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认识低度恶性纤维粘液样肉瘤临床特点和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7例低度恶性纤维粘液样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并随访观察。结果男10例,女7例,年龄3~72岁(平均43.2岁)。病变部位:下肢10例(其中大腿9例),背部2例,肘部、胸部、颈部、腹股沟和腹膜后各1例。肿瘤直径2.1~13.5cm不等,平均7.6cm。光镜下:瘤细胞小,梭形或星形,核深染有轻度异形,核分裂不常见。组织学特征为:轻至中度丰富细胞的纤维粘液样区和呈漩涡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区在同一肿瘤中交替出现。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波形蛋白阳性。7例有随访结果。结论低度恶性纤维粘液样肉瘤是一种独立存在、进展缓慢的软组织肉瘤  相似文献   

2.
万春生   《中国医学工程》2012,(4):185-186
目的探讨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一例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光镜、免疫组化)及临床资料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肾脏粘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癌患者因腰部酸痛不适而就诊,大体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红色,镜下肿瘤主要由小管状结构,梭形细胞和粘液样间质构成,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化染色:EMA、CK19、CKpan、vim均阳性表达,SMA、S-100、CD10、CD15均阴性表达。Ki-67〈5%。结论肾脏粘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肿瘤,明确该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5例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本病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组织学由具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梭形肿瘤细胞,大量慢性炎细胞及黏液血管样背景构成。免疫组化myosin(+)、desmin(+)、Vimentin(+)。结论:肌纤维母细胞瘤是既具有平滑肌细胞特征,又具有纤维母细胞特征的独立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病理学特征,侧重于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痣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细胞无异型性,也无不典型核分裂象,免疫组化S-100和HMB45(+),CK(-)。结论 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黑色素细胞良性肿瘤,应注意与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013版WHO新分类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9例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单独或混合存在,梭形细胞区呈漩涡状排列,免疫组化Desmin、MyoD1、Myogenin、CD56强表达,SMA、CD34、S-100弱表达;硬化区以玻璃样变的硬化基质为特点,可呈现小圆或梭形细胞形态,排列方式多样,核分裂数和KI-67阳性指数高于梭形细胞区。浅表部位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预后最好,硬化性横纹肌肉瘤易复发或转移,核分裂计数及KI-67免疫组化对二者预后评估有帮助。结论:形态学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可混合存在,均表达横纹肌肉瘤特异性标记物,但硬化可能提示肿瘤侵袭性增强,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国庆 《甘肃医药》2009,28(4):287-288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将19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组织化学及光镜进行研究,观察其病理形态特点。结果:患者大多以颈部肿块就诊。癌组织主要由多角形及梭形细胞组成。可呈多种组织学类型,其中巢状型6例;束状/带状型3例;腺管状和腺泡型5例;弥漫和类癌型3例;透明细胞和混合型各1例。免疫组化:降钙素(CT);铬粒素A(CgA)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6例(+);突触素(Syn)12例(+);甲状腺球蛋白(Tg)3例(+);癌胚抗原(CEA)10例(+)。结论:甲状腺髓样癌具有多分化肿瘤特点,可以表达多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T是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标记物,其诊断依赖于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相结合,其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纤维母细胞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3例肌纤维母细胞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本病临束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组织学由具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梭形肿瘤细胞,大量慢性炎细胞及粘液血管样背景构成免疫组化SMActinc( )、desmin( )、Vimentin( )。电镜下可见肌纤维母细胞特征结论肌纤维母细胞瘤是既具有平滑肌细胞特征,又具有纤维母细胞特征的独立性肿瘤。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PAIS)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 对2例PAIS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复习及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发烧及乏力等症状,影像特征是主肺动脉或近端肺动脉腔内完全性、低密度充盈缺损.病理检查可见肿瘤黏液样或胶冻状团块似血栓样充塞肺血管腔,剖面灰白、灰黄色,质地软或中等,镜检以黏液背景下梭形细胞增生为特征,混杂有少细胞的胶原基质,细胞异型性、核多形性程度不等,核分裂数多少不一,可伴坏死,可见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肿瘤内可见多种分化的肉瘤.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CD34弥漫阳性,Myo-D1、HHF阳性.结论 PAIS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组织学显示为多向分化的软组织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的亲神经性-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直肠的亲神经性-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组织学上,肿瘤主要有排列致密的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梭形细胞呈栅栏状,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区域梭形细胞间可见胶原纤维增生,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呈卵圆形、多角形,胞浆丰富,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Vimentin、NSE梭形细胞阳性,HMB45、Melan-A上皮样细胞局灶阳性,S-100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均强阳性,CD68局灶阳性,CD117、AE1/AE3、34βE12均阴性,Ki-67指数40%~50%。结论直肠的亲神经性-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黑色素瘤的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形态学非常类似于胃肠间质瘤和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等病,极易误诊,免疫组化可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pitz痣的形态特征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Spitz痣并运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spitz痣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细胞有一定异型性,无不其型核分裂象。结论:Spitz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良性病变,熟悉该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对避免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Giant cell angiofibroma (GCA) is usually a benign tumor that has been observed in a variety of soft tissues. The morphological hallmark of GCA is richly vascularized, patternless spindle 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pseudovascular spaces and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The diagnosis of GCA is based on positive staining with CD34. Herein, we describe a Chinese male patient who complained of hoarseness for 6 months before the hospital visit. Clin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 sleek, polypoid, well-circumscribed, and painless mass in the vocal cord. After epauxesiectomy, the tumor was evaluat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including light micros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Microscopically, characteristic tumor cells and stroma as well as a network of blood vessel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tissue. Immunohistochemistry identified both neoplastic cells and multinucleate giant cells with positive staining for both CD34 and vimentin.