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坎  詹琰 《科普研究》2013,8(6):78-85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中的科学家形象对于大众认识和理解科学家和科学事业产生着重要影响。电视商业广告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由于其商业目的性,在塑造科学家形象方面,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广告商在塑造科学家形象时,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期待,利用其对科学家及科学的信赖和崇拜,进行说服传播。由此塑造的科学家形象遵循一定的范式,具备一些共性的特点。本研究从科学传播角度,分析电视广告中的科学家形象特点,试图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并深入研究电视商业广告中科学家形象对科学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科学家群体理解科普状况的典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北京地区科学家群体及未来科学家和专门专业人才——在读研究生群体理解科普状况进行的典型调查表明,这两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对科学的理解是理性的,他们对科普及其作用、自身科普能力和影响科普的社会因素等都有较高程度的关注度和判断能力,而半数以上接受调查的科学家表示自身之所以参与科普是"个人自愿也经单位委派"。调查同时也反映出科学家及在读研究生群体在对科普理解上存在的一些差异和问题,并就此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促进科学家及在读研究生群体参与科普的机制探索,以及诸如建设科学家群体科研工作展示基地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在英国皇家学会和威康信托基金会以及其他研究机构在2000年和2006年进行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和看法的调查数据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英国的这两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英国科学家对科学传播的必要性,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情况,科学家应该对谁传播、传播什么,科学家传播的传播能力与信心,科学传播的主要障碍,政府、研究经费的提供者应该如何支持科学传播,研究机构和学校在科学传播方面的责任和作用,进行科学传播的科学家心理活动和认识以及被访科学家对激励科学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姝  李大光 《科普研究》2010,5(3):68-73
促进科学家群体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从来都是科学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先后推出了多项政策、制度来激励科学家参与其中;相关研究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有待国家科普决策机构采纳实施。但是,这些针对科学家提出的建议,在科学共同体内部能否得到认同、支持度如何,却没有经过严格细致的研,通过与不同学科背景、学历、职位的科学家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发现,科学家对于纳入科学评价体系内的科普内容认同度很低,同时对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反应平淡。同时科学家所处环境中管理者对于科学传播活动的态度,对科学家产生的压力较大,而管理者却偏向于否定这种影响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Foreign-born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have long been a fixture in the U.S. R&D system. This paper examines a key indicator of scientific performance - individual research productivity. In a large sample of public sector researchers in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was found that foreign-born scientists are consistently more productive than their native-born counterparts across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and within a federal laboratory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furthermore show that male foreign-born researchers are more productive than their female peers in an unusually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environment, except in the federal laboratory system. Bo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will be discussed. An open-versus closed-door immigration policy debate has historically resulted in policies that favor an open-door immigration policy for foreign-born researchers, but lately, and particularly since September 2001, the policy pendulum has started to swing in the other direction. I argue that a reasonable and sound immigration and science policy would balance the benefits of having a strong contingent of foreign-born researchers with the interests of current and future native-born researchers. Research-intensive organizations would serve their interests well by initiating or sustaining diversity and equal opportunity employment practices, which are likely t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research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6.
卿婉莹 《科普研究》2013,8(5):30-35
美国科学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自推出以来,受到了观众及电视界、科学界的各方好评。该剧以青年科学家为人物核心,将深奥的科学理论、晦涩的科学语言、独特的科学场景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开创出独特的科学情景喜剧风格。相较于一般体裁的情景喜剧,关注“科学”题材的《生活大爆炸》为了解决如何让“呆板、严肃的科学”吸引人而又保证其品质格调的问题,主创人员在影视剧常规创作的基础上精心设置了三组人物关系,紧扣“科学”话题,通过科学家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各种冲突推动幽默剧情不断发展。构建知识差异的矛盾、讲述科学家之间的分歧、用科幻架起沟通的桥梁,科学情景喜剧中独特的人物设置对科学传播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Supercomputer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various areas of science. But perhaps the greatest value of them lies in their ability to help scientists gain insight or understanding. They do this by enabling scientists to treat complexity in models that is not otherwise tractable, by enabling scientists to study phenomena that are difficult to study experimentally and by helping to test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associated examples.  相似文献   

8.
Oliver  B. M. 《Spectrum, IEEE》1972,9(1):52-54
Time was when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ere among the world's insurgents, daring to question the established order?the church?and to undermine its teachings by their theories and experiments. But the pendulum has swung, as pendulums do, and toda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finds itself on the side of the establishment, in an age when ``establishment' has become a ``dirty word.' Now science once again must take the initiative; scientists must recognize that,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breakdown of our traditional code of ethics, they must offer man an alternative, a new morality to live by, in its place.  相似文献   

9.
