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N+离子注入阿维拉霉素产生菌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低能(30keV)N 离子注入阿维拉霉素产生菌SV 56,研究其诱变效应.试验结果表明:SV-56菌株存活率曲线是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马鞍型"区域内具有高的正突变率(20.9%-26.2%).通过5×1015cm-2N 注入诱变处理、链霉素抗性筛选,最终获得一株稳定性良好、阿维拉霉素产量稳定在79.6-82.9 mg·L-1之间、较出发菌株提高41.4%-47.2%的突变株SVN-116.  相似文献   

2.
氮离子注入柠檬酸生产菌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5keV氮离子注入对柠檬酸生产菌进行诱变选育,对该低能离子与微生物间的作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并获得三株高产突变菌株。其中,以木薯为底物的突变菌株的柠檬酸产率提高14.2%,以玉米粉为底物的两株突变菌株的柠檬酸产率分别提高15.9%和17.0%,经多次传代实验表明,这三种突变菌株均有较好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了低能氮(N )注入技术,对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三孢布拉霉Blakeslea trispora(-)进行了诱变选育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 注入B.trispora(-)后得到较高的突变率和较广的突变谱,并通过诱变筛选得到BH3-701等4株高产菌株,经过连续五代遗传稳定性实验考察,高产菌株番茄红素的平均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50%.其中BH3-701表现出很强的发酵积累番茄红素的能力,尤其在发酵后期更为突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离子束注入抗生素产生菌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谢立青  张培灵 《核技术》1995,18(6):324-330
  相似文献   

5.
利用金属钛离子注入天冬氨酸转氨酶生产菌株U12-3-19进行诱变,摸索金属离子与该生产菌株的互相作用规律,统计变异情况,并与氮离子注入诱变和紫外诱变的效果做了比较,得到了较高的突变率和较广的突变谱。通过大量筛选,在苯丙酮酸的浓度为20g/L的条件下,得到了使L-苯丙氨酸产量提高22.67%的高产菌株U12-25-116-J75。  相似文献   

6.
采用了低能氮(N+)注入技术,对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三孢布拉霉Blakeslea trispora(-)进行了诱变选育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注入B.trispora(-)后得到较高的突变率和较广的突变谱,并通过诱变筛选得到BH3,701等4株高产菌株,经过连续五代遗传稳定性实验考察,高产菌株番茄红素的平均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50%。其中BH3-701表现出很强的发酵积累番茄红素的能力,尤其在发酵后期更为突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
离子注入植物种子的生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陆挺  朱凤绥 《核技术》1994,17(7):443-448
用35-180keV离子束对玉米、水稻、小麦、黑麦等材料种子进行了氮或磷离子注入。结果发现,在被处理的当代种子中,发芽率,生长速度,植物株型等方面均出现了变异;对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发现有丝分裂基本正常,减数分裂出现异常,对注入离子在种子内的分布进行了RBS测量,并以TRIM程序进行理论估算。对离子束作为诱变源的前景及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N+和Ti+离子注入井冈霉素生产菌诱变筛选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 和Ti 离子注入对井冈霉素生产菌株进行诱变选育,比较了出发菌株经过两种离子源注入后的诱变效应.初步探索使用金属离子和气体离子交替注入诱变方法,得到了较高的正突变率和突变增幅.用该方法诱变得到一株高产菌株B1-3,其产井冈霉素A组分的效价为21514,比出发菌株提高54.4%.经多次传代实验表明该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氮离子注入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嘉华  夏英武 《核技术》1994,17(8):508-512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材料M1代生理损伤,M2代叶绿素、株高及抽穗期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M2代苗期叶绿素缺失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高的材料,其抽穗期、株高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并不一定高;用早熟、半矮秆突变体为母本选育的品种在氮离子注入时不但辐射敏感性差,同时未出现更早熟突变和高秆突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氮离子束注入胞外多糖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来获得胞外多糖高产菌株。氮离子注入过程采用的能量为10 keV,剂量为60×1014–140×1014cm-2。根据其存活率及突变率确定最佳的注入剂量。结果表明:菌株存活率曲线遵循氮离子注入生物效应的"马鞍型曲线",当注入剂量为120×1014cm-2时,获得了最佳的诱变效果。通过筛选和连续5次传代,获得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突变株,其多糖产量达到3.29 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9.20%,且发酵周期缩短了6 h。  相似文献   

