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大都市近郊旅游型美丽村庄的建设使当地村民大幅创收,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形成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这种试点模式进入常态后,大都市近郊乡村应面对自身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总结经验达到全域乡村美丽的总体目标?本文基于全域旅游的核心价值导向,因地制宜,提出全域旅游型美丽乡村的理念,论述了区域联动、城乡统筹、全局层面的总体定位;依特归类,串联游线,聚落片区差异化发展;休闲体验导向,创新乡村旅游产业多元发展;分级分类,定制式靶向的规划策划与研究;完善平台建设,通过项目、工程系统化建设落实区域发展的五大规划思路,并以南京市汤山美丽乡村规划为例阐述了相关实践要点。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打造,是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时代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过去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总结与反思,结合多个具体的实证案例,提出了美丽乡村规划的新思路。即从传统的偏重物质空间环境的规划中走出来,更多地关注村民的参与度、农村的产业发展、农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邻里关系的建构等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动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始终存在着一些难以根除的问题,如传统的生产模式受到限制,乡村生态管理机制缺乏,乡村建设亮点不足,环保意识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发展。必须要树立起科学的规划建设理念,对城乡发展进行全面统筹,落实适合当地乡村建设的措施,还要增强乡村居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识。这样才可以全面推动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本文对“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途径进行了探索,希望能为新农村的建设和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上海新农村的嬗变升华:从村庄改造到美丽乡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上海市以村庄改造为载体,按照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要求,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生态、产业和文化建设作为主线,对美丽乡村提出了全覆盖推进、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建管并举等对策措施。系统回顾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历程,阐述了建设工作战略,对中国的新农村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域景区化建设是指在县(市)域范围内,以乡村为重点,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没有门票、农旅结合的大景区来打造,从而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合理流动、产业融合发展,进而统筹带动全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之所以把全域景区化的“全域”范围确定在县(市)域,是基于乡镇、村等范围相对较小,而县(市)域内打造有利统筹政策,协调推进.“景区化”,意味着它有别于那种有围墙有门票的景点,更加注重原有山水田园等资源的利用,更加注重保持自然景观的原生态与当地环境的融合.经过连续多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许多农村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近年来我国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相似文献   

6.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融合了体验经济理论的休闲旅游型乡村建设模式日益成熟。其通过对目标游客群体个性化体验需求的把握,挖掘乡村自然肌理、民俗文化等资源,设计出具有主动参与性、差异性、挑战性的体验模式,为游客带来参与农事活动的收获体验及回归田园的精神享受,也为乡村建设与振兴提供了新型路径。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通过村庄现状优势与挑战解析、国内外乡村营造案例借鉴,以类型体验为导向,提出"体验模式策划、社会组织重构、村民意识引导"三大乡村规划策略,并对策略具体空间落位进行概述。旨在以类型体验为发展路径,进行以农民为主体的行为疏导,运用政策和外部资本预先培植村庄自身活力,延续文脉基底,带动村庄差异化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乡村"生态的环境、适宜的产业、传统的文化、现代的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8.
在对如何做好美丽乡村规划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前提下对村庄规划从居住区、产业区、社区服务配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通过朱村、山里等特色项目的实践,验证了新形势下开展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区作为资源保护区域对美丽乡村建设有着自身特别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景乡矛盾逐渐突显,本文以景乡协调为目标,提出了风景名胜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4条主要路径——从资源价值角度坚定保护大局,加强乡村建设管控与人口调控;从民生角度结合资源利用,促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从人文角度控制好乡村景观,提升风景名胜区吸引力;从管理角度加强规划政策研究,促进规划建设实施落地。最终使得建设美丽乡村与保护风景名胜资源能够达到相辅相成,实现景乡协调。  相似文献   

10.
<正>1研究背景及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内涵将得到新的丰富,力度将得到新的拓展,重要性也将得到新的提升。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展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本文研究范围为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包括临浦、戴村、进化、浦阳、河上、楼塔6个镇全域,以及义桥、所前2镇绕城以南区域,面积约448.90km2,主要研究该区域村庄的发展概况,提出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当今城市更新的需求和活力社区的挑战影响了学校和大学校园的建设与改造,而这一内容在提高社区的多功能性以及增强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与人口状况不同,其学校和大学建筑呈现出不同的尺度、类型、形态和设计特点,它们的设计构思也基于政府出台的政策和计划,并受到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和城市环境品质的制约.鉴...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于2014年起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笔者作为验收成员有幸在2016年、2017年参与建设成果的实地验收工作。文章以点带面论述在验收工作发现的几个现象,如橱窗化公共空间边缘化规划建设单一片面化等,并对此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在地化、明确提升乡村规划地位、引入村级基层建设领域大数据工作等几点建议,以期贡献于全国的新农村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3.
简要回顾上海改革开放40年来走过的城镇化历程。相对全国而言,上海城镇化水平较高,较早提出城乡通开,全市一体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中心城区和郊区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乡村发展的不充分,已成为上海市新时代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为此,提出上海市以乡村发展为重点的城乡融合发展3大策略,先期规划建设上海休闲度假型、特色文化型、新兴产业型、宜业宜居型等4种类型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生态型美丽乡村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与探究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的现实意义,解读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的特征,最后根据该项工作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用以切实促进我国乡村发展水平与质量得到提升,且切实建设起生态型美丽乡村,为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村庄良好的发展,激发村庄的活力,实现乡村宜居,文章以南京市江宁区双庙村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乡村的规划设计研究。文章基于对宜居理念的思考,将宜居理念导入乡村规划中,以村庄的问题为导向,在村庄的空间、建筑、交通和景观等方面发现其与宜居的差距,并对其进行规划整治,对今后传统乡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16)
<正>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江宁区委淳化街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积极探索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区建设,创新构建学习体系,提升社区群众学习力,增强社区党组织核心引领力,为社区整体发展提供素质支撑和组织保证。1新农村建设中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一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全省做好示范的需要。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践中,发现社区党组织引领群众学习的能力还不强,存在党员与群众学习"两张皮"的现象,深化我区学  相似文献   

17.
18.
正村庄整体布局以村庄自然风貌、地形结构为依托,将房屋与村庄肌理有机结合。建筑根据地势走向及周边景观视线,朝向均为正南偏西,每户落地面积都严格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建筑面积为200-250平方米之间。每个建筑都是采用了不同的户型设计,没有一幢是重复的;在建筑取材上,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按照就地取材、旧材回用的原则,运用当地传统建筑手法,清水混凝土、杭灰石、黄泥夯土、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8,(11)
在国家城乡统筹理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以青岛市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村庄改造为例,立足于村庄的自然资源禀赋、历史传统等基本特质,系统构建一套逐层细化、因地制宜的美丽乡村规划技术方法体系,以期为我国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思路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0.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四宜”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偏离所带来的问题,提出"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规划建设策略,以乡村景观的乡土特色为策略依据,分析了"四宜"规划建设的内涵,借助AHP层次分析法及数学模型确定"四宜"策略评价模型与方法,得出了"四宜"策略的各个指标权重,依托"四宜"评价的指标权重,结合乡村景观特色,提出"四宜"建设内容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