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鲜全麦粉及储存3个月后全麦粉中脂肪氧化酶(LOX)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其色泽性状与LOX、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储存时间对全麦粉色泽的影响及其品种间的差异,为全麦粉或面粉色泽的改良和相关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63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LOX、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用色差计法测定全麦粉色泽性状。【结果】品种间LOX、PPO活性、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它色泽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新鲜全麦粉和存储3个月的全麦粉的LOX、PPO活性变化较大,储存期间LOX、PPO活性丧失较快,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对稳定;储存3个月后的白度和亮度等色泽性状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变化不大。新鲜全麦粉的白度和亮度均与PPO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黄度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LOX活性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LOX活性与白度、亮度和黄度间相关均不显著;储存3个月的全麦粉的白度和亮度仅与PPO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全麦粉色泽改良中,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的遗传控制是关键;通过储存全麦粉或面粉的方式并不能大幅度的提高其亮度、白度和降低黄度。所以,遗传育种方法是改良小麦粉白度性状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等品质性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选用130份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其脂肪氧化酶(LOX)活性,全麦粉白度,黄度,类胡萝卜素含量和RVA参数,并进行相关,方差,聚类分析和根据来源地分类。结果表明,LOX活性品种间差异极显著;LOX活性与全麦粉白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全麦粉黄度极显著负相关;采用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三类;不同来源地小麦品种(系)间LOX平均活性差异性较大;讨论了LOX活性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面粉色泽与小麦理化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粉色泽直接影响馒头、面条等面制品的外观品质,大多消费者误认为面粉及面制品的色泽越白越好。为了引导消费者正确选购面粉,本研究选用66个小麦品种(系),测定了面粉白度和黄度,以及蛋白质含量、颗粒度、灰分含量等小麦理化特性,通过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小麦理化特性与面粉色泽的关系,使人们正确认识面粉色泽与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均表明:蛋白质含量、颗粒度和灰分含量对面粉白度和黄度有较大的影响,蛋白质含量、颗粒度、灰分含量对面粉白度和黄度的直接作用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三者对面粉白度具有负向效应,而对面粉白度具有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4.
68份小麦脂肪氧化酶活性和戊聚糖含量的测定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氧化酶(LOX)活性和戊聚糖是影响小麦营养和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选用68个小麦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籽粒LOX活性、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LOX活性、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在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LOX活性和3种戊聚糖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0.35 nkat·g-1、4.49%、0.90%和3.59%,变幅分别为4.50~19.40 nkat·g-1、2.93%~5.95%、0.49%~1.35%和1.92%~5.01%。采用最长距离法对参试的68个小麦品种籽粒的LOX活性、总戊聚糖、水溶性以及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为4类。  相似文献   

5.
试验分析了11个小麦品种(系)苗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应用系统聚类中的最短距离法,重心法和类平均法对资料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重心法和类平均法效果较好,并根据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品种耐性的相关性,将11个品种(系)的耐肥性分为三大类型,其中D041为一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6.
戊聚糖是小麦面粉加工和食品品质的重要影响因子.本研究测定了安徽麦区28个品种(系)籽粒中的戊聚糖含量和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等性状.结果表明,总戊聚糖含量、水溶性戊聚糖含量、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的变幅分别在6.10%~9.54%、0.62%~1.24%、5.19%~8.38%;总戊聚糖含量与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水溶性戊聚糖含量与硬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为了筛选不同用途的专用小麦品种(系),采用最长距离法对参试的28个小麦品种(系)籽粒的戊聚糖、水溶性戊聚糖、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等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为4类.  相似文献   

7.