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as having GCA in the vocal cord, and the tumor mass was removed by local excision. The patient remained well at 1 year follow up after the surgery. This is the first case report of GCA in the vocal cord.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乳腺间质假血管瘤样增生(PHMS)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对9例乳腺活检标本作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PHMS的组织学表现为乳腺间质内出现特征性的裂隙样的假血管腔隙,内衬无明显异型的梭形细胞.结论PHMS是乳腺间质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病变,它的重要性在于组织学上需要与乳腺高分化血管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17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GIST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9.2岁。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42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6例。瘤细胞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39例表达CD117,36例表达CD34,9例表达SMA,6例表达S-100蛋白。50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为:GIST 13例,潜在恶性GIST 14例,恶性GIST 23例。17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率34%,随访时间10~42个月,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P=0.361 3。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肺腺纤维瘤(pulmonary adenofibr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肺原发性上皮与间质双相分化的良性肿瘤,多为胸膜下的实性界清结节,上皮呈简单的腺样结构,偶有乳头或叶状结构,上皮周围围绕着丰富的间质,间质由温和的梭形细胞及胶原组成。在目前有限的病例报道中,尚未发现与肿瘤相关的复发与转移。由于既往报道极少,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不足,在冰冻组织病理诊断或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容易将其误诊为恶性病变。本文报道1例肺腺纤维瘤,患者为74岁女性,体检时发现左肺外周型肿物,近年缓慢增大,遂于胸腔镜下行肺叶楔形切除手术。肉眼观肿物呈类圆形,边界清晰,但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质韧。显微镜下肿瘤由结构简单的腺样分化的上皮及形态温和的梭形细胞间质两种成分组成,每个间质细胞周围围绕着粗细不一的胶原束,偶见小的粗乳头状或叶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腺上皮与肺泡上皮表型一致,间质细胞CD34、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CD99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阳性,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以及间皮标记等均为阴性。短期随访患者无复发或转移表现。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已报道的相关病例,并对肺腺纤维瘤可能的组织学起源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肾脏粘黏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的研究。结果: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镜下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境界清楚,由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相互构通的小管构成。小管由立方和梭形细胞组成,可见平滑肌瘤样的梭形细胞灶。肿瘤间质黏液样。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EMA、CD15和VIM( ),CD10(-)。结论: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肿瘤,肿瘤细胞核圆形或梭形,异型性很小,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葡萄膜黑色素瘤病理类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病理类型及预后的临床资料,运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运用Log-rank、Brelow、Tarone-Ware三种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3种基本病理类型(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中,上皮细胞型26例、死亡9例,混合细胞型25例、死亡7例,梭形细胞型31例、死亡4例;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以及Log-rank、Brelow、Tarone-Ware 3种方法检验显示,混合细胞型与梭形细胞型患者的预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细胞型与混合细胞型患者的预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皮细胞型与梭形细胞型患者的预后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萄膜黑色素瘤病理类型对患者预后有影响,上皮细胞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诊治情况。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450例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0例患者中,男287例,女163例,平均年龄54.2岁。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375例,颗粒细胞癌40例,其它类型肾细胞癌35例。临床分期为T1NOM0267例,T2NOM0142例,T3期以上(含乃期)41例,其中偶发肾癌263例,有症状肾癌187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372例,保留肾单位手术78例,其中静脉癌栓取出术8例,术后行α-干扰素治疗161例。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4个月~60个月)。结论:B超、CT是目前肾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早期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对于局限性小肾癌而言是一项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尤其适合对侧合并肾脏疾病的患者;联合生物治疗对肾细胞晚期病人的作用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正  刘爽 《当代医学》2011,17(35):15-16
目的 探讨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例发生于乳腺的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两例肿块,男、女各1例,主要由梭形或胖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成束状或交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增生的胶原纤维,间质见有水肿和黏液变性,伴红细胞外渗及炎细胞浸润,病变浸润周围脂肪组织.免疫表型为增生的梭形细胞Vimentin、SMA表达强阳性,部分细胞S-100表达阳性,CK、EMA、CD34表达阴性.结论 乳腺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以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反应性增生为主的增生性、良性病变,很少复发,也不转移.  相似文献   

19.
唐薇  王自能  刘新  金海燕 《广东医学》2008,29(4):585-586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米非司酮对人早孕期绒毛间质中Hofbauer细胞数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终孕的分子免疫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米非司酮药流终孕的早孕期绒毛间质中的Hofbauer细胞数量。20例人流终孕的正常早孕期绒毛为对照组。结果:米非司酮药流组绒毛间质中的Hofbauer细胞数量较人流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其单位面积下Hofbauer细胞数( ±S)分别为(4.08±1.99, 11.03±4.74)。结论: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人早孕期绒毛间质中Hofbauer细胞数,并可能抑制了Hofbauer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进而不利于胚胎的存活。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绒毛间质 Hofbauer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