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对照研究随船远航人员晕动病的发生情况。方法分析某院随船参加远航的83例医护人员(试验组)和同船160例船员(对照组)在长航的前半程和后半程的晕船情况。结果试验组在航行的前半程,无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是62.7%,在遭遇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为95.2%。在航行的后半程,无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为27.7%,在遭遇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为65.1%。前半程晕船发生率显著高于后半程(P〈0.05)。对照组在前半程无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是6.9%,在遭遇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是21.9%;在航行的后半程,无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是3.8%,在遭遇台风时晕船的发生率是13.1%。试验组晕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在陆地工作的医护人员,初次参加航海工作,会受到晕动病的显著影响。但是随着航行时间的延长.大部分人员能产毕习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海员职业性外伤分布特征。[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地区475名海员 ,对其最近一次工作航行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海员单部位伤的发生率和10万工作日外伤率分别为13.89 %和58.60/10万 ,明显高于多部位伤 (P<0.05) ,但其平均损失工作日 (7.06d/人 )低于多部位伤者 (11.57d/人 ) ;单部位伤的10万工作日外伤率外籍船船员 (34.50/10万 )低于中国籍船船员 (66.95/10万 ) (P<0.05)。不同吨位船只上的船员外伤的发生无明显差异 (P>0.05)。海员单部位伤的发生率和10万工作日外伤率随年龄升高而降低 (P<0.01) ,多部位伤的发生率和10万工作日外伤率在30岁以下和40~49岁年龄段较高。每天工作时间大于14h的海员外伤发生率和10万工作日外伤率升高明显(P=0.05或P<0.05)。[结论]为防止海员外伤的发生 ,建议改善其工作环境 ,加强职业卫生安全教育 ,并制定每天工作时间限值。  相似文献   

3.
2008年11月4日晚21时20分,天津局接上海局电话报告,称:百慕大籍“钻石公主号”国际邮轮在航行中,285名旅客及船员发生呕吐、腹泻,上海局与地方卫生防病部门合作,已采取了隔离病人、采样送检、消毒等应急措施,控制了疫情,并派出3名检疫官员随船检疫。该轮已于当日晚23时从上海启程开往天津,预计11月6日晚到达天津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特点及原因,以便为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性锐器伤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过去12月锐器伤情况,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3名被调查医务人员中,锐器伤终身发生率67.20%,平均次数为3.16次/人,锐器伤年发生率32.46%。刺伤原因主要为操作时太过仓促(比例为51.76%),其次是操作不规范(比例为23.62%)。医生遭遇锐器伤的主要环节为手术缝合和传递器械过程(比例分别为60.29%和19.11%),护理人员遭遇锐器伤的主要环节为拔针和整理废物(比例分别为35.88%和35.11%)。遭遇锐器伤后立即上报的仅占39.70%,暴露源术前检查结果正常为未上报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工作太忙没时间或自身不重视。结论当前医务人员遭遇锐器伤有关问题依然突出,针对锐器伤主要发生环节和影响因素的应对措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宿迁市青少年人群故意伤害行为现状,为制定合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2015年5月抽取宿迁市16所学校(初中、高中和大学)的3 446名学生进行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受欺侮行为发生率居前3位的为被恶意取笑(27.64%、)、被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16.03%)、因身体缺陷或长相被取笑(12.65%)。不良情绪发生率前3位:因学习压力或成绩感到心情不愉快(66.38%)、感到孤独(59.91%)、曾因担心某事而失眠(55.10%)。自杀相关行为发生率前3位:在考虑自杀计划或伤害时寻求帮助(12.57%)、认真考虑过自杀(11.08%)、考虑过并做出自杀计划(6.59%)。受欺侮行为男生发生比例高于女生,中学生高于大学生;不良情绪女生发生比例高于男生,中学生高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男女发生比例相差不大,中学生高于大学生。结论各种伤害在宿迁市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且不良情绪比例较高,需高度重视,并根据不同类型学生危险行为特点,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预防和控制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随舰长航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相关高危因素,为保障其健康建立系统的预警机制,及提供科学可行的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对长航任务人员一般情况、动态心电图、胃肠功能及肺功能的检测和评估,对相关疾病患病率进行分析,筛查出影响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高危因素。