以2009年河北省主推小麦品种(粮补品种)为试材,系统研究了河北省推广小麦品种面粉的色泽状况,分析了各小麦品种在面粉及其加工成生面片、熟面片的L*值、a*值、b*值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小麦面粉样品的L*值平均值为95.76,a*值平均值为0.56,b*值平均值为8.79;加工成生面片后样品的L*值下降,a*值和b*值均有所上升;面片熟制后样品的L*值、a*值和b*值较生面片整体下降,但与面粉相比,制成熟面片后样品的L*值和a*值整体下降,b*值略有上升。河北省小麦面粉色泽在红—绿方向上均略偏向红色,在黄—蓝方向上均偏向黄色。同时指出,各小麦品种的面粉及加工成生面片、熟面片的L*值、a*值、b*值之间存在差异,其中面粉的b*值与其色泽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系)籽粒LOX活性与部分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10个小麦品种(系)随机区组试验的LOX活性、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籽粒硬度、直链淀粉和RVA参数等13个品质性状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除糊化温度之外,其余12个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均达到极显著;全麦粉LOX活性与面粉LOX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后粘度、反弹值、峰值时间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低谷粘度呈显著负相关;面粉LOX活性与低谷粘度、最后粘度、反弹值和峰值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高峰粘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认为小麦品种(系)籽粒的LOX活性高对全麦粉和面粉的若干主要品质性状存负面的影响;就针对籽粒LOX活性的品质改良而言,认为在育种中应尽量筛选那些LOX活性较低的材料。讨论了脂肪氧化酶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普通小麦品种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采用全籽粒浸提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00个普通小麦品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多酚氧化酶活性范围的品种频次分布呈偏态性,峰值倾向低多酚氧化酶活性一侧;(2)种皮颜色和胚乳质地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有关。红皮品种PPO活性高于100 AU·min-1·g-1的占31.82%,高于200.0 AU·min-1·g-1的占11.63%;白皮品种PPO活性变幅较小,主要集中在28.3 AU·min-1·g-1左右,高于100 AU·min-1·g-1仅占10.40%,高于200 AU·min-1·g-1的占0.06%。总体上看,在平均PPO活性和具有高PPO活性的品种比例上,白皮小麦显著低于红皮小麦品种;(3)白皮粉质和半角质小麦中,PPO活性低的品种较多;(4)我国大面积种植的一些小麦品种PPO活性差异很大,黄淮麦区的很多品种PPO活性在20~50 AU·min-1·g-1之间,属PPO活性较低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104个小麦品种(系)脂肪氧化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小麦籽粒中的脂肪氧化酶(LOX)活性的变异规律及分布特点,为从遗传育种角度改善小麦籽粒的耐储藏品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104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LOX活性.[结果]2年测定的供试小麦品种(系)间的LOX活性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变异系数均大于30%,年份间LOX活性相关极显著(r=O.605),表明2个年度的品种(系)间差异顺序基本一致,认为LOX活性主要受遗传控制.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用最长距离法将供试的104份材料的LOX活性聚为5类.[结论]供试小麦品种(系)间LOX活性差异显著;在供试的104个小麦品种(系)中,筛选到6份低LOX活性的品种资源,且多为中一强筋白皮小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小麦上三叶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方法]选用10个优产小麦品种(系),采用相关及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上三叶与产量构成因素问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小麦上三叶性状与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和产量等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最后,建立了上三叶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最优多元回归分析方程。[结论]为西南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了参考,为小麦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有效探明小麦主要生物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试验采用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对 17个小麦品种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归类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收获穗数的关联系数值为0.59,水平达到显著,小穗数和穗粒数之间的关联系数为0.79,水平达到显著;收获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收获穗数的提高对产量增加起到关键的作用。通过聚类分析将17个小麦品种划分为5大类群。17份塔额盆地小麦新品种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幅度大;根据育种目标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作为亲本,同时推动了塔额盆地小麦品种改良工作,为选配亲本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小麦育成品种的加工品质特性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150份陕西省小麦育成品种重要加工品质指标:籽粒硬度、粗蛋白含量和全麦粉SDS-沉淀值,并根据该品质指标对供试品种的加工品质特性进行聚类分析.供试品种粗蛋白含量平均值为12.4%,变异系数8.9%,硬度与SDS-沉淀值变异较大,其平均值分别为46.1和45.2ml,变异系数分别为15.2%和23.4%.聚类分析结果,150个小麦品种被聚为Ⅵ大类.第Ⅱ类和第Ⅵ类品种3个加工品质指标综合平衡较好.