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八面河油田稠油CO_2复合吞吐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2具有提高稠油弹性能、降低原油粘度和油水界面张力的作用,实施复合吞吐能有效改善热采效果。对中渗薄互层油藏,注入CO2后,焖井时间应大于3天;复合吞吐后的放喷,应控制放喷压力,防止近井地层和井底井筒降温对储层造成冷伤害。吞吐后的生产过程中,要保持和延长吞吐作用效果,必须控制生产液量和套压。  相似文献   

2.
南堡35-2油田原油粘度高,渗流阻力大,油水关系复杂,一次采收率低.为了提高该油田稠油采收率,开展了注CO2吞吐提高采收率研究,稠油注CO2膨胀实验,建立稠油油藏地质模型,利用CMG组分模拟器进行CO2吞吐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注CO2可以膨胀原油体积、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渗流能力;焖井时间不是影响稠油藏注CO2吞...  相似文献   

3.
超深层低渗稠油油藏具有地层压力高、原油粘度高以及渗透率低等特点,常规注蒸汽热采降粘效果差、单井产能低,油藏开发难度极大。物模实验及数值模拟计算表明:开发初期高地层压力条件下采用CO2吞吐,后期地层压力下降转为DCS协同作用可有效解决深层低渗稠油降粘困难的问题;压裂改造可大幅度降低低渗导致的高启动压力梯度,有效提高稠油在油藏中的渗流能力。压裂辅助CO2吞吐开发方式在矿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稠油油藏CO2驱油机理室内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模拟CO2吞吐驱油过程,以试验数值模拟结论为基础,利用CO2的压缩性提高油层压力和油井的驱动能量,同时利用CO2的溶解降粘和萃取作用降低地下原油粘度,改善原油流动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蒸汽复合液态二氧化碳和层内水热裂解催化剂吞吐注入时,其措施效果不稳定的现象,开展了不同催化剂、CO2、蒸汽单独与稠油作用,以及两两复合作用下原油降黏效果对比实验.由静态降黏实验后气样组分监测,剖析了CO2与裂解催化剂混合应用于稠油降黏时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蒸汽吞吐复合注CO2和层内裂解催化剂时,其降黏率较单独催化剂应用时降低14%左右;其主要抑制机理为:CO2可减弱弱碱性硫原子的质子化产生活性中间体的作用,加速稠油中有氧基团的酸聚合反应,抑制可产生活性氢的水气转换反应,导致对裂解后稠油中氢烃组分的抽提,从而致使复合降黏效果变差.由此,推荐了合理的注入段塞流程,为提高该复合技术开发效果的稳定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带压溶气原油乳化装置在不同溶气环境(CO2、CH4、N2)下对长庆原油进行带压乳化,并通过溶解度测定装置、溶气原油乳液稳定性分析装置、界面张力仪、高压流变仪测得不同气体的溶解度Rs、分水率fv、界面张力γ、界面膜弹性模量εd、溶气原油黏度μ,溶气原油乳状液表观黏度μap。结果表明,油水界面膜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气体从外相向内相的迁移,使溶气原油乳状液的溶解度小于内外相各自的溶解度之和;在溶CO2的环境下,由于其油/水界面张力最小,使其乳化效果最好,形成的带压W/O型乳状液乳滴最为细密,同时由于其油水界面弹性模量最大,形成的带压乳液体系最为稳定,乳液体系较原油体系的增黏率最明显;与之相反,在溶N2的环境下,带压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较差,易于破乳。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稠油油藏CO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2吞吐工艺利用CO2注入原油,使原油黏度降低和体积膨胀的机理,可以降低地层渗流阻力、增加地层驱动能量,达到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目的。实践证明,CO2吞吐工艺是一种单井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分析了CO2吞吐工艺的增产机理以及应用现状,提出了CO2吞吐工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对国内稠油油藏CO2吞吐工艺的推广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出液的稳定性及处理效果与油水界面性质有关,三元复合驱弱碱与原油作用时间对油水界面性质及采出液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以大庆原油模拟油、模拟水和Na2CO3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界面张力仪、表面黏弹性仪、Zeta电位分析仪及浊度仪,研究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弱碱与原油长期作用后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2CO3溶液与模拟油长时间反应后,分离得到的水相与模拟油间的界面张力降低,油珠表面的Zeta电位绝对值增加,油水界面剪切黏度变化不明显,水相与模拟油乳化后所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Na2CO3溶液与模拟油反应1d后,分离得到的油相与模拟水间的界面张力、Zeta电位及乳状液稳定性大于未反应的模拟油的;Na2CO3溶液与模拟油反应10d后,分离得到的油相与模拟水间的界面张力小于反应1d后分离所得的油相的,Zeta电位及乳状液稳定性大于反应1d后分离所得的油相的.该研究结果为三元复合驱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封闭油藏主要靠油藏自身的弹性能开采,能量衰竭很快。向地层注入CO2或烟道气,可以增加封闭油藏的压力,补充地层弹性能。利用高温高压PVT设备,把注入烟道气或者CO2和稠油充分混合,测得1MPa到7MPa条件下的烟道气或者CO2稠油的粘度和体积系数。并用岩心实验模拟注入烟道气或者CO2的稠油压力衰竭开采过程。实验表明,CO2和烟道气在原油中有很好的降粘能力,40℃、7MPa条件下分别饱和CO2和烟道气,饱和CO2原油的粘度降低幅度超过95%,体积膨胀15%;饱和烟道气的原油粘度降低38.1%,体积膨胀4.9%。压力衰竭实验表明,注入段塞的大小0.4PV为宜;三轮次注气增能降粘CO2能采出57.84%的原油;烟道气能采出43.99%原油;水驱后注气增能分别能提高采收率17.31%、13.29%。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近海稠油开发中存在的一次及二次原油采收率低、油水粘度差大、易水突、产层多、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生产压差大、油层内微粒运移严重、胶质、沥青质等有积垢沉淀物在井筒附近形成严重堵塞等问题,提出了采用微生物与CO2复合驱的方法.分别归纳了注CO2开发稠油与微生物开发稠油的方式及应用情况;分析了CO2-微生物复合驱开发稠油的可行性;提出了CO2-微生物复合驱在开发稠油时需解决的问题.在稠油的开采与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选用两种不同种类的降黏剂-水溶性降黏剂和油溶性降黏剂,分别测定其与塔河稠油采出液的油水界面张力、界面剪切黏度、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以及降黏效果。研究发现,水溶性降黏剂可以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油溶性降黏剂则主要影响界面剪切黏度。水溶性降黏剂利于形成油水乳状液,油溶性降黏剂可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并达到较好的降黏效果。此外,将两种降黏剂进行复配,在一定条件下复配体系的降黏效果及乳状液稳定性相对单一体系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稠油二氧化碳降粘的化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认识二氧化碳降粘的化学机制,考察了不同压力下二氧化碳在胜利稠油中的溶解度、二氧化碳处理对稠油化学组成的影响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稠油的萃取行为。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在稠油中有很高的溶解度,可达105 kg/m3,但不改变稠油的化学组成;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过程中,对饱和分的溶解能力强于胶质和沥青质,会破坏稠油的胶体化学结构。二氧化碳降粘主要来自于稀释作用,但胶体体系改变后,会释放出溶剂化层中的小分子,减小分散相体积,降低体系粘度。  相似文献   