结果首次航行人员发生晕船比例为95.2%,发生失眠比例为73.5%。长航过程中的睡眠剥夺对任务人员的动态心电活动影响较大。任务人员睡眠时间少,工作强压力大,较少休闲娱乐时间,吸烟等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有关。长航工作条件对任务人员第一秒用力肺活量等肺功能指标有较明显的影响。结论长航对于首次航行人员睡眠和晕船影响较大。长航环境对执行任务人员的动态心电活动、胃肠功能、肺功能均有较明显的影响。根据长航特点及相关高危因素,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并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可有效缓解长航对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医护人员锐器伤现况,并提出控制医护人员锐器伤相应的对策.方法 利用北京地区医院感染监控系统,根据该地区124所二、三级医院上报的医护人员锐器伤害情况,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通过发现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对策.结果 护士在全部报告的伤害记录比例最高,约占65.4%,医师占26.9%;锐器伤害的发生地点主要在病房内、手术室、病房外、门诊、急诊、ICU等;工龄<5年的医护人员最易发生锐器伤害;导致锐器伤害的器械种类主要为注射针头等;最为常见发生伤害的医疗操作环节是手术中(缝合或切开时等),占14.8%,丢弃前针头等锐器物处理时占10.3%.结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与工龄、职业分布、工作地点、锐器物种类、操作环节、自我防护意识薄弱,缺乏职业安全教育、操作不规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8—11月以上海市3 791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紧张测量核心量表》《患者健康问卷(中文版)》《自我睡眠管理问卷》评估其职业紧张、抑郁症状、睡眠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平均周工作时间为(52.7±13.5)h;长工时工作者占63.3%;职业紧张、抑郁症状、失眠的检出率分别为22.6%、42.4%和3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影响后,长工时是教师职业紧张、抑郁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周工作时间越长,发生职业紧张、抑郁症状的风险越高;周工作时间≥55 h是发生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长工时在中小学教师中发生率较高,增加了中小学教师发生职业紧张、抑郁症状的风险,应关注该人群的长工时工作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早产儿出生时宫内生长受限(IUGR)和出院时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情况。方法:以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2012年5月出生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出生时、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在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水平以下定义为IUGR、EUGR,分别计算各胎龄组及体重组IUGR、EUGR发生率及总的发生率,并计算各胎龄组及各体重组EUGR发生率比IUGR发生率增加的比例。结果:1 954例早产儿,IUGR与EUGR发生率以体重评价分别为10.64%和29.32%,以身长评价分别为10.18%和20.83%,以头围评价分别为5.63%和13.46%。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占14.99%,发生体重、身长和头围EUGR者分别为51.54%,47.10%和29.69%。不同出生胎龄(<28周、28~32周、32~35周、≥35周)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变化的情况:以头围为指标的≤P10、≤P3和以身长为指标≤P3的EUGR较IUGR增加率呈倒"U"型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生体重组(<1 500 g、1 500~2 500 g、≥2 500 g)以体重、身长、头围为指标EUGR较IUGR的发生率增加的比例均随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升高,各组以体重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25.60%、21.28%、1.55%;以身长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16.72%、11.43%、1.86%;以头围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10.92%、8.74%、1.2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早产儿IUGR发生率较高,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IUGR发生率增高,且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的增加随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10.