11.
低能氮离子注入香菇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能量为 15 keV,而注量不同的氮离子注入对武香一号香菇进行诱变,分析了不同注量下菌丝长速,菌丝生物量以及多糖含量的变化,对该低能离子与微生物间的作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为进一步筛选出多糖高产菌株提供前提.实验结果表明菌丝长速,菌丝生物量及多糖含量随不同注量的变化情况基本遵循"马鞍型曲线".注量小时菌丝日均长速较快,随着注量的增大,菌丝日均长速呈下降趋势,但在1.5×1016cm-2附近,菌丝长速有短暂回升.在注量较小时,随着注量的增加,菌丝生物量及多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注量为4×1015cm-2时,两者均达到最大值,而后会出现小的波动,注量增加到1.5×1016cm-2时,菌丝生物量及多糖含量又会达到-个较大的峰值.通过发酵动力学分析,研究了香菇液体菌种培养过程中菌丝球数量及形态、摇瓶总重、pH值、多糖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绘制该菌发酵产糖的过程曲线,这将为诱变前后液体发酵过程的控制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12.
用30Gy、90Gy和180Gy12C6 重离子辐照油菜干种子,研究其对油菜M1代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剂量12C6 重离子辐照使油菜的出苗率、株高和开花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使开花期提早;30Gy辐照使单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三种辐照剂量都造成了花粉生活力、千粒重和含油量的降低.RAPD扩增结果表明,42个随机引物中有13个引物扩增出差异条带,30Gy、90Gy和180Gy引起的RAPD变异率分别为22.1%、23.7%和36.2%.研究表明,12C6 重离子辐射能有效地引起油菜DNA序列发生改变,从而诱导基因变异,为油菜育种提供丰富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3.
低能离子注入和UV照射白色链霉菌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能离子注入和UV辐射经真空处理的白色链霉菌均表现出了复杂的生物学效应。探讨了低能离子注入白色链霉菌产生的“马鞍型”注量效应曲线的形成原因。实验结果表明真空因素不是“马鞍型”注量效应曲线形成的原因,推测“马鞍型”注量效应曲线是低剂量辐射产生的HRS/IRR效应。低剂量UV辐照经真空处理的白色链霉菌仪能表现出IRR效应,同时也表现出兴奋效应(存活率〉100%)。以抗链霉素突变为指标研究低能离子注入和UV辐射白色链霉菌的诱变效果的结果表明,UV是致白色链霉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低能N+注入诱变选育威兰胶高产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低能N 束对威兰胶生产菌进行了辐射诱变选育研究.能量为20keV,注入剂量为20×1014/cm-2时,筛选出一株高产菌株Alcaligenes sp.NX-3-1.结果表明,摇瓶发酵中诱变菌威兰胶产量比出发菌高27.5%;在7.5L发酵罐上,Alcaligenes sp.NX-3-1菌生长速度比出发菌快,生物量高,底物葡萄糖消耗量多,威兰胶产量较出发菌有明显提高,最高达26.4g·L-1.  相似文献   

16.
万千  白新德  刘晓阳 《核技术》2005,28(4):289-291
为了研究N+离子注入对锆-4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本文使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N+离子注入锆-4合金样品,通过对离子注入后样品电化学曲线的测量,分析不同剂量下N+离子注入对锆-4合金钝化电流密度的影响,同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注入层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注入剂量的提高(0-1×1016cm-2),样品钝化电流密度下降,耐腐蚀性能提高,其原因主要归结于样品表层由多晶结构到非晶结构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氮离子注入玫瑰孢链霉菌选育达托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对达托霉素产生菌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进行诱变选育,使用N 作为离子源,初步探讨N 注入对达托霉素生产菌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通过链霉素抗性筛选法获得多株遗传稳定性较好的高产突变株,其中突变株N3-36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6%.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20keVN+离子束处理甜叶菊种子,注量分别为100×2500、400×2500和1000×2500N+/cm2,研究不同注量下甜叶菊种子发芽势以及发芽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各处理组间差异。经统计分析,不同注量的甜叶菊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在α=0.05水平上差异显著。结果表明,随注量增大,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注量为400×2500N+/cm2时,发芽势和发芽率达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