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考察出发,详尽的论述了在体育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对当前高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它对于教育既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又有价值论的指导意义,体现了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内涵和政治论哲学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科学理念、遵循唯物辩证论思想、改变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现代教育中影响最大的教育思想之一,它更注重情感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进行渗透。  相似文献   

4.
试论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人文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大众体育与人文体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加以分析,总结出随着人民大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想的转变,体育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塑心育人”的体育人文价值被逐渐认识和开发,进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大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旨在揭示新时期的中国体育将是“以人为本”的体育。构建新的体育理念,为中国的体育发展方向提出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途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出发,论述了体育教学根植于学生主体的时代意义.提出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的途径中,应始终贯彻依据学生个体身心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该文提出应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者认为高校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应确立学生在学校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观、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体现生本理念,真正落实"三个为了一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的改革应以教师为本,作者认为,高校教师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学质量的保证者,学科专业建设的执行者,学术科研的主持者,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的落实者,所以学校各项改革应体现向教师倾斜的精神.高校的管理应以人为本,应树立新型的学生管理观,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树立教师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校战略,通过为师生积极主动的服务,实现学校内外各种关系与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教育观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以人为本”教育观出发,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以人为本”教育观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并从学校体育价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设计、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化大家,他一生诗、书、子、经、画、医、武涉猎甚广,均颇有成就。他的治世哲学、医学保健和拳术养生等思想和践行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提倡经世致用,关心民众医疗保健,并研习拳术,是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概念与内容的基础上 ,指出了高校体育引入“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必要性 ,并从高校体育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它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现代化的明确标准.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体育的最本质功能是教育功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高校体育的功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应以生命教育为发展取向: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范围看,这既顺应现代社会“尊重生命”的时代呼唤,也顺应世界性教育本质回归和体育本质回归的时代潮流;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情看,这既符合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改革精神,也符合当下学校体育从根本上走出困境的改革需要.  相似文献   

12.
摘要:美国社会对“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解读和认识在经历了“Education of the Physical”(即“针对身体的教育”)和“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即“通过身体的教育”)两种阶段后,目前出现了第三种解读和认识,即“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为探寻“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被提出背后的教育理念、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等,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印证法等,将“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短语分解成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解析,阐明了“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对人的影响程度和方式等问题,最后总结了“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被提出的意义与进步,并抛出了三种中译方式供后续研究者参考。研究揭示了美国社会对“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解读和认识有着深刻的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背景。解读出了在“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口号中蕴含的“全人教育”、关注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和理念。研究结果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理念设定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当前高校灌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重新对灌输教育的实质进行了认识,再次强调新时期高校实行灌输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关键要从观念、内容、方法上加以创新,加强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的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要适应课改的新形势,就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通过对中学体育的需要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明确需要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使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中学体育发展,满足中学体育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5.
摘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中,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取得了丰厚的遗产,并不断探索未来奥林匹克教育的方向和价值。面对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第二个奥运周期,中国奥林匹克教育需要在继承原有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和国情的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本文基于新时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对北京冬奥会周期内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时代使命及其新方向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应成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指导思想,即新时代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应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平台培养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世界公民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奥运观和体育观,形成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6.
论新课改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合理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个案研究法,针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应用体育游戏时存在的片面理解和误区,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体育游戏理论,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试论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理论上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所体现的新教育理念及其带来的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结合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条件,提出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方式;认为目前体育课程观念有了较大的更新,主要体现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和强调教学过程中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此相应,应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体育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8.
论体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作用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正处在各种能力和素质培养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健康素质”作为一种基础素质是他们进一步获取其它素质的载体,其不仅包含了生理上的健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包括了心理上和道德上的健康。但就整体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甚至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此,本文从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入手,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试图寻找一条新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并归纳出我国有效体育教学内涵包含:适宜的教材内容、有效的教学时间、降低教学管理时间、学生高比率的课堂参与时间、良好的师生互动和安全合理的教学环境等6个要素。在此基础上,介绍美国常用的10种体育教学系统观察法,就其类目、用途、特色、记录方式及数据处理方面加以分析。结论是CAFIAS、ORRPETB系统可用于了解师生是否有良好互动;PETAI、 PETCOS 、TEP系统可探求学生课堂参与时间,并可获取教师用于教学管理的时间;了解教学环境是否安全适宜可用FAP、OARS、ASUOI等观察系统; STOP系统可得出有效教学时间;CBRF系统则可作为教师自我评价或同行间互相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