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断阶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Es1、Ed1和Ef1主要储层样品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根据储层有机包裹体分布特征、相态类型、与矿物的共生关系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讨论了储层的油气充注历史.研究表明,溱潼凹陷断阶带油气主要为一期成藏,断阶带东段油气充注早于中段,总体表现在中新世中期以后油气开始大量充注.通过对储层包裹体和开放孔隙抽提物的研究,并依据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及地球化学参数对比,认为原油充注至今其油源没有发生变化,从侧面印证了溱潼凹陷断阶带油气主要为一期成藏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是揭示烃类流体从源岩到圈闭的地质过程和历史,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和演化历史,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为这项研究开辟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通过流体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激光拉曼及荧光光谱特征的研究,结合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可有效确定油气成藏期和时间以及含油气系统和成藏的演化历史,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是揭示烃类流体从源岩到圈闭的地质过程和历史,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和演化历史,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为这项研究开辟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通过流体包裹本类型,均一温度、激光拉曼及荧光光谱特征的研究,结合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可有效确定油气成藏期和时间以及含油气系统和成藏的演化历史,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流体包裹体在含油气系统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是揭示烃类流体从源岩到圈闭的地质过程和历史,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和成藏模式,储层流体包裹体分离技术为这项研究开辟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通过流体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激光拉曼及荧光光谱特征的研究,并结合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可有效地确定油气成藏期和时间以及油气运移的相态和方式,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玄武岩铜矿成矿流体的特征,对滇黔交界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3个成矿期次铜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的气液包裹体进行了激光拉曼成分研究和均一温度、盐度测定,对古石油包裹体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了成分鉴定。结果表明:第1、2期次成矿流体主要为盆地卤水,其气液包裹体气液比小(一般5%~10%),w(NaCl)为8%~22%,气相为甲烷,液相为水,无子晶及液相CO2,均一温度为80℃~260℃;第2期次成矿流体除盆地卤水外,还有以古石油为代表的有机流体,古石油包裹体由液态烃、固体沥青和气相组成,均一温度变化大(30℃~290℃),液态烃以荧光性强的芳烃为主;第3期次成矿流体具有大气降水成因,其气液包裹体气液比一般为5%~10%,w(NaCl)<4%,无子晶及液相CO2,均一温度140℃~270℃,但以小于200℃为主。从第1期次到第3期次,成矿流体盐度逐渐降低,特别是第3期次的盐度非常低,但温度变化不明显。本区最重要的自然铜沉淀富集成矿是第2期次不同性质成矿流体混合或成矿流体与有机流体混合、有机质的还原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临南洼陷油气的成藏时期,对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资料,结合相应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探讨了临南洼陷油气的运聚成藏历史.临南洼陷砂岩储层中主要发育3类流体包裹体:盐水溶液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和气态烃包裹体.与有机包裹体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05~125℃.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具有不同的成藏期:处于洼陷中心区的油藏为两期成藏,分别是渐新世东营期和中新世馆陶期至上新世明化镇期,其中第二期为主要成藏期;处在洼陷边缘的油藏为中新世馆陶期至上新世明化镇期一期成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储层成岩作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孔隙沥青特征的分析,在烃包裹体期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储层成岩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油气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致密储层主要发育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4种成岩作用,自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石英胶结物、长石胶结物和方解石胶结物。