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态度和认知,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提高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参与度。 方法 于2016年5月4日—2016年11月10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几所南京地区医学院校自制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献血经历、献血态度及影响因素、对献血及其相关法律的认知。对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填写,最后回收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有献血经历的占19.36%。其中,男同学献血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女同学(P<0.001)。进行年级分析发现,献血率最高的为研究生及以上的同学(42.1%),其次为大三(27.5%)和大二(22.4%)的同学。大学生献血动机各不相同,最重要的原因是认为自己身体好,应该去帮助别人。近八成的学生认为公民无偿献血是有必要的,并且对有无偿献血经历的人群产生敬佩感(67.54%)。但大部分学生对于无偿献血存有顾虑,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安全和对献血机构的不信任,部分学生是由于没有合适的献血机会。无献血经历的学生表示,在安全和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无偿献血(86.1%)。部分学生对无偿献血事业缺乏足够认识,61.1%的同学认为家人或自己受益能提高自己献血积极性。学生对无偿献血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而绝大部分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血液循环、血液再生以及献血对人体的益处不了解。 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态度是积极的,部分学生对无偿献血有关知识的了解与认识不足,安全便捷的献血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无偿献血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影响医科大学学生献血行为的因素,探索并推广适合大学生无偿献血动员的途径.方法 应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广东医学院9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 回收857份,有效问卷836份.学生的性别,知识结构,学校的行政手段,学生对无偿献血知识、献血回报方式以及用血报销制度的了解程度,接受献血知识信息的途径是影响医科大学学生参加无偿献血行为的因素.结论 医学生是无偿献血的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宣传、引导,以获得高校与血站的双赢合作,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科学、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大学生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设计方法,分层系统抽取某学院28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填式问卷法收集相关数据。结果 280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1.57±1.40)岁;男性65人(占23.2%),女性215人(占76.8%)。其中,参加过无偿献血的占26.8%。经单因素χ2检验,发现无偿献血的相关因素有:性别、年龄、对献血体质量要求的认知、对优惠政策的认知、对献血间隔时间的认知、对无偿献血的态度、对献血用具的态度、家人的态度、他人劝说。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偿献血有关的是年龄(OR=2.677,95%CI:1.394~5.142,高年龄组献血率高于低年龄组),对献血间隔时间的认知(OR=2.907,95%CI:1.367~6.184,知晓无偿献血间隔时间的献血率高于不知道的),他人劝说(OR=3.588,95%CI:1.835~7.017,易受他人的影响的献血率更高)。结论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参与率较低,建议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无偿献血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态度及行为,探索无偿献血知识宣传的模式及健康教育方法,为高校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和血站招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层抽取右江民族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大一、大二和大三及以上的本科学生共420名。结果调查显示大三及以上献血率比大一、大二高,献血者与非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有差异性,获取无偿献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和报刊杂志,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的主要动机是无私奉献,回报社会,非献血者未参加献血主要原因是害怕传染疾病和担心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家人对无偿献血的支持态度极大地影响大学生参与献血的行为,对无偿献血的建议主要为加强宣传力度及血液用途公开化。结论大学生对献血认知水平较高,但仍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深化无偿献血的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方法,可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蚌埠市4所高校大学生的无偿献血意愿,探索影响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的因素.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蚌埠市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调查,获得受访者的一般情况、无偿献血意愿和对无偿献血相关常识的了解程度;计算出受访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率;分别根据性别、学历、年级和专业分组比较不同组别间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率和对无偿献血相关常识的了解程度;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的因素.结果 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率为72.2%(818/1132),其中,女生高于男生(P<0.01),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P<0.01),理工医类学生高于文史哲类学生(P<0.01),本科生高于专科生(P<0.03).对于血液生理常识的认知,各组得分均不高,其中,男生低于女生(P<0.05),专科生低于本科生(P<0.05);对于无偿献血认知和献血安全认知,各组得分均不高,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免费用血政策的认知,各组得分均很低,其均值在30分左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生理常识认知、无偿献血认知、献血安全性认知、免费用血政策4个因素均是影响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的重要因素.结论 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较强,但对无偿献血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加强无偿献血知识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解大学生的献血行为,及影响其献血行为的主要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法.