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自1998年以来,我们对96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进行了美蓝和卢戈碘液双重染色内镜检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1%(48/51)、98.0%(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8/10)、72.7%(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26/28),观察3~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内镜双重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军 《胃肠病学》2003,8(1):55-56
为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探讨经内镜甲苯胺蓝.复方碘双重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我科对64例食管病变患者进行了经内镜双重染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999年10月~2002年2月,选取64例来我科作内镜检查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色素内镜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内镜下对98例可疑病变进行黏膜染色,分别在染色前后进行内镜诊断比较,并与活检或手术切除灶的病理结果分析对比。结果 食管黏膜染色36例,不着色区取材6例,病理报告鳞癌5例,腺癌1例,浅着色区取材30例,病理报告食管炎症12例,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鳞癌2例,浅着色区不典型增生诊断率为53.3%,染色前后食管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和75%,比较病理诊断,染色后诊断符合率提高25%。胃黏膜染色62例,病理诊断胃溃疡26例,伴异型增生10例,胃黏膜内癌18例,胃黏膜下癌15例,染色前后早期癌诊断分别为75.8%和87.9%,比较病理诊断,染色后诊断符合率提高12.1%。结论 色素内镜可提高病变活检准确率及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方法简便安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08/2011-09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67例,患者72处病灶纳入研究,可疑病变包括食管黏膜粗糙、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所有病变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结果:72处局灶性病变中,病理组织学证实癌性病变16处(9处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处病变行手术治疗).非癌性病变56处,为慢性炎症、轻-中度不典型增生.WL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1.3%、66%、62.5%;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应值分别为:87.5%、98.2%、95.8%.结论: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放大色素内镜在胃黏膜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在胃黏膜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80例患者的胃黏膜糜烂灶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胃黏膜小凹的形态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和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或伴异常增生毛细血管)6型,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炎症和肠上皮化生及轻、重度异型增生的胃黏膜.E型黏膜约81.8%(99/121)为肠上皮化生.F型黏膜常提示病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86.3%(69/80),F型黏膜伴异常增生毛细血管,89.9%出现异型增生.结论:放大色素内镜能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尤其是准确识别E和F型,有助于对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变的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7.
内镜染色在食管癌早期诊断的应用在日本已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日本用双重染色技术诊断食管浅表癌和表皮内癌,发现的病例数在逐年增加,国内常规开展染色技术的医院不多,而开展双染色技术报道更少,本研究对108例患者进行甲苯胺蓝和卢戈氏液双重染色,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取:108例病人均为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64例,女44例,年龄37~78岁,入选的所有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家族中有食管癌病史且年龄45岁以上;(2)有食管症状(如吞咽阻塞感,异物感,胸骨后不适等);(3)胃镜检查时肉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胃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诊治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胃镜下行ESD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一次性完全切除,ESD剥离病变成功率94.44%(17/18);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35~150min,平均65 min;术后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4个月),创面完全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对照相符者13例,占72.22%。结论 ESD操作安全,创伤少,恢复快,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随着内镜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EMR和ESD逐渐成为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方法.我院采用EMR及ESD对15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我们对90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进行内镜下卢戈液染色,病理确诊为食管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再行超声内镜检查,探讨卢戈液染色联合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内镜下美蓝染色对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下有胃黏膜异常表现的57例,用0.5%的美蓝均匀喷洒于胃黏膜,然后在染色的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36例存在肠化和不典型增生,4例为早期胃癌,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病灶仅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论内镜下美蓝染色可明显的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ESD的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42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其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结果判定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427例,年龄为(63.2±7.7)岁,其中男302例,女125例。早期食管癌9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31例。ESD整块切除率为94.8%(405/427),88例为ESD治疗后非治愈性切除,非治愈性切除率为20.6%。单因素分析显示,治愈性切除组与非治愈性切除组在病变是否为早期食管癌( OR值为3.682,95% CI 2.216~6.118, P<0.01)、黏膜下浸润( OR值为10.220,95% CI 4.861~21.481, P<0.01)、ESD适应证( OR值为6.005,95% CI 3.545~10.172, P<0.01)和病灶基底部注射后抬举征( OR值为2.508,95% CI 1.005~6.255, P=0.04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黏膜下浸润阳性( OR值为4.329,95% CI为1.758~10.661, P=0.001)、病变超过ESD绝对适应证范围( OR值为6.484,95% CI为2.205~19.068, P=0.001)和术中抬举征阴性( OR值为3.182,95% CI为1.171~8.651, P=0.023)均为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病理提示为早期食管癌、存在黏膜下浸润、非ESD绝对适应证和术中抬举征阴性的患者易发生非治愈性切除,黏膜下浸润、非ESD绝对适应证和术中抬举征阴性为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期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1-03~2016-11行常规内镜、NBI及NBI联合碘染色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其中216例相关病例,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效果以及NBI、碘染色分级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结果 NBI联合碘染色对病灶的检出率为100.00%,显著高于常规内镜的76.64%和单一NBI检查的89.05%(P0.05)。