根据包裹体宿主矿物形成序列,识别出3期烃包裹体。第一期烃包裹体分布在石英愈合缝、石英次生加大边和充填孔隙的石英胶结物中,少数低成熟的黄色荧光烃包裹体及黑色荧光沥青包裹体代表了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后排出的少量烃类充注,多数成熟度较高的蓝色、蓝白色荧光烃包裹体代表了生烃高峰期大量烃类充注; 第二期烃包裹体分布在长石胶结物中,数量较少,显示蓝色和蓝白色荧光,在溶蚀孔隙周围或沿解理分布,呈短柱状,边界平直; 第三期烃包裹体分布在方解石胶结物中,呈孤立或零星分布,形状近六边形; 后两期烃包裹体均是在烃类充注结束后捕获孔隙中烃类形成的。研究区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经历了晚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的一期烃类持续充注。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流体包裹体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运移是盆地演化中的历史事件,整个运移过程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不可能重演,若能找到该过程留下的原始流体样品就有可能详细而地研究和恢复地下石油运移的整修过程,因此,伴随石油运移在储储层或运载层中形成的自生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包括盐水溶液和有机包裹体0可以为研究油气运移提供一定的信息,本文通过对泌阳凹陷四期成岩自生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子矿物,盐度和有机组分的研究,对泌阳凹陷油气的运移,成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热流体活动频繁,脉体发育.脉体中发育3种不同类型烃类包裹体,即早期富CH4气态烃类包裹体、中期液态烃类包裹体、晚期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通过对3种烃类包裹体宿主矿物特征、均一温度测定、宿主矿物化学成分的分析,指出铁白云石脉的形成与岩浆成因及低温热液作用有关,石英脉的形成可能来源于深部流体.早期石英脉中富CH4气态烃类包裹体可能同样来自于深部;中期铁白云石脉中液态烃类包裹体是热事件作用中高温变质水分解并携带了围岩中烃类物质进入裂缝中沉淀而成的;晚期石英脉、铁白云石脉中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则代表了布达特群油气成藏时油气运移、聚集的结果.结合沉积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恢复,认为布达特群成藏时间为60~105Ma,即伊敏组沉积初期开始,一直延续到青元岗组.  相似文献   

10.
兰坪盆地西缘铜矿床的成矿流体是中低温、中高盐度的氯化物型或硫酸盐——氯化物型热卤水,源于地层水和循环大气降水,并有部分深源流体混合,矿床和矿点在流体包裹体特征上的差异明显,为找矿提供了重要新线索。  相似文献   

11.
河南嵩县陈楼萤石矿主要赋存于燕山晚期太山庙岩体内的F3断裂带中,是著名的豫西萤石矿田中的最大矿床,其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根据脉体穿切和矿物交代关系,矿床的热液成矿期自早到晚可划分为石英脉阶段(Ⅰ)、早期萤石成矿阶段(Ⅱ)、晚期萤石成矿阶段(主成矿阶段)(Ⅲ)和碳酸盐化阶段(Ⅳ)。主矿体M3-Ⅰ的早期石英脉阶段以含CO2型包裹体为主,主成矿阶段的萤石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属H2O-NaCl体系。从石英脉阶段到主成矿阶段,平均均一温度299. 9,235. 6,187. 7℃,平均盐度6. 14%,0. 71%,0. 67%NaCl eqv.,平均流体密度为0. 86,0. 81,0. 81 g/cm3,成矿流体总体以浅成、中低温、低盐、低密度、贫CO2为特征,并经历了由中温低盐度向低温更低盐度的演变,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变化范围也随之明显收窄,可能与成矿过程中大气降水的不断加入有关。根据成矿压力估算出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深度为0. 73~2. 00 km,平均1. 17 km。研究认为矿床具有中低温浅成次火山热液型萤石矿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矿物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矿物流体包裹体保留了大量的成矿流体成分和性质,特别是原生有机包裹体,对确定烃源岩的受热史、生烃史,推断油气运移及古地热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石油地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古生界烃源岩中大量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了流体包裹体的形态、组成和相态,探讨了矿物包裹体与油气成因的关系.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存在三期古地热场,导致古生界烃源岩受热温度呈阶段性增加,从而引发有机质发生多次生烃演化.  相似文献   

13.
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文东地区沙二和沙三段原油、油砂和泥岩进行了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认为沙二和沙三段原油来自沙三段烃源岩;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合原油构造演化资料,对沙二和沙三段油藏的成藏时期进行了分析.沙二段油气藏主要成藏期为东营中后期及抬升剥蚀期,主成藏期为30~17 Ma;沙三段为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在东营初期(距今33~23 Ma),为主成藏期;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期(距今10~0 Ma)之后.对文东地区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把文东地区油藏分为近洼原生型、油源断层控制的调整型和浅层次生型3类.  相似文献   

14.