方法 使用自制问卷,随机抽取莆田学院720名学生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大学生献血者与未献血者对于无偿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和男女生献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高于非献血者.②大学生了解无偿献血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由他人得知".③献血者中绝大多数人认为献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未献血者认为自己未献血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条件不符合献血标准.结论 性别、文化程度、身体条件、宣传方式等因素均对大学生无偿献血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应采取相应针对措施,促进大学生无偿献血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知识认知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85份,收回798份,有效率为81.0%。结果:76.8%的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好的献血认知水平,但只有14.2%参加过自愿无偿献血。医学专业的学生认知水平高于其他学科的学生(X2=17.429,P=0.000),大学生献血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荣誉和赞美(n=46,40.7%);而没有献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家人不支持(n=233,34.O%)。结论:大学生献血认知水平较高,但还缺乏对无偿献血深层次的认识。因此,采供血机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献血宣传模式,以及制定献血者招募策略,以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项目的实施一是了解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原因,及对无偿献血的认知;二是针对献血的状况寻求其解决措施,提高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积极性。方法:就嘉兴市5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献血率仅为19.6%,在献血者中72.2%出于无私奉献,在未曾献血者中58.5%因为担心献血卫生条件不合格和出于对血液管理机制不透明的担忧而未曾献血。结论:大学生有献血的热情,但由于自身的条件及外部条件(献血宣传、献血卫生条件、反馈机制等)的影响导致献血人数并没有呈现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识情况,探索适应的宣传模式,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对1600名大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和行为的调查.结果 总体上看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认知程度高于非献血者,除了"献血者年龄为18~55岁"、"献血后休息2小时"和"无偿献血是自愿行为"三项在献血者和非献血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获取无偿献血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广播电视、流动采血车和报纸;42.0%的大学生曾无偿献血,男生献血率高于女生(P<0.05);未献血者未献血的主要原因是害怕献血会传播疾病、担心影响自己身体健康、认为自己身体不好、家人反对献血以及不知道在哪里献血等.结论 应继续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力度,壮大大学生无偿献血队伍,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影响医科大学学生献血行为的因素,探索并推广适合大学生无偿献血动员的途径。方法:应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广东医学院83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学生的性别,知识结构,学校的行政手段,学生对无偿献血知识、献血回报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及用血报销制度的了解程度,接受献血知识信息的途径是影响医科大学学生参加无偿献血行为的因素。结论:医学生是无偿献血的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宣传、引导,以获得高校与血站的“双赢合作”,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科学、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居民无偿献血动机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血液安全关系到病人的生命抢救,也是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重要举措。实施无偿献血是保证血液质量,确保临床用血安全的关键。献血者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无偿献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三个城市无偿献血人群的调查,了解无偿献血人群的献血心理行为,分析影响献血者心理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促进无偿献血的策略提供依据。1调查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北省孝感市、荆州市和宜昌市对前来献血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共调查献血者857名,回收问卷857份,经过检验,有效问卷855份,有效率99.8%…  相似文献   

12.
黄志森 《中外医疗》2010,30(17):147-147
目的对东莞市高校无偿献血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无偿献血工作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更好的展开。方法将东莞市2008年1~12月高校采血点无偿献血者分为新生组和老生组,另选取街头流动点献血作为社会组,对3组献血者的献血频率、献血量和献血反应作出比较。结果新生组与老生组在初次献血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老生组与社会组再次献血率则差异不大;在献血量上,3组在没有明显差异;在献血反应上,新生组与老生组和社会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队伍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可待发掘,是建立一支长期的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南宁市农村居民无偿献血意愿及相关知识知晓度,为促进农村无偿献血提供参考。方法发放调查问卷,对3 815名南宁市辖六县18-60周岁居民进行无偿献血意愿及相关知识知晓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南宁市农村居民对无偿献血年龄规定、献血间隔和献血量的知晓率分别为34.0%、35.3%和56.9%;在献血条件便利的前提下69.1%被调查者愿意参加无偿献血,75.5%被调查者表态支持亲友参加无偿献血。结论若能加强无偿献血宣教和献血服务,农村无偿献血工作将获得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市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相关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水平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多级抽样方法从市4所高校抽取2 281名大学生(2019年1月~2019年12月)作为研究对象,自制KAP水平调查问卷,调查其无偿献血相关KAP水平,并分析影响KAP水平的因素。