经济因素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鲲鹏  叶方力  向兵  孔令浩 《中国校医》2008,22(4):393-395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总体情况及经济因素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调查问卷,对武汉科技大学1~4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亚健康状态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923名大学生中,亚健康发生率为50.90%,亚健康状态发生的频率随年级的增高而增加;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的发生率低于其他专业;郁闷心情,失眠,运动时间少均为学生亚健康发生的危险因素。在经济因素方面,每天用餐费用低的(<10元)亚健康发生率较高;每月个人消费低的(<300元)亚健康发生率较高。结论应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资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连市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为开展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3所伤害监测医院急诊收治的道路交通伤害病例信息。结果 2006 - 2014年共收集道路交通伤害病例24 905例,男女性别比为1.3∶1,21~30岁年龄组病例所占的比例最高(23.8%),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占职业分布的前2位;公路/街道(83.8%)是该类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发生高峰时间分别为上午9时和下午18时;发生伤害时的活动前2位分别为驾乘交通工具(44.6%)和休闲活动(37.5%);病例头部受伤比例(31.6%)最高,主要为挫伤和骨折,分别占62.6%和17.4%,并且随年龄的增长,骨折比例逐渐上升(rs = 0.91,P = 0.002);伤害严重程度较重,中、重度伤害占21.9%,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重度伤害程度比例逐渐增大(rs = 0.76,P = 0.028),住院和死亡比例(21.0%)也较高。结论 大连市道路交通伤害干预应重点关注青、中年男性人群,并且加强头部等重点部位的防护,最大程度减少并降低该类伤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寻找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精神异常的可能因素,以期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精神异常(观察组)与无精神异常(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Child评分、FK-506浓度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13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出现精神异常,发生率为19.7%;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增多,有肝性脑病史及Child C级评分患者比例升高,ICU住院时间延长,急性排斥发生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性脑病、术中术后出血、ICU住院时间长、肝功能差、术后急性排斥等可能导致肝移植患者手术后发生精神异常,医护人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防止或减轻患者精神异常程度.  相似文献   

13.
徐艳珍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665-4666
目的探讨生殖道畸形患者对晚期妊娠分娩时的不良影响及其产程的临床护理观察。方法采用回归性分析方法对收集的我院近8年来住院分娩的43例此类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临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臀位发生率32.56%,头位难产率高达9.3%,产后出血发生率34.88%,产程异常16.28%,新生儿窒息16.28%。结论生殖道畸形晚期妊娠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对此,做为医护人员应当加强患者孕前、孕期检查及其产程临床观察与护理,提高孕妇生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率,积极防治降低孕产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时不同程度焦虑状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和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与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后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1:产妇分娩时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问卷2:医师观察评分条目,由医师专人负责观察、评定及填写。综合两问卷得分情况分成轻、中、重3个等级,分析其所占比例及与分娩结局的关系。结果:产时轻度、中度、重度的焦虑状态占的比例分别为17.38%、53.75%、28.88%。重度焦虑状态的发生率随年龄及文化程度增高而增高。重度焦虑状态可使剖宫产率增高、产程时间延长、平均出血量增多、胎儿窘迫发生率增高。结论:产时重度焦虑状态的发生率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产妇产时重度焦虑状态对分娩结局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现况。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46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入院时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选的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中,入院时营养不足发生率为2.74%~36.30%,有76例患者至少存在1项指标提示营养不足。根据疾病种类进行对比发现,肝癌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最高(59.52%),其次是胆管癌、胰腺癌、胆囊癌,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32.35%、29.03%、25.64%。