青海驼路沟钴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均一法、激光拉曼显微探针法研究驼路沟钴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发现其包裹体类型多样,以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二氧化碳包裹体为主,测得均-温度为220℃~300℃,众值为275℃,成矿流体形成于中低温环境。通过对其他热力学参数计算,确定出驼路沟钴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盐度、低密度、弱还原-还原性的特点。包裹体气、液相成分分析表明其与现代海底热液沉积物的流体成分类似,进一步佐证了驼路沟钴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5.
广西拉么锌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广西拉么锌铜多金属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及特征、成矿温度、成矿盐度、成矿密度、成矿压力以有气液相成分特征的研究,确定了该矿床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并对成矿流体的成分、性质及来源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复杂油气成藏过程,对该地区石炭系16块储层样品进行岩相学观察、烃类包裹体荧光颜色和微束荧光光谱定量参数分析,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确定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时间.结果表明: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共经历3幕油和1幕气充注过程,分别距今276.0~250.0、16.0~6.0、5.0~2.0和1.0~0 Ma.该地区包括两期成藏:第一期为海西晚期(距今276.0~250.0 Ma),油气主要来源于下部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第二期为喜山中—晚期(距今16.0~0 Ma),油气主要来源于下部寒武—奥陶系和上部石炭系烃源岩,具有混合来源特征,为研究该地区油气成藏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所研究的某些碳酸盐交代型锡矿床中,生成矽卡岩的流体以Ca/Na之比值高为特征。当不知道流体的热力学参数(p,t,V,X)时,其捕获压力不能用流体包裹体压力计求得。作者根据热力学计算,推导出一种用于估算多盐体系中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的经验公式。以氯化钠当量为单位的含盐度可以根据各盐分的重量百分比计算,且由于流体压力是水的摩尔分数的函数,故含盐度和温度可以用公式估算,其误差大体上不超过3%。对大厂、个旧矿田和新路锡矿床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矽卡岩的生成温度为550~600℃,压力为80~90kPa。这一结果与前人用其他方法获得的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民稿铅锌矿床成矿期方解石脉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流体包裹体群体液相成分和氢氧同位素测定及分析,进而明确该矿床的成矿机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温度主要为150~200℃,盐度一般大于11%,密度约1g/cm,成矿压力约(195.3~215.8)×10Pa,成矿深度在737~814m,是以钠和钙的氯化物为主的高浓度溶液,属低温、高盐度、高密度的地下热卤水性质的含矿热水溶液。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O和CO,并含少量的CH4和H2;包裹体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Ca2+、Na为主,其次为Mg2+和K;阴离子主要为Cl、SO2- ,其次为F、NO。氢氧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建造水,有变质水的混入,后期可能有雨水的渗入。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中普遍含CH,表明成矿与有机质相关,控矿构造及容矿层中的有机质充当还原剂,使硫酸盐成为还原硫,从而使成矿流体中的铅、锌等组分从络合物中分离、沉淀,堆积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19.
通过精细油源对比、气源对比,明确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方里集构造带的油气来源;基于流体包裹体的光性特征和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确立了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恢复了油气成藏过程。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沙三段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相近,具有自生自储特征,沙二段和沙三段天然气以煤成气为主,为断层输导成藏。沙三段油包裹体荧光下呈蓝色,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30 ℃~140 ℃,原油成藏期为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距今1~3 Ma)。根据山西组—本溪组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煤成气的成藏期为东营组时期,早于原油的成藏时间。油气成藏过程恢复表明:在东营组中期至东营组剥蚀期间,煤成气通过断层输导,形成沙二段气藏和沙三段早期气藏;在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就近充注于沙三段气藏中,形成了沙三段油气藏。方里集构造带具有“双源两期”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20.
应用均一法、激光拉曼显微探针法研究驼路沟钴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发现其包裹体类型多样,以气液两相 包裹体和富二氧化碳包裹体为主,测得均一温度为220℃~300℃,众值为275℃,成矿流体形成于中低温环 境。通过对其他热力学参数计算,确定出驼路沟钴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盐度、低密度、弱还原-还原性的特 点。包裹体气、液相成分分析表明其与现代海底热液沉积物的流体成分类似,进一步佐证了驼路沟钴矿床为热 水喷流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