结果 2 281名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知识得分为(4.71±1.66)分,有无偿献血意愿的650名,占28.50%,有无偿献血行为的579名,占25.38%;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性别、父母文化水平的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知识得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意愿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级、父母文化水平的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意愿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性别、专业、父母文化水平的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行为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行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知,年级低、非医学类专业为影响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知识的危险因素,女性、非医学类专业为影响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态度的危险因素,女性、非医学类专业、父母文化水平低为影响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市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相关KAP水平现况不容乐观,受到专业、年级、父母文化水平、性别等因素影响,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KAP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和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3月-9月,在天津56所高等院校中随机抽取8所,每所学校随机选择3个班级,共8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为47.86%,其中,基本知识与理念知晓率为49.37%,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养成率为21.62%,基本技能具备率为75.82%。医学类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明显高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自城市及城镇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来自农村大学生。所学专业和生源地均与健康素养水平关联。结论应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工作,采取针对性举措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团体无偿献血现状及影响团体无偿献血者献血的行为,提出针对团体无偿献血者的招募措施和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于2011年9月向2011年8月份乌市团体无偿献血823人(已献血)发放问卷调查。将研究对象823人随机分成干预一组、干预二组、干预三组及对照组。3个干预组分别给予电话干预、短信干预、贺卡干预,干预1a,于2012年3~7月对干预组再次发放问卷,调查再次献血情况。结果乌鲁木齐市团体无偿献血者,有13个民族参与团体无偿献血,平均年龄35.91岁,26~45岁为主要人群(78.76%);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汉族献血者比例最高(76.02%),少数民族献血者比例为23.98%;大专及本科学历比例最高(73.04%);职业以公务员献血比例最高(54.40%);干预措施能够影响团体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行为、献血知识了解情况、献血感受和献血意愿,以电话干预较为显著。结论今后在招募团体无偿献血者时,建议以电话干预方式与团体无偿献血者保持长期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基本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无私奉献的荣誉感,增强大学生参加无偿献血的积极性。方法收集本站2004年~2012年在校大学生献血人数,及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献血人数所占比例少,甚至在2011、2012年成锐减情况,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存在极大盲区。结论要建立有效宣传机制,具体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加大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无偿献血是指公民向血站自愿、无报酬地提供自身血液的行为。自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经过几年来的大力宣传,公民的无偿献血意识也大大提高。无偿献血是国际红十字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从本世纪30年代建议和提倡的。有关部门的信息显示,我国的血液供应已经基本实现了由有偿献血向无偿献血的平稳过渡。2006年全国血液管理工作会议获悉:目前,全国无偿献血占采集临床用血比例由1998年的22%上升到2005年的95.5%,其中自愿无偿献血比例由1998年的5.5%上升到去年的84.7%。无偿献血已经成为我国供血的最主要的来源。据了解,中国输血协会对全国16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接近80%的人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在献血人群中,表示愿意和愿意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的人占90.10%。献血者中,20~30岁所占比例高达56.97%。随着献血车走进校园,加之学校的宣传,大学生自觉参加无偿献血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学生已成献血主力军。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无偿献血法律法规及其相关知识认知的情况,笔者对本校的1900名大学生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新建  武丽娟 《当代医学》2011,17(17):75-76
目的了解《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方法》的变更对招募机采献血者的影响,探索影响捐献机采血小板意愿的因素及提高捐献机采血小板积极性的方法。方法于2010年12月采用自制问卷的访谈形式收集资料,实际访谈对象780人,获取有效问卷706份,有效应答率90.5%。结果《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办法》的变更对被调查对象的影响与献血次数显著相关,没有献过血的人群认为影响较大,随献血次数的增加,认为完全不会有影响的比例逐步增加,献血3次以上人群有77.5%认为完全不会有影响。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办法变更对不同类别献血者影响也显著不同,机采献血者有101人(74.3%)认为完全不会有影响。结论固定献血者是机采献血者的主力军,调整宣传策略,对不同类别的献血者有针对性的提高其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积极性,能更好地保证无偿献血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银川地区大学生无偿献血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近年来银川地区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情况。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6月银川地区高校学生献血人数及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校学生参加无偿献血31158人,占献血总人数的24.41%,由2005年的17.16%增加到2010年的27.10%。血液检测传染性指标的阳性率为0.94%,明显低于普通人群检测的阳性率3.78%(P〈0.05)。结论银川地区大学生自愿无偿献血者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属于低危安全献血群体,应大力加强高校无偿献血工作的宣传,在高校学生中建立稳定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实现银川地区无偿献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