高级别瘤变主要表现为NBIⅠ级和碘染色Ⅰ级,低级别瘤变NBI和碘染色主要表现为Ⅱ、Ⅲ级。结论 NBI可清晰显示食管病变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有机结合NBI技术与碘染色技术可有效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内镜粘膜切除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评价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的效果,并对其适应证,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等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从食管癌高发现场的普查和门诊工作中发现的病例,选择符合内镜粘膜切除适应证者,在镇静麻醉下完成154例内镜粘膜切除术。对术中发生的一些并发症进行了认真观察和处理。结果 完成154例内镜粘膜切除术,发生创面小动脉出血发生18例(11.7%),食管穿孔2例(1.3%),经处理后均顺利痊愈。结论 内镜粘膜切除术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粘膜内癌和癌前病变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高危险因素,尝试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经病理确诊的421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术后狭窄者89例(狭窄组)、未发生术后狭窄者332例(非狭窄组)。通过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发生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通过Lasso算法将独立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Nomogram模型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应用Bootstrap完成内部验证以避免模型过拟合。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标本中位长径、标本中位短径、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固有肌层损伤与发生术后食管狭窄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与<1/2环周比较:P<0.01,OR=48.453,95%CI:11.288~207.983)、固有肌层损伤(P<0.01,OR=4.671,95%CI:2.283~9.557)和纵向长径≥50 mm(与<50 mm比较:P=0.008,OR=2.741,95%CI:1.299~5.785)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asso算法将以上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Nomogram模型,原始模型的C-index为0.934(95%CI:0.909~0.959),经过100次Bootstrap内部抽样验证后C-index为0.931,该模型预测概率和实际观察概率吻合度较好。结论 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发生固有肌层损伤和病灶纵向长径≥50 mm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高危险因素,以上3个指标作为预测因子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的预测效果较好,有助于对术后食管狭窄高风险患者建立提前干预的标准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28例行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结果和随访情况.结果 28例共32处病变均经一次操作切除,操作时间18~60 min,平均28.3 min,切除标本直径6~ 20 mm,平均12 mm,全部标本基底无癌残留,术后病理证实黏膜内癌2例、黏膜下癌1例,其余25例均为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无一例食管穿孔,术后未出现迟发性出血及皮下气肿,发生术中出血23例,其中搏动性出血3例,均以钛夹1枚止血成功,其余20例为创面少量渗血,自行止血或以氩气刀止血成功.另有5例术后感胸痛,均自行缓解.1例黏膜下癌追加手术治疗,未见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其余27例内镜随访2~12个月,发生食管狭窄2例,给予探条扩张或食管支架置入后吞咽困难均明显缓解,随访期内无一例病灶局部复发和转移发生.结论 MBM作为一项相对简单的内镜技术,用于早期食管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尚需大样本和足够的随访时间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不同内镜方法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白光内镜检查拟诊早期食管癌的患者,依次采用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分别使用IPCL分型和B分型方法)、超声内镜判断浸润深度,随后碘染取活检,其中活检病理提示中-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食管癌的患者,以及虽然活检病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但白光或者NBI内镜高度提示食管癌的患者接受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最终病理(活检及手术病理的最高诊断)确诊为早期食管癌的患者共54例,针对这部分患者使用Kappa值统计上述不同内镜方式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结果 NBI放大内镜下B分型与最终病理一致性好(Kappa=0.802),白光内镜(Kappa=0.596)和NBI放大内镜下IPCL分型(Kappa=0.601)与最终病理具有中等一致性,超声内镜与最终病理的一致性较差(Kappa=0.132)。在判断早期食管癌M1~M2浸润方面,B分型的准确率最高(86.7%,26/30),其次为白光内镜(76.7%,23/30)和IPCL分型(73.3%,22/30),超声内镜的准确率最低(30.0%,9/30),并且其过度判率最高(70.0%,21/30);在判断早期食管癌M3~SM1浸润方面,B分型的准确率最高(89.5%,17/19),其次为IPCL分型(78.9%,15/19)和白光内镜(73.7%,14/19),超声内镜的准确率最低(42.1%,8/19),并且其过度判率最高(52.6%,10/19)。结论 白光内镜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方面仍有较大临床价值;NBI放大内镜下的B分型和IPCL分型较白光内镜更有优势,其中B分型较IPCL分型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对于初学者更简单和易于掌握;超声内镜在判断黏膜及黏膜下各层浸润时的准确性不尽如人意,过度判率高,在单独使用时需谨慎。  相似文献   

18.
胃癌是常见的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47.9万例,死亡病例37.4万例。胃癌按发展阶段大致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通过内镜筛查发现的早期胃癌可以接受内镜超级微创治疗获得根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牵头,着眼于早期胃癌筛查和诊治近年来的新发现和争议问题,纳入了上一版共识发表后出现的新证据和新观点,组织我国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为我国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规范诊治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提高我国胃癌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8月—2019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下咽部ESD治疗,经病理确诊为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4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手术完成率、手术用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ESD,手术成功率为100.0%,平均用时49.1 min(10~110 min)。54处病变实施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98.2%(54/55),其中41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阴性,R0切除率为74.5%(41/55)。55处病变切除过程中均存在创面少量渗血,予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无一例发生穿孔,有2例(4.3%)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于急诊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复查内镜,1例(2.2%)出现食管入口狭窄,经多次水囊扩张后解除梗阻。随访3~72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1例发现下咽部同部位黏膜病变再次行ESD治疗。随访至2020年10月,未再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总体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内镜下卢戈氏染色和活组织P53检测诊断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的可行性。方法 将97例信用这癌手术标本先用卢戈氏液染色,然后对粘膜不染色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在97例食管癌手术标本中,共有63处直径大于2mm的膜不染色区,其中正常粘膜2处,单纯增生7处,不典型增生42处,原位癌1处,鳞状细胞癌11处;P53蛋白的阳性主要发生在重度不典型(42.3%)和鳞状细胞癌(45.5%)的细胞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