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1例AMI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组的QTd、JTd及校正后的QT与JT间期离散度(QTcd、JTcd)。结果:(1)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2)不同梗死部位的QTd、JTd无明显差异(P>0.05)。(3)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P<0.001),(4)心源性死亡组显著大于未死亡者。(5)EF≤45%组大于EF>45%组(P<0.01)。结论:AMI早期QTd、JTd显著增大,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死亡及心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提示QTd的测定对预测心脏事件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程静  濮蓉晖  田锦玲 《农垦医学》2004,26(5):334-335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律失常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QT间期离散度(QTd)已被视为预测AMI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指标之一。QTd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程度。JT间期离散度(JTd)消除了心室肌除极时限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映心室肌复极情况。本文对AMI后患者QTd、JTd变化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9例QTd,QTcd,JT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且QTd,QTcd,JTd≥60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5.9%,53.1%,52.3%,≥100ms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在临床上QTd,QTcd或JTd≥60ms即预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生春 《吉林医学》2000,21(1):9-10
为了寻求扩张型心肌病 (DCM)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采用体表心电图 ,对 42例 DCM病人入院时无心律失常者不同导联 QT间期、JT间期进行测定 ,同时设立对照组 ,分别计算 QT间期离散度 (QTd、JT间期离散度 (JTd)。离散度。经 30日观察 ,结果得到 QTd、JTd大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而 QTd、JTd小者和对照组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P<0 .0 0 1。结论 :QTd和 JTd可作为 DCM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测定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期度(QTd)和JT间散离散度(JTd),并以6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12例)QTd、JTd较存活组(78例)明显增大(均P<0.05),存活组入院时QTd、JTd较出院时延长(均P<0.01),提示以QTd、JTd增大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急性心肌梗塞 (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 (QTd)和JT间期离散度 (JTd)与左室收缩功能之间的关系 ,回顾性分析了 83例AMI患者早期的心电图。其中有、无左室收缩功能障碍者分别为 4 0例和 4 3例。结果显示 :两组间QTd、JTd有显著的差异 (P均 <0 0 0 1) ,且QTd、JTd与Killip心功能分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r分别为 0 83和 0 81)。结论 :QTd、JTd是评价AMI患者早期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急性心肌梗塞(AM)早期造栓成功再灌注治疗组及未灌注治疗组发病48h内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工间期离散度(JTd)进行测定并与正常人组对照研究。结果:正常人组QTd(25.83±4.41),JTd(23.03±6.23);AMI无论再灌注治疗或未灌注治疗组其QTd、JTd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01、P<0.05);再灌注治疗组QTd、JTd明显低于未灌注治疗组(P<0.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AMI再灌注治疗组无1例发生室颤,未灌注治疗组5例发生室颤(P<0.001)。室颤患者的QTd、JTd显著高于非室颤者,AMI早期原发性室颤的发生与QTd、JTd增大呈正相关。认为:QTd和(或)JTd可作为AMI早期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成功再灌注和早期评估AMI预后和心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早期QTd增大者应高度警惕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芹  刘文敏 《右江医学》2007,35(5):518-519
目的观察扩张性心肌病病人QT间期离散度(QTd)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ED)、射血分数以及室性早搏之间的关系。方法测量143例扩张性心肌病病人QTd,并通过心脏超声测量LVDED、射血分数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与LVDED、及射血分数、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扩张性心肌病病人QT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QTd与QTcd在LVDED轻度增大组与中度增大组及重度增大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QTd及QTcd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LVDED呈正相关(P<0.05),LVDED越大,QTd及QTcd越大;同时与射血分数、室性早搏的恶性度高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关系,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31例)再灌注前、后和未溶栓患者(34例)间进行心室复极各参数对比分析后发现:溶栓再通组的QTd,QTcd,QT1cd,JTd,JTcd及JT1cd明显长于溶栓前、未再通组和未溶栓组(P<0.01),再通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多于未溶栓组(P<0.01);前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组的QTd长于下、后壁组(P<0.05),而前者的QTcd、QT1cd则明显长于后者(P<0.01)。