出院时,所选患者的各项营养状况指标均明显低于入院时,两者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所选患者中,有42例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率为28.77%,其中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3.64%)明显高于NRS2002评分3分并发症发生率(19.78%),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均存在一定比例的营养风险,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围术期的营养状况,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实行个体化且合理的营养支持,纠正患者不良营养状态,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3~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探讨不同屈光类型与弱视发生的关系。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收集2014-2018年1 644名(3 288眼)3~6岁视力低常儿童,并进行视力检查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检查。分析不同年龄段屈光状态、屈光参差分布、散光分布及弱视发生状况。结果各年龄组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类型均以远视为主,在远视类型中又以复性远视散光比例最高,为60.04%。随年龄增长远视比例降低,近视比例明显上升。屈光参差发生率为14.05%,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χ^2=37.31,P<0.01)。屈光参差程度越高,高屈光参差患者发生率相对越低(χ^2=79.181,P<0.01)。各年龄组散光程度及散光轴向分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919、150.79,P<0.01)。弱视的发生率为12.77%,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值≥1D时容易引起屈光参差性弱视,并且弱视发生率随屈光参差程度增加而升高(χ^2=379.15,P<0.01)。结论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以远视为主,远视性屈光不正、散光、屈光参差等屈光异常更容易引起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了解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为制订相应的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青岛市城郊1 600名35~59岁女性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围绝经期相关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70±3.35)岁,84%绝经前发生月经紊乱。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为情绪波动、潮热出汗、性生活异常、失眠、疲乏,发生率分别为36.75%、34.94%、33.19%、32.38%、31.25%,症状的发生率有年龄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绝经的低骨量发生率为61.70%(29/47),明显高于未绝经的9.90%(10/101)。体重指数(BMI)随年龄而增加,45~59岁BMI均数>24;慢性疾病发生率也随年龄而增加。55~59岁潮热发生率高达64.26%。年龄大、生活压力大、文化水平高、吸烟、绝经、患有慢性疾病等是影响症状的主要因素。性激素周期序贯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自我保健,规范应用性激素,是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04年青岛市黄岛区急诊伤害监测病例的描述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青岛市黄岛区急诊伤害病例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伤害预防提供线索。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年在青岛市黄岛区医院急诊就诊的伤害病例进行分析。结果伤害标化发生率为4.94‰,发生率前3位的是钝器伤、交通事故伤和跌落伤。伤害的发生男性高于女性;伤害主要发生在21~59岁年龄组的人员(71.1%),工人、农民、学生伤害居职业人群前3位。伤害发生的时间分布存在集中趋势,在8:00、14:00、20:00三个时间段发生率较高。伤害地点以工作场所(36.6%)、道路(31.0%)为主。伤害的性质以开放性伤口(33.0%)和浅表性损伤(26.7%)为前两位。院前急救措施的比例不高,仅为29.4%。结论伤害严重影响青岛市黄岛区劳动力人群的健康,应加强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无肝素血液透析改良式预冲法应用中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患者透析前后凝血时间有无变化及透析效率,探讨无肝素血液透析方案。方法选择血液透析中心患者100例次,均为有活动性出血或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将其分成常规预冲方法组(A组)、改良式预冲方法组(B组)各50例次,比较两组发生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比例、凝血时间的变化及透析效率。结果 A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0~1级占56%,2级占28%,3级占14%4,级占2%;B组0~1级占90%,2级占10%,3级及以上为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肝素血液透析改良式预冲法适用于有活动性出血或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它既能降低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发生率,又不导致出血的发生,透析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某陆军部队海上抗晕船适应性锻炼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陆军部队官兵在一般海况中训练时晕船发生情况,分析不同船舶抗晕船适应性锻炼所需的时间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抗晕船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法在陆军某集团军海上训练时实施调查,根据每人每天登记的晕船表现,将晕船分为4级:不晕船(0分)、轻度晕船(1~3分)、中度晕船(4~6分)、重度晕船(7分)。结果 (1)在海上3、4级风浪条件下乘坐大型货船炮兵531人中,首日不服用药物438人中有264人发生晕船症状(占60.3%),经过海上锻炼8d可使晕船发生率降到56%,14d降到46%,20d以后,降到15%以下。晕船者晕船敏感性分值第1天为2.8,以后逐日降低,第4天低于2分,第8天低于1.5分,第18天低于1分。(2)531人中首日服药(乘晕宁)93人,有72人首日发生晕船,但逐日晕船发生率与未服药者无明显区别。(3)150名步兵乘坐登陆艇出海,分2个分队分别以连续和间断出海方式训练4d,可见间断出海训练(1、2d与3、4d间隔10d)对晕船适应也有效果,但略差于连续出海。结论 在3、4级风浪条件下,部队在海上适应性训练的时间需要8~21d;少量服用一般抗晕船药物对晕船适应效果影响不明显;间断出海训练对晕船适应也有效,但略差于连续出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