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南省水污染物总量区域分配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5,(8):73-77
以河南省18个地区及水污染物总量分配公平性为评价对象和目标,选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作为水污染物代表,计算各地区水污染物的绿色贡献系数和水环境容量负荷系数。在此基础上,以水污染物绿色贡献系数为1和水环境容量负荷系数为1为划分标准,把河南省18个地区划分为4类。指出开封、鹤壁、新乡、濮阳、漯河、商丘、周口不仅水环境容量压力较大或超载严重,而且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较低,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水环境上都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驻马店虽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水环境压力相对较小;洛阳、平顶山、三门峡、南阳、信阳、济源经济效益相对较高,水环境压力也较小,相对其他地区而言,经济发展和水环境压力较为协调;郑州、安阳、焦作、许昌在河南省内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都相对较高,但由于水资源紧缺,产业布局或产业结构偏重,因此水污染物总量较大,水环境容量超载严重,水环境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水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李如忠  钱家忠  汪家权 《水利学报》2003,34(5):0112-0115
作者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整体效益出发,设计出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描述判断矩阵的多指标决策的排污总量分配层次结构模型。该模型在综合考虑了各项评价指标后,将所求得的各分区相对于区域允许排污总量这一总目标的权重之比,作为各分区允许排污量之比,然后按此比例在各分区间进行排污总量分摊。作为算例,文中给出了该方法应用于合肥市区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配。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分配方法,不仅克服了等比例分配的不公平性,又兼顾了各分区间的实际差异,是一种较理想的分配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根据来水情形确定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并对水量分配过程进行合理控制,提出了面向总量控制的水量动态优化分配方法。以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流域余留期缺水量最小为目标,综合考虑用水区水量需求、控制断面流量要求等约束的水量优化模型,通过“预报-决策-执行-更新”的动态运行方式实现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实时调整。结果表明:在年内水资源由丰转枯时,各用水区的缺水率较传统调度下降了3.8%~25.3%;当年内水资源由枯转丰时,各分区余留期用水量始终控制在余留期总量控制指标之内。本方法得到的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能有效地适应年内不同来水情况,并能根据不同来水条件对供水行为进行激励或约束。  相似文献   

4.
浑太河流域水环境容量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浑太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排污口排污权最大程度优化、工业及农业合理布局,通过区域水环境容量优化配置,分区段对浑河上游主要排污口、太子河流域生活排污口的交易情况进行优化计算,采用排污口(直排口)—子流域(支流)—流域/干流的分配过程对陆域、入河排污口、污染源的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分配。结果表明:(1)在考虑安全余量的情况下,对流域COD、氨氮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初次分配,分配总量分别为141 343 t、13 636 t,削减量分别占污染物应削减量的44.4%、47.7%,污染物治理总投入为2.18亿元,基本上能够实现流域污染物削减50%的控制目标。(2)通过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以及污水达标处理力度进行二次削减,COD、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208 832 t、17 177 t,分别是流域水环境容量的1.48倍、1.26倍。(3)借助流域水量调整和下泄方式转变对流域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情况进行优化控制,得到COD、氨氮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别为158 313 t、14 796 t。重新分配后的水环境容量能够保证污染物入河后的水体浓度达标。  相似文献   

5.
按照保持江西省水质总体良好,局部污染合理控制,兼顾各市、县发展需求,并给下游行政区良好入境水质的思路,提出了一个全省水污染物(点污染源)总量控制及分配方案.方案注重了合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实际应用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6.
以赣江一级支流锦江流域为例,建立了控制单元内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方案模型,遵循“流域-区域、流域-子流域(支流)、流域-排污口(直排口)”的分配思路,根据流域具体情况,确定了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原则,对各控制单元的COD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分配,并采用合理性指数对不同分配方案进行评估,得出各个控制单元COD容量总量分配的推荐方案和备选方案.研究成果为该流域COD容量总量控制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乐清湾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的整体效益出发,以乐清湾COD总量控制为例建立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污染物总量群决策分配方法。AHP准则层中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别以专家评分法和相互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法来确定,子准则层中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别以专家评分法、标准偏差法、熵法和理想权重优化模型来确定,从而构成各乡镇允许排污量相对于汇水区允许排污总量目标层的分配权重准则策略集。最后采用群决策博弈模型,将允许排污总量在乡镇之间进行分配。结果表明:该分配方法不仅克服了单一分配权重准则的不公平性,而且将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结合,保证了分配依据的合理性和分配过程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典型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以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为依据,计算出长系列设计水文条件下的各控制单元的动态TMDL.基于水生态承载力权重,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构建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在各控制单元的TMDL基础上,对污染物进行优化分配,得到各控制单元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和削减比例,从而形成了基于流域的总量分配技术体系.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太湖流域典型区域污染物总量研究,实现了其污染物总量分配.  相似文献   