第Ⅱ类包括10个品种,该类品种籽粒硬度大,粗蛋白含量高,沉淀值也高,其加工品质特性与面包小麦相似.第Ⅵ类有18个品种,其籽粒硬度小,粗蛋白含量低,沉淀值也低,其加工品质特性类似于饼干小麦.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小麦光合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陕西类型小麦与黄淮类型小麦光合特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更好地为制定小麦育种目标提供依据,分别选用陕西类型小麦14个品种、黄淮类型小麦7个品种,研究其在孕穗期、开花期、灌浆初期、灌浆后期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摩尔分数(Ci)、蒸腾速率(Tr)及农艺性状等指标的差异,对旗叶Pn、旗叶面积、穗粒数、千粒质量、穗长、有效穗数和产量等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开花期,陕西类型小麦旗叶Pn和Tr、平均株高、平均千粒质量、平均穗粒数、平均有效穗数和平均产量均低于黄淮类型小麦,旗叶长、旗叶宽、旗叶面积、穗长和芒长分别高于黄淮类型小麦;在欧式距离为5.09处21个小麦品种(系)聚为5个类群。第Ⅰ类群和第Ⅱ类群综合表现良好,第Ⅴ类群综合表现最差,其中黄淮类型小麦主要分布在第Ⅰ、Ⅱ类群,陕西类型小麦在5个类群中均有分布。可见,陕西类型小麦Gs、Ci、SPAD值和旗叶面积变化幅度大,在小麦育种上有选择空间;旗叶Pn和Tr有待提高;在表型选择上,小麦旗叶面积、千粒质量、群体密度并非越大越好,最适范围的选择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对85个品种(系)的12个叶、穗部及其他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具有较大的变异幅度,最大的是芒长,变异系数为36.8%;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籽粒灌浆期,为6.4%。欧氏距离的变异区间为1.85—11.32,平均为5.62。在欧氏距离为16.25处可以把所有品种分为3大类6小类。  相似文献   

16.
定义品种标准化主成分间的欧氏平方距离为遗传距离,采用类平均法对不同地理来源的96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阈值为16.0时,供试的96份资源可划分为5个类群,表明地理分布对小麦种质遗传差异有一定的影响,但两者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认为冬小麦杂交亲本应在遗传距离较大的类群间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关中西部台塬地区及相近气候环境条件地区小麦育种和栽培管理提供参考,通过分析当地种植的9个小麦品种的株高、地上部生物量、667 m2穗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发现参试品种667 m2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综合来看,建议适当提高667 m2穗数,兼顾千粒重,控制穗粒数。分类型看,中短期内,建议在气候环境相似地区推广种植高产类型和中高产类型品种。增产建议:针对高产、低产类型,适当提高667 m2穗数,控制千粒重,稳定穗粒数;针对中高产类型,适当提高667 m2穗数,控制穗粒数,稳定千粒重;针对中低产类型,适当提高穗粒数,控制千粒重,稳定667 m2穗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麦叶片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为培育高产、优质的冬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6个品种(品系)为试材,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小麦叶片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结果]小麦叶片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小麦旗叶长与小穗数、抽穗期、开花期呈极显著负相关(r=-0.674 5,r=-0.716 6,r=-0.700 7),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558 0);旗叶面积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3 8)。倒二叶长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7 7);倒二叶宽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r=0.500 7);倒二叶面积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512 6,r=0.561 8)。倒三叶宽与不孕小穗数、抽穗期、开花期呈显著正相关(r=0.565 6,r=0.502 5,r=0.501 9);倒三叶面积与抽穗期、开花期呈显著正相关(r=0.614 3,r=0.522 3);与产量负相关不显著(r=-0.466 9)。[结论]小麦植物体呈塔状长相,旗叶适当缩短,倒二叶长度适中,倒三叶适当加长,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光合效率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9.
以小麦品种MY11、R57为亲本材料,对其P1、P2、F1、F2、B1、B2六个世代的抽穗期、旗叶长、旗叶宽、颈叶夹角、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田间考察记录,并在世代方差分析显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遗传力分析和相关分析,旨在为今后的小麦育种工作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旗叶长、颈叶夹角属于高遗传力性状,抽穗期、旗叶宽、单株粒数属于中遗传力性状,单株穗数、单株粒重属于低遗传力性状;除颈叶夹角外,其他性状间都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小麦品种间溶剂保持力差异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小麦溶剂保持力与品质特征的关系。[方法]试验选用黄淮麦区近年来推广的具有较高产量的品种19个,分析了品种间4种溶剂保持力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4种溶剂保持力品种间在0.01水平有差异,乳酸SRC与蛋白质和湿面筋呈显著正相关;碳酸钠溶剂保持力与硬度和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峰值黏度、稀懈值和糊化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水溶剂保持力与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稀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硬度呈显著相关;蔗糖溶剂保持力与蛋白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溶剂保持力可作为品质分析的一项指标,用于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