13.
QHD33-1南油田是一个已勘探发现但尚未动用的稠油油田,跟以往稠油油田开发不同,油田立足于以热采开发方式为主的前期开发,热采开发方案设计需要大量的室内实验数据。基于室内物理模拟,采用高温高压实验仪器,开展了多种非凝析气对稠油高温高压热物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QHD33-1南油田稠油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溶解CO2与油体积比明显高于N2,溶解CO2的降黏率可达30%~90%,温度越低,压力越大,溶解CO2的降黏作用越明显;在实验温度和压力下溶解N2降黏幅度均低于20%;烟道气的溶解能力及降黏效果高于N2,低于CO2。  相似文献   

14.
掺稀质量对油井产出液降粘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搅拌实验装置建立了油水混合液粘度测量计算式,初步解决了含水稠油井开采中普通同轴旋转 粘度计无法准确测得油水两相混合液粘度的问题。通过室内井筒温度场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掺稀质量下油井产 出液的流变性。结果表明,大量增加含水井的稀油注入质量,产出液将呈现形成W/O 乳状液的趋势,其粘度变化存 在峰值;不含水稠油井的降粘率随掺稀质量的提高而增大,其值可达99%以上,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5.
特稠油化学复合吞吐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孤岛油田低品位稠油油藏储层发育和流体物性差,开采难度大。目前采出程度为5.5%,采油速度仅为0.36%,为典型的双低单元。针对该油藏在开发中存在的注汽压力高、注汽效果差、周期产油量低等问题,分别开展了CO2、油溶性降黏剂以及二者协同作用改善特稠油物性机理研究。在矿场应用中,结合油藏地质特点,不同开发特征井应用不同的化学复合吞吐工艺组合,取得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陆上油田综合含水达 81% ,产量出现递减 ,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成为陆上石油工业发展的迫切战略性任务。由于CO2 混相驱在油田小范围的应用非常成功 ,开始进一步研究CO2 混相机理指导油田大规模开采。CO2 混相驱静混相机理 ,如CO2 在油中膨胀并降低原油粘度很完善 ,但动混相机理即CO2 混相多级接触过程中气液两相物性参数变化未详尽研究。建立计算CO2 多级接触过程流体物性参数的一维数值模拟方法 ,结合中原油田井流物数据对混相前缘及后缘气液相组成、密度、粘度等参数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对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平井是高尚堡浅层断块油藏的主要开采方式,在水平井开发过程中易形成边底水突进、水窜、水淹,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导致油井产能下降,严重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针对水平井开发后期产能下降的问题,采用了CO2吞吐增油技术。其主要技术原理为:在地层温度条件下CO2能快速溶于原油中,使原油膨胀,改变原油的物性,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加溶解气驱的能量,进而达到油井增产的目的。34井次的现场应用结果证实,水平井单井日产油量由1.72t增加到4.88t,含水率由95.00%下降到51.45%,控水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锂皂石颗粒对聚合物驱采出水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锂皂石颗粒对模拟聚合物驱采出水乳化稳定性能和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通过分析含油量表征分析了锂皂石颗粒对聚合物驱采出水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在HPAM质量浓度为100~600mg/L、锂皂石颗粒质量浓度为50~100mg/L时,对聚合物驱采出水稳定性影响最大。研究了锂皂石颗粒对模拟聚驱采出水中油滴Zeta电位、油水界面张力、颗粒油滴聚集状态及乳化体系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下,随锂皂石颗粒质量浓度增大,Zeta电位下降、界面张力降低、体系黏度提高,对采油污水稳定性影响显著;当锂皂石颗粒质量浓度大于100mg/L后,聚驱采出水稳定性减弱,此时有利于聚合物驱采出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