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研究农村电网投资效益问题,从电网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构建了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的评估方法,对各电网投资效益进行测算和评估;得到了基于综合投入与综合产出的电网效益值、非有效网络与最优网络的差距、投入要素的冗余等信息。将现状网络与规划网络放在同一参考集中综合评价,可量化电网规划方案对提高网络效益值产生的影响程度及方案的优劣,有利于相关决策人员制定和调整网络规划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例计算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数据包络分析在农网投资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农村电网投资效益问题,从电网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构建了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的评估方法,对各电网投资效益进行测算和评估;得到了基于综合投入与综合产出的电网效益值、非有效网络与最优网络的差距、投入要素的冗余等信息.将现状网络与规划网络放在同一参考集中综合评价,可量化电网规划方案对提高网络效益值产生的影响程度及方案的优劣,有利于相关决策人员制定和调整网络规划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例计算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开展电网规划理论研究时,有必要建立科学、高效的规划评估手段和实现方式。通过对现有的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以一体化电网规划设计平台为基础,构建电网规划评价指标库,分析其对评价指标的数据支撑程度,结合数据抽取的技术实现方式,提出一种新的电网规划评价方法。该方法有利于摸清电网的状况和电网特点、衡量不同方案的优劣并有助于把握电网的发展趋势,对提高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网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输电网和配电网在电力系统中承担的任务不同,因此对其性能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同时,电网从时间的角度可划分为规划和运行二个阶段,规划和运行阶段可以获得的用于分析计算的数据信息不同,因而其评价指标或指标的计算方法也会存在差异。据此本文提出将电网评价指标按输电网和配电网分成二大类,然后在二大类内部按规划和运行二个阶段作进一步划分,构建了输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输电网后评估指标体系、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配电网后评估指标体系等四个系列的电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并给出了各个体系的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5.
电网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输电网和配电网在电力系统中承担的任务不同,因此对其性能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同时,电网从时间的角度可划分为规划和运行二个阶段,规划和运行阶段可以获得的用于分析计算的数据信息不同,因而其评价指标或指标的计算方法也会存在差异.据此本文提出将电网评价指标按输电网和配电网分成二大类,然后在二大类内部按规划和运行二个阶段作进一步划分,构建了输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输电网后评估指标体系、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配电网后评估指标体系等四个系列的电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并给出了各个体系的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对多直流馈入电网规划方案优劣的综合评价,提出一套适用于多直流馈入电网规划的指标体系,并讨论相应的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基于多直流馈入电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设计综合考虑电网规划充裕性、安全性、可行性及经济性4方面需求的指标体系,分层次设置三级共36个指标。其次,根据电网规划的不同阶段,提出指标体系的建立流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以确定各指标权重,实现对多直流馈入电网指标的综合评价。最后,以广东电网规划方案为研究对象,利用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得到不同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7.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输电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应该契合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新特点。首先介绍了输电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的基本要素和评价流程,并从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两个角度对现有的电网规划评价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从可再生能源的强不确定性、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高度电力电子化与交直流混联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输电网规划评价与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等四个维度对未来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输电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常规基于典型日的输电网规划方案评价方法不仅缺乏综合的效率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对新能源随机性与波动性的考虑不足。针对新型输电网规划方案效率效益评价需求,从多个时间尺度提出了综合效率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考虑了风电、光伏出力随机波动性的新型输电网时序生产模拟模型,实现对规划方案全年8 760 h的生产模拟,得到一系列基于生产模拟结果的评价指标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客观赋权与模糊综合评价结合的输电网规划方案效率效益综合评价方法,避免了评价过程中的主观与客观方面的不足,为新型输电网规划方案多时间尺度的效率效益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基于西南某实际电网规划方案的效率效益评价算例,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配电网规划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针对目前城市配电网规划缺乏量化评价手段的问题,研究了配电网规划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提出了适应配电网规划特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电网规划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评价指标设置和规划评价2项;选用上海某小区10 kV配电网规划作为案例,应用该方法对该小区的现状电网及2个规划方案分别进行了评价。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包含“抗大面积停电能力”、“高中压网供电能力匹配度”、“电网扩展裕度”等多项电网规划评价的新指标,突出了电网规划的适应性、协调性等特点,除可适用于规划电网与现状电网的比较外,还适用于规划多方案评价。实际算例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全面抓住影响电网规划特征的要素,量化描述配电网规划的优劣,并引导电网规划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输电网的规划综合成本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电网发展日益受到土地、环境及风险评估等内外部条件约束的现状,提出一种输电网规划与项目决策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以全社会成本为尺度,对输电网扩展方案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评判,通过引入土地机会成本和风险评估方法实现了对电网征地和电网风险等关键因素的量化评估.与传统输电网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比对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计及输电网规划方案的长期性和全面性,为输电网规划设计技术经济比选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国家电力数据通信网络建设方案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国家电力数据通信网是国家电力公司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平台。在网络业务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对网络应采取的技术体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网络建设方案,并从网络拓扑、路由策略、网络互联、业务接入、技术性能要求、网络管理、网络地址编码等方面给出了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电力通信对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山西电力通信的发展现况以及发展目标,以山西电力通信中心的业务职能及当前制定的服务措施为实例,论述了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强化服务理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周西湘  刘平 《湖北电力》2002,26(4):50-54
在湖北省电力公司正在实施的整体安全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电力企业信息网络的安全需求,从技术,应用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探讨如何电力信息网络内部安全和应用安全问题的实施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1995年~1996年华东电网在确保稳定运行上所做的工作,基本达到了《导则》要求的第二防线,分析了500kV、220kV主网架上尚存在的薄弱点,提出了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周立逾 《华东电力》2012,(7):1189-1192
电力通信交换网从传统电路交换向软交换发展已经成为了技术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业务逐渐由电路域向分组域迁移的特点。结合华东电力交换网的软交换改造,分析了软交换的优势,并对华东区域的全网软交换改造提出了建议和策略,阐述了统一规划、先立后破、逐步演进的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6.
江苏电网电能质量管理工作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近几年江苏电网电能质量的基本情况,并就江苏电网的电能质量现状和问题作了简要分析,针对电力系统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改善和提高电能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电力发展出发,分析了“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在国家能源电力平衡布局和构筑国家联合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要及早规划“三西”区域性电网目标网架的看法,并对规划这一目标网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电网及输变电工程建设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证明科技工作及 所取得的大量实用化科技成果对电网及输变电技术进步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探讨、展望 了今后电网发展趋势及要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络的管理要求,针对网络管理层次多、设备种类多、网络结构复杂等特点,从技术角度提出了建设汉中供电局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及解决方案,为网管系统设计和方案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介绍电力交换网的发展,概述智能网的原理和结构,展望智能网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