量子点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量子点因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子学性质而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概述了量子点的特性和制备方法,着重阐述了其在生命科学,尤其是免疫生物学和临床检验学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赵蕾  刘兵 《科普研究》2009,4(4):29-35
调查表明,科学家肖像画在形成学生对科学家及科学的认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介绍了科学家肖像画研究常见的理论方法,运用问卷调研与访谈的方法,从实证角度证实了科学家肖像画在形成小学生对科学家的认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将国外肖像画研究与对国内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进行了比较,试图为科学传播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科学传播实践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厚宇德 《科普研究》2012,7(1):52-56
近年来,迷信与伪科学事件不断出现并产生大范围影响。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科普或科学大众化工作还有待加强。科学史上一些有深刻思想的伟大科学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认为将科学大众化是科学家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希望通过搜集并分析他们的这类相关思想能够对我们的科学家和学者有一定的启发和激励,并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使我们的大众社会文化更加健康,充满科学文化氛围、充满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渐引人关注,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作为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世界第二大排放国,中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有关全球气候的谈判中,其地位至关重要。然而,与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相比,媒体对这一问题的报道却有很大不足。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结合了对媒体报道内容的分析与面向气候变化科学家及科技记者的问卷调查,试图得出那些造成媒体报道气候变化问题不充分的社会的、科学的和传播方面的因素。在中国,缺少制度化的科学传播途径导致了媒体对这一题材上报道能力不足。在传播技术上,缺乏对科学争议、细节和与读者相关性的报道,则让这类新闻的影响力相当有限。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在科学传播方面进行更加系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家的媒体素养在科学传播对话模式的背景下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要实现科学与公众的有效对话,除了强调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之外,还必须关注科学家媒介素养的提高。近几年,英国机构推行了一系列项目,旨在提高科学家的媒介素养,促进科学家与媒体、公众的对话交流,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首先探讨了科学家媒介素养概念的重要意义,其次,对英国此类项目具体方案和特色进行分析,为国内开展提高科学家媒介素养的项目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大光  编泽 《科普研究》2009,4(6):10-20
本报告以“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为题发表在皮尔研究中心的网站(http://people-perss.org)上,是皮尔研究中心与美国科促会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的报告。报告结果提示了科学家团体和公众对发展优先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阻碍、媒体的科学家共同体间的关系、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以及科学家形象的看法等。调查数据对中国科学技术传播领域的同行和对科学传播感兴趣的人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蕾 《科普研究》2012,7(3):37-41
在年轻人对于理科学习日益疏远的社会现实背景下,2005年,日本学术会议发起了《科学技术的智慧》计划。以北原和夫为首,来自七大领域的150名科学研究相关人员立足于日本的科学技术的现状与传统文化,勾勒出所有日本人应该共有的科学技术基础素养的框架结构并据此制成了报告书。该框架如今不仅用于设置中小学校理科教育的课程大纲之中,并且也成为社会中大众科学教育(科学馆、科学展等)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7.
Adam  J.A. 《Spectrum, IEEE》1990,27(4):20-24
The approaches to global competition adopted by Japan, West Germany, and to the US are examined. In Japan sever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ssist in developing a strategic vis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emost is Japan's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promotes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lic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STA), consuming about a quarter of Government R&D, funds research, oversees a worldwide collec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ublications, and directs a technology transfer corporation. West Germany has developed its R&D policy within a broader European context. Some 12% of the Federal Ministry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BMFT) budget goes towar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US more than 700 federally funded laboratories spend one-third of the Government's R&D funds and employ more than one-sixth of US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Issues related to capital costs and to education in all the countries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18.
周程 《科普研究》2012,7(5):40-45
"科学拓展活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学学会、科学基金会之类公共团体开展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增进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总称。科研人员有必要围绕自己所开展的研究平等地面向公众开展双向科学传播活动,也即开展科学拓展活动,这是由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科学拓展活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在英美兴起,各国重视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交流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科学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尽管日本大力倡导开展科学拓展活动的时间稍晚于英国和美国,但是不到十年科学拓展活动就在日本实现了体制化,尽管如此,但是真要把科学拓展活动抓好,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9.
1975年美国186位知名科学家,在18位诺贝尔奖得主带领下,联名批判占星术。费耶阿本德却对此举提出严厉批评。本文通过对这一案例及相关案例的介绍与分析,提出科学传播必须借鉴主要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在内的科学文化研究的成果,才能避免朴素过时的科学观的干扰影响,实现科学传播从朴素向反思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科学普及是劳动分工-社会分化的产物。劳动分工-社会分化孕育、造就出科学家阶层。自18世纪科学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形成以来,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是科学家的重要社会职责。随着社会进步、信息和知识的增长,科学普及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可以缓解信息、知识分化的负面影响,是消除知识贫困的有效手段、途径,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少的重要社会基础。科学普及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社会行动。科学普及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只有疏通科学普及社会渠道,让广大社会公众理解科学,才能实现科学的本体化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