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渤海海域新近系稠油油藏原油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10余年来,在渤海海域新近系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及一批小型油气田和含油构造,累计各级石油地质储量达20多亿方。其中,绝大部分油田属稠油油田。研究表明:1)渤海地区稠油油藏的分布与其埋藏深度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稠油油藏分布的深度下限约为2 000 m;2)渤海地区已发现稠油油藏原油的性质明显具有"三高两低"的特点,即高密度、高粘度、高沥青胶质含量、低凝固点和低气油比,地下原油粘度普遍在70~500 mPa·s范围,胶质含量是制约稠油粘度的关键因素;3)渤海地区新近系油藏均为下生上储型,原油主要来自生烃凹陷中的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部分地区有古近系东营组三段烃源岩的贡献,断裂活动、晚期成藏、多期充注、微生物降解等特点突出;4)油藏内部近油源通道附近和油藏高部位是原油密度和粘度相对较低区域,与油藏后期的油气充注以及近油藏底部水体的氧化等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油田储量参数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渤海海域6个已投产的新近系河流相油田储量复算前后的变化,开展了储量参数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含油面积是影响储量评价质量的最关键参数,其次为有效厚度,这2个关键参数变化引起的探明储量变化百分比分别为80%和10%;含油面积变化原因主要为流体界面变化和储层描述的精度,有效厚度变化主要取决于反演资料可靠程度及泥质夹层发育模式。在明确了关键储量参数及其精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提高参数取值精度的对策,有利于提高河流相油藏储量评价质量及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砂体描述技术在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勘探开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合理确定新近系河流相油田探井井位部署和岩心资料录取,提高钻探成功率和储层段岩心获取准确率;定量描述已钻遇的含油砂体,准确确定含油面积和有效厚度参数;量化储量潜力,整体把握油田储量规模。通过对6个已投产河流相油田复算前后砂体描述技术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技术在储量评价中提供的面积、有效厚度参数准确度高,在研究未钻遇潜力含油砂体、合理把握储量规模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渤海南部海域新近系油田储层预测特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渤海南部海域新近系油田群目的层埋藏浅、地层为"泥包砂"的特点,在地震资料处理及储层描述方面提出了几项有针对性的特色技术:通过少道叠加方法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通过强波峰及强波谷的关系判定地震资料极性;通过90°相移剖面快速得到拟岩性剖面;通过地层切片快速全面地评价研究区储层分布情况。这些方法简单实用,在渤南油田群储层预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ODP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薛永安 《石油学报》2018,39(9):963-970,1005
渤海海域新近系是重要的勘探层系,但不同构造区带的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很大。通过渤海海域新近系不同构造带油气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研究,提出在古近系中发育"汇聚脊"是造成上覆新近系有利圈闭成藏的关键。"汇聚脊"是有利于油气聚集的低势区,包括高凸起型、陡坡沉积砂体型和凹中古地貌隆起型3种类型。新近纪晚期,在凹陷内的掀斜断块构造和缓坡区的断块构造中,由于古近系不发育"汇聚脊",新近系难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藏。依据新近系的有利构造圈闭与"汇聚脊"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油气运移的"汇聚脊"及其控藏模式的建立是对渤海湾盆地浅层油气成藏理论的丰富,可指导渤海海域新近系较高成熟勘探域的勘探。  相似文献   

6.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各种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垦利6-1油田的油藏特征与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垦利6-1油田具有油藏埋深较浅、测试产能高、含油层段集中、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度较高的特点,是一个整装、优质的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双向烃源供给为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块体旋转...  相似文献   

