6mm;鳍式非螺旋设计的短种植体长度可以更小,甚至可以小于5mm。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圆柱状反支撑形螺纹种植体螺纹形态变化对周围骨组织应力大小的影响,为临床设计和选择最佳的种植体螺纹参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包含圆柱状反支撑形螺纹种植体的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设定螺纹宽度恒定(W=0.2)螺纹齿高(H)变化范围为0.2-0.6mm,或螺纹齿高恒定(H=0.4)螺纹宽度(W)范围为0.1-0.4mm.在种植体正中分别加载垂直向100N和颊舌向45°50N的作用力进行分析.观察H和W变化对颌骨平均应力Von-Mises峰值的影响.结果:即刻负载时,垂直向加载(F1)时,齿高及宽度变化时种植体Von-Mises应力峰值增幅分别为68.39%和20.90%;侧向加载(F2)时,种植体应力峰值变化增幅为42.28%和32.51%;结合两种作用力,当螺纹宽度恒定,齿高为0.3-0.5mm时,即刻负载情况下种植体对颌骨产生的应力峰值相对较小;齿高恒定,宽度设计为0.1-0.3mm时,种植体对颌骨产生的应力峰值相对较小.结论:在生物力学方面研究表示,圆柱状反支撑形螺纹种植体最佳的螺纹设计为螺纹齿高在0.3-0.5mm之间,螺纹宽度在0.1-0.3之间;相对于种植体螺纹宽度而言种植体螺纹齿高对应力分布影响更大,种植体螺纹设计时更应重视齿高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即刻种植负载条件下,种植体形成骨结合后,梯形螺纹螺距对种植体和周围骨组织的影响,为种植体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j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建立螺距分别为0.6mm、0.7mm、0.8mm、1.0mm、1.2mm、1.3mm、1.4mm、1.6mm的圆柱状梯形螺纹种植体模型,再将其分别与利用CT扫描数据蓖建的下颌骨组织模型进行仿真结合,在即刻加载情况下且种植体形成骨结合后,分别施加垂直向和与种植体长轴成15°的颊舌向力150N。运用ANSYS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分析,比较种植体和周围牙槽骨组织,随种植体螺距改变而引起的应力、应变的变化。结果即刻负载且种植体与骨结合完成后,垂直向加载,皮质骨在种植体螺距为0.8mm和1.0mm时,Von—Mise应力、应变均较小;松质骨在螺距为0.7mm、0.8mm、1.0mm时,Von—Mise应力、应变较小;种植体在螺距为1.6mm时应力最小为44.18MPa,螺距为0.8mm时应变最小为11.04μm。颊舌向加载,皮质骨在螺距为0.7mm、0.8mm时,Von-Mise应力、应变较小;松质骨在螺距为0.6mm、0.7mm、0.8mm时,Von—Mise应力、应变均较小;种植体在螺距为0.8mm时应力最小为188.23MPa,螺距为0.6mm时应变最小为23.69μm。结论对于圆柱状梯形螺纹种植体,螺距选取1.0mm、1.2mm、1.3mm或1.4mm时,在即刻负载情况下,当种植体与骨结合完成后,种植体-骨组织系统各主要零件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形变较小,对骨的破坏小,有利于种植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一段式螺旋形种植牙的骨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一段式单桩螺旋形种植牙的骨组织形态、硬度与应力的关系 ,指导种植体的设计与运用。方法 :模型为皮质骨厚度 1~ 2mm ,种植体与牙槽骨直接相接触。种植体根长 10、12、13、14mm ,直径为 3.6、3.7、3.8、3.9、4.0mm的圆柱形 ,冠高为 4mm和 9mm。加载方式为垂直、45°斜向 45°偏心斜向。力量为 2 0 0N。牙槽骨形态 :用CT垂直于牙合平面取自一无附着丧失、正常牙合形的青年男性下颌第一磨牙、上颌切牙。结果 :骨组织的应力主要发生在皮—松质骨交界区和有最大应力的部位 ,松质骨是应力主要承受区。前、后牙牙槽骨的厚度、形态可影响骨组织的应力大小和分布。结论 :在 4种工况条件下与种植体接触的皮—松质骨交界区始终是骨组织最大应力的部位。种植体周的骨弹性模量越高 ,皮质骨的应力也升高。提高种植体弹性模量可以降低皮质骨和松质骨承变的应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基台微间隙充填对种植修复系统及周围骨力学的影响.方法:建立第一磨牙缺失的下颌骨有限元模型,模拟植入1颗Straumann种植体.建立对不同大小种植体-基台微间隙(5、6、7、8、9μm)胶质充填后的种植系统模型,于面垂直向加载100 N咬合力和斜向45°加载100 N咬合力,分析种植体系统各部件...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Sancti Spiritus Province in the 1984-1986 period about the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of lip cancer. Male patients were the most affected by lip cancer (CIE 8-140) in our series. The place of the tumor was predominantly the lower lip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1). Surgical treatment was used in 96.8% of the cases and the cuneiform (wedge-shaped) exeresis w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isease (T1 y T2). Casta?ón keloplasty was the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 used in 18.7% of the patients. Local sepsis was present in 31.2% of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occurring most frequently in upper lip tumor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7.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