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把5株石油降解菌制成的混合菌剂投加到现场油污土壤中,通过分析残油中石油各组分的含量以及土壤氮、磷含量,脱氢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研究了菌剂现场修复油污土壤的能力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混合菌剂在现场试验中表现出了对低、高浓度油污土壤良好的降解效果,优先降解饱和烷烃,其次是芳香烃,石油烃降解率在60d时达到了88%以上.在降解过程中,细菌对饱和烃的降解作用最明显,每类菌对于石油的降解都起着一定作用.添加氮、磷元素达到合适比例时,对污染土壤的石油降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原油作为惟一碳源,对长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菌进行富集培养并筛选出高效石油降解菌,研究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特性及石油降解菌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长庆油田受污染土壤石油降解菌为杆状或球状,既有革兰氏阴性菌,又有革兰氏阳性菌;在好氧奈件下,石油烃降解优势菌株a,b,c,d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分别属于邻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动胶菌属;a和b在初始pH为9时降解率最高分别为69.81%和71.41%;c和d在初始pH为7时降油率最高分别为66.94%和65.76%.  相似文献   

3.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求石油污染土壤的菌根生物修复方法,模拟两种石油污染土壤浓度,以玉米为接种植物,采用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versifome(G.v)单接种和双接种,进行菌根真菌-植物对土壤石油烃降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石油污染浓度(石油的质量分数)0.2%和2%条件下,石油烃降解率与菌根侵染率、玉米根干重和植株干重均呈现相关性,两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 6~0.878 5,0.962 0~0.974 5.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的菌根侵染率、玉米生长量和石油烃降解率均远高于对照处理,丛枝菌根真菌能有效促进石油烃降解;G.v真菌比G.m对高石油污染浓度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适合作为处理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接种菌.双接种处理的菌根侵染率和石油烃降解率等均高于单接种处理,两种菌种的协同作用,可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和石油烃降解.  相似文献   

4.
稠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微生物-植物联合对稠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高效降解菌B2020以及B22发酵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荆加入稠油污染土壤,再施用复合肥和柴油补充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底物,分析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的效果.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降解效果最好的组合为,处理时间为120d,菌剂(每kg土中)投加量为50g,生物表面活性剂(每kg土中)投加量为100g,复合肥(每kg土中)投加量为0.1g,结论在植物生长初期(40d),影响石油污染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的显著因子为投加菌剂量;植物生长中期和后期(80d,120d),影响TPH降解率的因子为生物茬面活性剂和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5.
生物菌剂修复陕北石油污染土壤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陕北石油污染土壤分离得到的优势菌进行生态环境因素影响实验研究.实验表明,投加优势菌种的土壤中石油降解率明显高于不加菌土壤,这说明实验室分离出的优势菌剂对陕北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显著;而同时翻耕可进一步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效率,加菌翻耕土壤中石油的降解率在42d达到了96.62%.并且微生物在较低温度下仍保持显著的降解效果.添加不同膨松剂的实验结果显示,在供试土样中添加麦皮效果最好,降解率达到87.96%,其次为稻壳,降解率达到71.19%,添加锯末效果最差,降解率仅为38.98%.  相似文献   

6.
利用所得的天然混合菌组以及筛选菌种的组合在土壤相条件下对石油烃的生物降解进行尝试,结果表明,经过47 d的生物降解,土壤中石油烃的含量有大幅度的降低,接种微生物对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匀强电场和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陕北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微生物和外加电场联合修复的实验研究,实验表明,经过54 d的降解,加菌土样在施加电场条件下石油降解率达到91%,比不加电场土样的降解率79%提高12%,并且在降解初期电场促进了菌剂的生物修复作用,到降解后期,促进作用不明显.分析表明,土壤中的直链饱和烃基本被去除.得出适宜的施加电场条件为辐照时间为10 min,电场强度为300 V.m-1,土壤中石油去除率变化与微生物脱氢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外加电场刺激了微生物脱氢酶的分泌,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抚顺石油二厂厂区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 株具有较强石油降解能力的菌株PD51 , PD53 , PD56。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对这3 种微生物进行鉴定, 初步确定菌株PD51 和PD53 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而菌株PD56 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ter)。菌株在28 ℃培养72 h 后, 发现这3 株菌株(PD51,PD53, PD56)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76. 63 %, 76. 47 %, 76. 17 %。而这3 株菌株的混合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率达到了84. 31%。结果表明, 混合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能力要优于单一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能力。实验中同时发现菌株PD56 还具有利用苯酚和菲等芳烃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模拟,研究了采用不同激活剂激活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激活剂为硫酸铵浓度:40.99 g/kg,KH2PO4浓度:4.73 g/kg时,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中石油烃经30 d的修复,降解率达86.27%,激活后土壤中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量由初始的4.78×105cell/g增加到5.71×106 cell/g.  相似文献   