7.
在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浅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速度异常问题,主要表现为时间剖面与深度剖面上地层不符甚至矛盾的现象。以QHD33-1S构造区为例,首先通过正演模型分析指出速度异常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砂地比的影响,进而探索提高速度精度和速度异常认知程度的技术方法,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研究区速度的横向变化趋势。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通过对速度异常的准确认识,不仅实现了对目标区低幅构造形态的精细刻画,而且对砂体含油气性进行了有效预测,同时对海上其他低幅构造区勘探有着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域低电阻率油气层特征及其识别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在渤海海域发现了大量的低电阻率油气层,经测试证实,许多低电阻率油气层具有较高的产能,因此对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识别将越来越重要。通过对渤海海域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特征及成因分析,得出了一些适合于该地区的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部分老井的测井资料进行了复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渤海油气勘探历时40多年,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近系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现已引起勘探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对BZ29-5、BZ19-4及QHD33-1等多个已钻构造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古近系生烃凹陷是新近系构造-岩性圈闭成藏的物质基础、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而形成的新近系构造圈闭背景为油气聚集的前提条件、新近系明化镇组优质储盖组合是油气保存的必要条件、断层-砂体的耦合是浅层构造-岩性圈闭成藏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10.
渤海海域新近纪—第四纪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渤海海域是郯庐断裂带所经之地,该区断裂的形成与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密切相关。新近纪及后期郯庐断裂发生右行走滑作用,张家口-蓬莱断裂发生共轭左行走滑,分别控制了莱州湾-渤中-辽东湾地区和渤西地区浅层小断裂的形成,小断裂主要沿着走滑断裂两侧分布,走向有NE、NEE、近EW向和NWW向,以NE和NEE走向为主,断裂错综复杂。这些小断裂平面上大部分表现为反"S"型,剖面上大部分表现为花状构造。其形成机制为可以用持续简单剪切的作用下非共轴递进变形来解释,早期形成的NE向正断层在后期持续简单剪切作用下发生旋转,呈NEE向,并带有一定的左行走滑位移分量,简单剪切持续进行断层还可能发生正反转形成NWW向扭压断层。所以,渤海海域新近纪是在持续简单剪切作用下形成走滑断层体系。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渤海海域新近系长期被认为属于冲积河流相沉积, 然而近年勘探成果表明,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广泛存在浅水湖泊沉积, 其中还发现了一种优质储集体---浅水三角洲砂体。笔者从古生物组合、泥岩特征、岩电特征、砂岩百分含量、砂岩粒度特征、沉积构造等方面证实了渤海新近纪存在浅水湖泊沉积。在河流入浅湖处则发育浅水三角洲, 可以从沉积层序、沉积微相类型等方面加以识别。浅水三角洲不同于经典的Gilbert 型三角洲, 有其自身的特点, 表现为垂向上相序不连续; 骨架砂体为分流河道砂体; 河口坝厚度较薄; 前缘相带十分宽广; 砂体具条带方向性; 三角洲形态表现为鸟足状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基础地质、钻、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分析技术,对渤海湾盆地垦东地区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NNE、NEE、NWW走向断裂体系,受郯庐断裂早期活动影响,研究区断裂活动具有古近纪“西强东弱”、“南强北弱”,新近系“西弱东强”、“南弱北强”的特点。不同成因类型断裂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不同,拉张型断裂主要形成简单断块型圈闭,张扭(扭张)型断裂形成复杂断块和断层—岩性圈闭,压扭型断裂形成背斜构造圈闭;断裂对储层的控制,表现在储集砂体临近张性断层、远离扭性断层发育的一般规律;拉张型、张扭(扭张)型断层和压扭型断层封闭性依次增强,油气一般在封闭性较强的油源断层附近富集。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上河流相砂岩油田单砂体厚度薄,井间储层横向变化快,纵向上油气水间互,平面上连通性差等特点,渤海通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发展完善了定量描述砂体展布的储层描述技术。该技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海上探井井距大,井控程度低,取心资料较少等情况下的储层横向展布问题,并基于已钻井资料,总结出如何在探井之间寻找潜力砂体的经验。随着渤海越来越多的河流相油田投入开发,储层描述技术的可靠性也得到证实。大量实例证明,该技术是渤海油田新近系河流相砂岩储层预测与描述的有效技术手段,其思路和方法也可借鉴到类似地质背景下的河流相岩性油气藏评价。  相似文献   

14.
沙垒田凸起地区是渤海海域西部新近系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为了明确新近系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依托连片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取心等资料,对走滑断裂类型及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并对走滑断裂与成藏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断穿基底走滑断裂、盖层走滑断裂及伸展-走滑断裂三种不同类型走滑断裂;走滑断裂对圈闭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在不同类型走滑断裂控制下,断裂带内及断裂带间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其中大型披覆背斜圈闭、断鼻、断背斜圈闭为有利圈闭,小型断块圈闭为不利圈闭;走滑断裂对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体现在断裂活动控制了骨架砂体输导体系及断裂输导体系的形成发育,有利于周边凹陷成熟烃源岩排烃及运移输导;走滑断裂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走滑作用形成的高角度裂缝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物性。新近纪普遍发育的走滑断裂是研究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晚期断层活动与新近系油气富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分布特点及成藏地质背景,对新近纪-第四纪的断层活动性与油气富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新生代断层晚期活动影响各成油组合油气宏观分布,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类型及富集区带。断层差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可用差异系数(FDC)表征,断层在主生排烃早中期活动较强、晚期活动较弱对油气聚集最为有利。综合考虑断层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将断层控油级别分为Ⅰ,Ⅱ和Ⅲ类,Ⅰ和Ⅱ类断层分布多的区带新近系油气较为富集,其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相对较大,Ⅲ类断层分布多的区带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差,其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相对较小。断层差异活动影响油气富集,控油级别决定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6.
渤海新近系油田发育大量低阻油层,低阻成因复杂,为了解决传统电性饱和度模型计算精度较差的问题,开展了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及相适用的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复杂孔隙结构中小孔隙导致的高束缚水饱和度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一种重要因素;针对高束缚水饱和度引起的低阻油层,通过核磁共振与常规测井建立的核磁–双孔隙介质高束缚水饱和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钻、测井资料对地震层位进行标定,或者确定地震层位的深度,以及将地震等t0图转换成深度构造图,均需要进行时深转换。时深转换的精度取决于速度的精度。通常使用H T函数法、井间简单数学插值法和DMO速度场法,获取时深转换的速度场,但是由此获得的速度精度均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本文基于射线追踪的CMP相干速度反演技术获取的速度场,在渤海油田JZ251地区取得了成功。CMP相干反演的速度误差分析表明,此类误差是一种全区比较稳定的误差,可以通过相应的校正得到消除。  相似文献   

18.
储层敏感性分析是判别储层伤害程度的重要手段,对后期高效开发和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垦西油田新近系馆陶组储层岩心样品,结合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及压汞测试、流动水驱实验,对馆陶组上段和下段储层伤害指数和敏感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储层岩石胶结疏松,孔隙结构总体孔径较大,孔喉分布较均匀,连通性较好;岩石矿物组成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岩屑为主,黏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及伊蒙混层;馆上段以细粒为主,馆下段以中粒为主。(2)馆陶组储层普遍具中等速敏性、弱碱敏性、弱盐敏性特征;上下两段的酸敏性特征差异较大,上段具有非酸敏性特征,而下段具有强酸敏性特征,酸敏指数达78.28%;(3)研究区馆陶组铁白云石、绿泥石含量及孔隙结构对储层敏感性具有控制作用。(4)控制注采流速是研究区开发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对馆下段酸敏带来的储层伤害要进行防护和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