9.
水环境容量一直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依据无锡市点源和面源监测成果,运用水动力模型、水质模型推算,初步计算了无锡市主要控制河段的水环境容量,并依据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确定了主要控制河段各污水处理厂的允许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剧,对传统水资源评价技术方法提出了挑战。针对变化环境下缺资料地区传统水资源评价方法水量"还原"失真、水质水量评价分离、地下水和地表水评价分离等问题,本文采用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水资源评价方法,探讨了其评价原理、关键步骤和在缺资料地区的适用性等,并以西北内陆河玛纳斯河流域山区为例,比较了传统水资源评价方法和本文所用方法评价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本文所用方法在流域水资源评价精度、评价对象和水文要素的完整性、评价时段的灵活性上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证明利用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有望实现水资源的动态、高效和快速评价,其评价原理可为水资源评价方法的改进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岷江流域的生态功能,本文采用多准则的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三维度的评价指标,以流域内行政区域作为分配对象,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岷江流域水资源量化分配模式。结果表明:水资源分配不但要根据区域用水量、经济总量等社会、经济指标,也要根据生态保护的量度来进行相应的补偿,才能使水资源量化分配模型更加科学合理,各方均可接受,从而使得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流域水环境保护立法、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及其配套政策和市场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制定流域性的水环境保护法规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水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功能区为基本单元,以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和分水协议为基础,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上下游工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对各水功能区的水资源潜在利用量和实际可利用量确定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滦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方案,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我国流域水资源配置机理。首先从流域水资源配置的“三重”约束出发,指出流域水资源配置“非古典”特性,然后分别对计划主导型、商品主导型、生态主导型配置模式的机理进行评价,最后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综合上述各种配置模式的优点,提出了现代市场主导型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式,并证明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的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千岛湖现状污染负荷分析与限制排污总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千岛湖水质现状和水功能区划,确定2015年和2020年千岛湖水质保护目标的污染物浓度,核算现状污染负荷量。将现状CODMn、NH3-N和TP污染负荷量作为千岛湖CODMn、NH3-N和TP的纳污能力,即千岛湖湖区CODMn、NH3-N和TP指标纳污能力分别为16420 t/a、2225 t/a和434 t/a。采用狄龙模型核算千岛湖TN指标的纳污能力,2015年千岛湖TN质量浓度目标值为0.88 mg/L,对应湖区限排总量为3468 t/a;2020年将千岛湖TN质量浓度目标值进一步提高至0.8 mg/L,此时对应湖区TN限排总量为3176 t/a。  相似文献   

16.
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权衡为最优,建立了太子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并用多目标递阶动态规划法求解,以取得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太子河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太子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不断恶化的状况,促进区域经济与水环境容量的协调发展,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该河段的水环境容量计算公式。在全面了解了太子河流域的水文资料、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特征以及河段的功能区划分,选取污染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作为该河段的主要污染物控制因子,并对不同频率年(75%、50%、25%)情况下的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得出COD在75%、50%、25%频率年的水环境容量为105382 t/a、144470 t/a、192196 t/a;NH3-N在75%、50%、25%频率年的水环境容量为6849 t/a、8602 t/a、11705 t/a,结合太子河流域的现状排污量,得出太子河流域污染严重,应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在暴雨条件下,流域面源污染对梁子湖水质的影响,采用分布式流域面源污染模型,结合湖泊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以暴雨产生的面源径流和污染负荷作为水动力水质模型的边界条件,构建了包含暴雨径流-面源模型与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梁子湖水质模型体系。采用梁子湖水质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其结果为面源模型的误差在15%以内,水质模型误差在20%以内,表明模型能模拟暴雨条件下面源径流和入湖污染物输入时湖泊水动力及水质的动态响应关系。以2010年7月11日暴雨过程为例,利用所建模型对暴雨前后梁子湖水质变化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水质受暴雨及污染物的冲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东阳 《人民长江》2018,49(14):24-33
基于污染排放负荷计算的非点源污染特征识别是开展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要基础,并在当前流域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用地扩张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模型IMPULSE,选择2008年和2014年开展滇池流域入湖非点源污染排放负荷模拟,从负荷量和负荷组成2个方面对比分析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排放特征的影响,并比较了4种水土流失控制措施的污染负荷削减效果。结果表明:(1)2014年流域TN、TP和COD入湖排放量比2008年分别增加23.87%,29.19%和1.65%。(2)各因子对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排序为降雨土地利用农业结构及农村人口。降雨和农业结构及农村人口的变化均使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增加,而以城镇用地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减少了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3)水土流失是流域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贡献率最高的污染源,2014年TN和TP入湖负荷中城市面源比重略有提升,COD入湖负荷中城市面源的比重由16.44%提高至38.63%。(4)退耕还林在3种单项措施中的负荷削减效果最好,而退耕还林和坡地改梯田组合措施的TN,TP和COD负荷削减率分别为37.20%,37.73%和11.91%。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制定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