10.
为了为汽油污染土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优良菌种,以LB培养基为基质,从石油污染土中对汽油降解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以降油培养基为基质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汽油降解率的测定,以培养温度、培养基pH值及培养时间为参数对5种具有优良汽油降解性能的菌株进行单因素试验,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后,以汽油降解率为响应值对试验结果进行响应面分析,筛选出具有优良降解性能的菌株,并确定了菌株降解汽油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从石油污染土中分离出了9种具有汽油降解性能的菌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假单胞菌属、苍白杆菌属、博得特氏菌属以及戈登氏菌属具有优良降解性能,这5种菌降解汽油的最优条件为:铜绿假单胞菌、假单胞菌属、苍白杆菌属、博得特氏菌以及戈登氏菌的最佳培养温度均为32℃,培养基pH值均为7.0,培养时间均为20 h,降油培养基中的汽油降解率分别为70.12%、76.42%、75.66%、77.50%和73.22%。  相似文献   

11.
稠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强化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接种高效降解菌团(BC)、生物表面活性剂(GBS)以及化学表面活性剂(CS)对稠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强化修复过程和供试土壤(NS)基本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各修复处理中,对稠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强化程度依次为NS+BC+GBS>NS+GBS>NS+BC>NS+BC+CS>NS+CS,其中投加高效降解菌团(BC)和生物表面活性剂(GBS)的供试体系经60 d修复处理后稠油降解率达到了72%,同时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生物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外源微生物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港油田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异位强化生物修复,考察投加外源微生物是否能够加速生物修复进程以及土壤中石油污染物质降解的影响因素。收集的土壤分为两组后充分混合,干土中含油质量分数分别为8416,16385 mg/kg。通过监测降解过程土壤中油含量的变化,分别考察自然菌群、营养刺激自然菌群、不同外源微生物、疏松剂(锯末)、不同初始油含量等因素对石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色谱-质谱分析手段分析降解前后石油污染物质组分的变化。石油污染土壤经过300 d的处理,在水含量一定的前提下,外源微生物对于石油污染物质加速降解具有显著作用。疏松剂和外源微生物协同作用下除油效果显著,除油率高达79%。降解前后的石油物质色谱-质谱分析表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C28的烷烃的微生物利用率高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烷烃,微生物可以有效降解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13.
在高效原油降解菌的连续培养投加过程中 ,影响细菌生长的营养要素包括碳源和维生素。这些营养要素 ,对高效原油降解菌的影响很大 ,其中碳源最重要。本文对影响规律进行了初步定量研究 ,对高效菌的连续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Engineering property of kaolin clay contaminated by diesel oil was studied through 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Oil contents(mass fraction) of 4%,8%,12%,16% and 20% were selected to represent different contamination degrees,and the soil specimens were manually prepared through mixing and static compaction method.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dry density of the test kaolin clay were controlled at 10% and 1.58 g/cm~3,respectively.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nce part of the diesel oil will be released from soil by evaporation,the real water content should be derived through calibration of the quasi water content obtained by traditional test method.As contamination degree of the kaolin clay increases,both liquid limit and plastic limit decrease,but there's only a slight increase for plasticity index.Swelling pressure of contaminated kaolin clay under confined condition will be lowered when oil-content gets higher.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UCS) of the oil-contaminated kaolin clay is influenced by not only oil content but also curing period.Increase of contamination degree will continually lower UCS of the kaolin clay specimen.In addition,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the contaminated kaolin clay with given water cont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oil content.However,soil resistivity is in good relationship with oil content and UCS.Finally,oil content of 8% is found to be a critical value for engineering property of kaolin clay to transit from water-dominated towards oil-dominated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5.
从长期受油污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了7株降解石油类菌株,其编号分别为菌2-1、菌7-1、菌1-2、菌5-2、菌7-2、菌油3及菌油5.经形态观察、Biolog鉴定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可鉴定菌2-1和菌7-1为粘质沙雷氏菌,菌1-2为居植物柔武氏菌,菌5-2、菌油3和菌油5都为克雷伯氏菌属,菌7-2为蜡状芽孢杆菌.其中,菌1-2、菌5-2和菌7-2能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36.10mN/m降低至20.20mN/m、20.74mN/m、21.78mN/m,表明这些菌所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能具有较强的乳化原油的能力,展现了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烘干法对原油污染壤黏土、原油污染砂土、柴油污染壤黏土和柴油污染砂土的含水率进行了校正.结果发现,烘干过程中石油和水分的挥发互不影响,每种油品挥发损失比例固定.通过含水率与含湿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试验用石油污染土壤含水率的校正公式.  相似文献   

17.
除油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从大庆油田油泥和油田污水中富集培养、分离得到52株菌,通过对各菌株的排油活性及表面张力实验,优选出菌株B381、B101、B64和C43,它们产生的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较低,并且表面活性稳定.对纯化的表面活性剂分析表明,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成分为脂肽类(Lipopeptide)、鼠李糖脂(Rham nolipid)、槐糖脂(Sophrolipids)及甘油酯类(G lyceride)化合物.用这4株菌的发酵液进行了油泥处理实验,72 h后石油去除率平均达70%以上.与对照样品相比,石油去除率提高到大约7~9倍.  相似文献   

18.
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有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三种技术,即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菌根生物修复技术及其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这三种生物修复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如利用表面活性剂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时,应考虑其最佳使用量;加强研究根分泌物在植物修复土壤污染中的作用;进行植物-微生物联合体筛选技术研究;筛选促进污染物降解的优良菌根菌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