结果表明: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多发和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QTd)、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及其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SVA)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AMI患者(AMI组)和60例健康人(对照组),测定其QTd和QTcd,并根据AMI伴有或不伴有SVA的发生将AMI组再分为SVA组和无SVA组,各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早期QTd与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SVA组的QTd、QTcd也较无SVA组增大(P<0.01);若以QTd≥60 ms为AMI早期发生SVA的预测值,则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64.2%.假阳性率为35.8%,假阴性率为31.8%.结论AMI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QTd、QTcd增大有密切关系,QT离散度在AMI早期预测SVA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T)早期运动负荷试验 (EET)与QTd(QT离散度 )、JTd(JT离散度 )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 31例AMI患者EET前、中、后QTd、QTcd、JTd、JTcd。结果 依据EET结果及不同的心梗部位 ,前者阳性 17例 ,阴性 14例 ;后者前壁心梗 17例及非前壁心梗 14例 ;EET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运动前后QT值等 4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性 (P <0 .0 1) ;前壁与非前壁心梗比较和运动前后差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运动中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EET阴性者运动前、后QTd等指标比阳性者明显增大 (P <0 .0 1)。结论 AMI患者QTd等数值的大小与EET结果无直接关系 ,而与心梗的部位、范围密切相关 ;EET时QTd结果尚难预测AMI患者愈后。  相似文献   

14.
王钊  陈珺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82-158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102例接受直接PCI(p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有46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纤颤(VF),作为病例组。其余56例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对照组。测量并比较两组pPCI前后12导联心电图的QT、TpTe、QT离散度(QTd)及经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TpTe(TpTec)。研究室性心律失常与QTc和TpTec各时段上限值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梗死部位的QT及TpTe值。结果 pPCI治疗前两组对象的QT间期、QT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QTc和TpTe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PCI治疗后第3天,两组间QT和QTd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而QTc、TpTe和TpTe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CI治疗后1周TpTe、QTc和TpTec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PCI治疗前后的RR间期无差异(P>0.05)。QTc间期各时段上限值与VT+VF的发生率无相关性(r=0.376,P>0.05)。TpTe及TpTec间期各时段上限值与VT+VF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77,P<0.05;r=0.698,P<0.05)。结论在急性期出现VT和VF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不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相比,TpTe和TpTec明显延长,但QT和QTd则无明显差异。TpTe可能预示着心肌梗死急性期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刘俭雄  石理 《海南医学》2007,18(9):108-109
目的 明确肾脏短暂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观察单纯AMI组(A组)、和肾脏缺血预处理(RIP)组(B组)新西兰兔在AMI前后室性早搏发生率及QT间期离散度(QTd),并行心内电生理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对两组的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设置假手术组(C组)作对照.结果 3组在手术前心律失常及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手术前后心律失常及QT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AMI后,B组室性心律失常及QTd明显小于A组(P<0.01).结论 RIP可减少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间期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计算方法:每导联均测QT间期3~5个.取均值.则QT间期离散度(QTd)=QTmax-QTmin,用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c)的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与对照组QTc、QTd.QTcd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梗塞组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者QTc、QTd、QTed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当QTC≥440ms,QTd、QTCd≥60ms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诊断正确指数QTcd与QTC、QTd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但QTd与QT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QT离散度能更好反映心室复极过程,尤其是用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对判断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将112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死亡4组。测量其心电图的QT间期、JT间期,计算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结果:轻、中、重型及死亡组随着损伤程度加重,QTd、QTcd及JTd逐渐增大。中、重型及死亡组与轻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对QT、JT离散度(QTd、JTd)的影响。方法:测量24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QTd和JTd。结果:几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和RFCA术前、术后QTd变化均正常;手术前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同组QTd、校正QTd、JTd和校正JT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FCA不影响Q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