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荣禄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考察荣禄的片奏、函电、文牍以及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荣禄在戊戌维新期间的变法思想和举措,以及政变后荣禄在北京主持枢垣,竭力消除政变造成的消极影响,维持大局,并继续主张为图强御侮而实行相应的改革,从而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荣禄看作反对变法的顽固守旧人物  相似文献   

2.
李提摩太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斗争中,有一位异常活跃的外国人,他与维新派人士以及其他各派人物的关系极其微妙。他就是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李提摩太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敏感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我们愿意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就教史学界的同行。  相似文献   

3.
甲午一役,中国惨败,这成了维新派提出系统的变法理论的重要契机。本文通过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紧密联系,指出甲午战争对变法运动的多方面影响,并以甲午战争为界,阐述了“变法维新”由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戊戌地方制度改革与维新派的地方政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戌维新运动中,光绪帝下令裁撒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反映了维新派试图通过"委重督抚"加强地方权力,并提高行政效率的政治思维;而湖南省在变法中创设的南学会和保卫局,都反映出维新派试图通过地方议会和地方自治改变督抚专政,让新式绅商掌握更多地方权力的政治用意.维新派在维新运动中的地方政治主张,都是以政治权力下移为核心.  相似文献   

5.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1898年9月26日,以下不再注公历),清廷发出上谕,称:“所有官犯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弟,并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著派军机大臣,会同刑部、都察院,严行审讯……。”①毫无疑问,徐致靖是变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但是...  相似文献   

6.
关于帝国主义与戊戍变法的关系问題,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內史学工作者的注意。对英国、美国、日本在戊戌变法前后的阴谋操縱活动,史学界已作了应有的揭发。对李提摩太、林乐知等人的侵华思想和维新派的对外态度,也有论文进行探讨。最近,对广学会的西学与维新派的思想区別,特別是在思想文化纲领上,又有论文进行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7.
仪陇县客家人应对客家文化有文化自觉,清楚客家文化的起源、形成过程、特色及发展走向.仪陇县客家文化起源于清代初年广东省乳源县、乐昌县以及赣南和闽西等地客家移民的迁入,受仪陇县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结构和日常生活影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其文化特色是历代客家人在地空间所形成的丰富、无穷尽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发展以顾客体验为焦点的客家文化创意生活产业的基因,依托客家文化发展饮食文化体验、生活教育体验、自然生态体验、文化娱乐体验、节庆活动体验等文化创意生活产业时,仪陇县应从个体、社会和世界三个层面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8.
现代赣南客家人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也具有蜚声中外的优良的客家精神和文化传统。然而,赣南客家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当代潮流面前,也还存在一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应引起大家警醒。如:轻商意识、依赖意识、自负而又自卑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客家人"忧国忧民、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来源河洛,是在不断迁徙、不断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客家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传承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使客家人从小就养成爱国爱乡情操.每当民族危难、国家危亡之时,客家人总是忧国忧民,率先挺身而出,揭竿而起;为了抵御外侮,客家人总是奋勇抵抗,冲锋在最前列,义无反顾,甚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在军政构架上固然以广西等地的客家人为主导,但是其建立起来的政权却不能被简单地被视为客家王朝。太平天国应该被定义成由一系列各族起义所构成的革命运动。参与其中的客家人,背离了客家人的操行传统和文化精神,他们绝不能代表主流客家,而只应视为少数信仰异类搞出来的"民变"。  相似文献   

11.
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没有光绪皇帝的变法决策,就没有戊戌年间的"百日维新",从实行变法的动机到变法的内容以及变法的效果来看,光绪皇帝的行为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中体西用思想是一种流变发展的文化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得到不断地充实发展。在维新活动中,中体西用思想是维新人士宣传维新理论、拉拢中间势力、反击顽固势力和推动变法深入的理论基础。变法的最终失败并非中体西用理论的失败,而是中国传统局限与历史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力主的戊戌变法已过去110年了。反思这次社会变革运动.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把握历史进程的规律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要得到大众的理解与支持;拥有执政权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力。当前的改革开放是社会变革的伟大范例。  相似文献   

14.
从“进化论”与“三世说”理论、“民约”与“民权”理念、“分权”与“集权”思想以及“立宪”与“法治”主张四个方面探讨晚清戊戌维新派的主要宪法思想,力图从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的差距中探索制度生成的历史逻辑,并由此揭示民主精神与共和制度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文坛上曾出现过两次"文学无用论"思潮。前者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后者以严复、王国维和周氏兄弟为代表。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的内涵并不相同。戊戌变法前的文学无用论,从实用的角度看待文学,把文学看作一种工具,认为无用即无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否定文学的理论。而戊戌变法后的文学无用论则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本身就是目的。文学虽非实用却自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因此,本质上不但不是否定文学的理论,而且是一种更深刻、更彻底的肯定文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张昭军 《东方论坛》2002,(5):98-105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对于他戊戌变法时期的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一直缺乏专门系统的探讨 ,本文结合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思想的演进历程 ,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章太炎儒学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章太炎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评述了建国后史学界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几种观点,辩析了戊戌变法作为改良主义运动具有两面性。但它所起的历史作用是进步的,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本质。我们应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去理解维新派在变法中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到戊戌维新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转型初期。在这一时期中,各体文学的嬗变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就小说文体发展而言,呈现出三方面的特征:小说发展与时代及诗文发展不平衡;社会因素制约小说文体发展;文学新观念指导滞后制约小说文体的发展。但在戊戌维新前后,随着翻译文学的兴盛,使得资产阶级的小说观念产生转变,便出现了新小说的萌芽和新观念的诞生,为资产阶级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戊戌维新与近代人文精神及文学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上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戊戌维新运动和近代文学革新作了新的审视,提出戊戌维新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主要是我国先进分子和年轻的爱国志士,在国难当头之时,通览世界大势、自觉接受新社会意识形态所构筑的启蒙文化思潮和人文精神的高扬,是新旧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斗争,从而推动了人的价值观重现,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风尚的巨大变革,推动了文学革新运动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艺术感悟的偏颇。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在戊戌时期的改革主张及实践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练兵主张及实践;二是变法主张及实践。小站练兵是我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他的变法主张比较务实,且与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