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2005年以来我科38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进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38例病人的临床经验和手术前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以及穿刺部位观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SA检查及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是诊断及治疗临床上对于药物、输血难以控制,以及找不到出血部位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手段,而对患者进行DSA前后护理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使消化道出血得到控制。结论 DSA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对提高介入成功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顾永红 《中外医疗》2011,30(20):83-83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急病中的一种常见病,目前仍然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来诊断消化道出血,本文试从临床实验分析104例临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对消化道出血的动脉DSA的诊断价值及经导管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6岁.曾多次因解黑便入院,电子结肠镜未见异常,胃镜及全消化道钡餐示胃窦炎伴胃粘膜脱垂,经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1998年ECT提示右脐外异常浓聚影为出血灶,升结肠可能性大.2000年11月17日再次不明原因解黑便人院.查体:轻度贫血貌,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入院后经洛赛克、凝血酶等治疗仍多次解暗红色稀便.查血常规RBC 2 99×1012/L、HGB 93g/L.急诊在局麻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造影(DSA)及亚超选择性回结肠动脉结肠支栓塞治疗.经右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选择进入回结肠动脉,注入碘海醇,见回结肠动脉结肠支远端血管丰富卷曲成团,静脉早期显影,造影剂外溢,证实出血灶为升结肠中下1/3处的动-静脉畸形(图1、2).将导管放至结肠支起始部,注入1.5~2.0cm真丝线段20根后再次造影,血管畸形消失,其他正常分支显影良好(图3). 术后未诉腹痛,查体腹软,全腹无压痛.术后第3天进食;第6天解黄色软便;第11天痊愈出院.2个月后随访未见下消化道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4.
四例下消化道出血DSA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对4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肠系膜上、下动脉DSA造影,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4例病人DSA造影后出血部位均得以明确,出血原因包括直肠上段血管畸形2例、空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肠非特异性溃疡1例。血管畸形显示病变区域血管增多,增粗、迂曲呈丛状,静脉过早显影;空肠平滑肌肉瘤显示肿瘤染色;回肠非特异性溃疡显示单纯造影剂外漏。结论:选择性动脉DSA是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有效方法,对肿瘤及血管性疾病可以明确其出血病因。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的动脉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1例消化道动脉性出血先行动脉造影.对阳性病例行栓塞治疗,对阴性病例行药物灌注治疗。结果8例栓塞病例完全止血;3例灌注病例2例立刻止血,1例12小时内止血,3天后因多器官衰竭、DIC而死亡。结论介入治疗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疗效迅速、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对确定消化道出血部位及止血的价值。方法:1996年10月-2005年2月临床收治的26例消化道出血病人。先行动脉造影确定出血部位,将导管超选至出血动脉,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共栓塞32根动脉,其中有胃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及膈动脉。全部病人随访1~8年。结果:成功率100%(32/32),立即止血100%,19.2%复发再出血。26例患者治疗后部分出现轻微腹胀,腹痛等合并症。无胃肠道坏死、穿孔等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定位准确,安全有效,为外科手术争取了时间。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没有明确原发病或无外科手术指征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可首先考虑介入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明确出血部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或经导管持续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治疗。结果:22例病人中,诊断明确19例,DSA诊断阳性率为86.4%(19/22),其中,出血发生在空肠9例,回肠5例,结肠5例。18例成功止血,介入治疗成功率94.7%(18/19)。术后随访6~12个月,有2例再出血,病人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放射学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特别是介入治疗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DSA检查及栓塞治疗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是随机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对可能出血的部位进行选择性插管造影,其中17例患者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20例造影阳性(66.7%),10例阴性(33.3%)。18例接受了栓塞治疗,16例出血停止,一个月内无复发出血;1例栓塞后次日死亡;1例栓塞三天后复发出血,进行外科手术后痊愈。结论 DSA检查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栓塞介入治疗对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优良,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屈氏韧带以下的小肠、结肠、直肠与肛管的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其临床表现以便血为主,极少呕血.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诊断与治疗有时比较棘手.现结合我科108例的诊治经验,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在9~65岁之间,平均年龄44.4岁.临床表现:全部以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出血量为30~300ml不等,出血量>200ml 3例,无1例休克表现.血便色暗红或鲜红,大便与血液不相混合,不成形血便,不伴有呕血,伴有腹痛症状或腹部不适者有6例;平时干稀交替便者7例;消瘦者6例;无任何症状者5例.经检查确诊23例.肛门指诊明确诊断5例(直肠息肉3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消化道急性出血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共305例。将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的149例作为对照组;另使用"常规方式+奥美拉唑或法莫替丁"进行治疗的15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以及在院期间的输血量。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以研究组的住院时间较短,在院期间输血量较少。结论:常规方式联合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的提高对消化道急性出血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临床恢复。  相似文献   

13.
采用血管造影技术确定消化道出血由Nussbaum等人于1960年首次报道,目前该方法已成为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检查手段。尤其对于常规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血管造影具有独特价值。本回顾性分析经DSA检查的22例临床疑难病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熊雪峰  匡晓芳 《九江医学》2008,23(2):37-37,89
消化道出血在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消化道出血的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可以及时诊断出血部位,为外科手术处理提供依据,又可通过药物灌注或直接栓塞达到暂时和永久的止血目的.现将我院2003年5月~2006年8月对7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DSA检查和处理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 在282例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根据临床表现证实有5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率为1.7%.5例患者经积极对症处理无一例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时应积极识别消化道大出血的高危患者,综合平衡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定性及定位诊断是一大难题。临床常见的病因有血管畸形、憩室、息肉、肿瘤、弥漫性溃疡性结肠炎、外伤以及医源性损伤等。钡剂造影一般不能显示黏膜下血管性病变,对急性出血期患者不适合采用;未行准备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做镜检技术难度较大。ECT核素扫描在定性诊断方面最敏感,检查时间跨度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例资料,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结果:本组33例全部手术治疗,治愈30例,死亡3例。术后病理证实:由小肠疾病引起的出血平滑肌瘤9例、黏膜下血管瘤和出血坏死性肠炎各6例、憩室炎和肠系膜动脉栓塞各3例,6例大肠出血均为息肉引起。结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一般均应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应适当放宽。有下列情况者应急诊手术:一次便血量在800ml以上,并有休克症状;保守治疗12h出血症状无好转;出血合并肠梗阻、腹膜炎者。  相似文献   

18.
李龙虎 《基层医学论坛》2014,(23):3060-3061
目的 探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0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近期及远期临床效果均十分良好。结论 应用介入方法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 ,系由颅脑疾患引起急性应激性溃疡所致 ,具有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 2 0 0 1年 1— 6月 ,我科共收治护理 18例 ,现将护理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2例 ,女 6例 ,平均 6 1.2岁 ,有高血压病史 11例、冠心病 5例、糖尿病 2例 ,既往均无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2 护理措施2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呕吐物和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窒息或坠积性肺炎 ,同时给予氧气吸入 ,改善脑缺氧状况。2 .2. 降低颅内压 抬高床头 10°~ 15° ,头部置冰袋 ,降低脑组织耗氧量 ,减轻脑组织水肿。2 .3…  相似文献   

20.
贺亚龙  高焱 《河北医学》2016,(8):1260-126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应用DSA 进行检查。观察 DSA 在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在 DSA 检查下,血管正常的有11例,占16.67%。有55例为血管异常患者,其中患有大脑动脉狭窄比例最多占54.55%,患有交通动脉瘤比例最少为6.06%。在治疗后,患者血管面积的狭窄程度、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病变的长度及最小直径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预防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采用 DSA 进行检查,能够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出率得到提高,不良反应率比较低,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