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江苏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卫星水汽图为主,结合可见光云图、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6月5日发生在江苏徐州沛县的一次冰雹、龙卷天气,结果表明:卫星水汽图中动力异常区与对流系统的交界处和可见光云图上两个对流云团出流边界处触发的新的雷暴云团区域容易产生龙卷等强对流天气;水汽图上的水汽输送带与可见光云图的对流云系相一致,并且水汽图像特征与导致垂直运动和气流变形场的大尺度天气过程有关系,代表着对流层中上部的动力特征;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亮温对流云团中。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和雷达遥感资料很好地反映了短时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与演变,有效地补充了常规天气资料分析的不足,为短时天气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FY-2卫星云图以及雷达资料,对2020年8月15~18日眉山一次持续性强降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原涡和西南涡耦合是造成此次强降雨的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强盛稳定形成阻塞,冷平流和中低层强水汽输送造成了持续性强降雨天气。(2)上冷下暖,大气层结不稳定;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进对流的发展,强降雨过程上升运动显著增强,低层有强水汽辐合,有利于水汽汇集,为强降雨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条件。(3)强降雨发生在低亮温对流云团中,且对流云团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雷达回波强,并形成了急流轴,有利于强降雨的发生和持续。  相似文献   

3.
托克逊县是中国干旱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约9.4mm,2013年6月19日13时至20日19时,托克逊县出现了区域大风、持续降水、降温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数值预报、卫星云图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此次天气的环流背景及演变形势,分析表明:这次明显的降水是受中亚低涡系统影响,在有利的水汽条件和持续的水汽输送下,配合垂直抬升运动与地形的作用,是造成这次明显降水天气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天气分析、探空资料、卫星云图和人工影响天气数值预报产品对2015年5月10—11日降水天气形势、飞机增雨作业条件和增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天气过程影响系统为蒙古低涡,充沛的西南水汽输送和辐合条件有利于产生降水,系统移动慢,影响范围大,降水持续时间长。(2)雨水含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3000~8000m,-4~-6℃的湿层出现在850~600hPa之间,湿层较厚,水汽含量高,层结稳定,飞机增雨作业条件理想。(3)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数值预报产品准确预报降水性质、影响范围和降水时段,合理设计飞机增雨作业方案,有效提高了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5.
对祁连山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类型:西南气流移动型、西南气流阻塞型、西北气流冷平流型、河套冷涡型和平直西风气流型,分类选取典型个例,对各类型产生降水的环流特征、副热带西风急流、垂直速度、水汽输送和水汽汇、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和稳定度等进行诊断分析,并对照云图分析了地形云和对流云团产生的条件,降水强度等。  相似文献   

6.
中尺度对流复合云团是一类重要的中尺度对流天气系统。本文用增强红外云图及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区东部副高西北侧云带中22个对流云团及其对应的降水趋势。并对云团进行了分类,发现不同类型的对流云团其降水趋势也不相同。得到了一些对短时降水预报有用的结果。本文采用北京卫星气象中心1984年7—9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T213资料对发生在泰安地区的一次初春罕见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地面倒槽东移缓慢、降水较长时间持续是形成这次强降水的关键,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是强降水形成的重要条件,较强冷空气沿西北路径从近地层楔入地面倒槽中所激发的弱对流云团造成了此次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8.
利用卫星云图、水汽图象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一次江淮气旋发展的云系演变和水汽输送情况,并用飞机观测资料分析云系的结构和降水特点。认为卫星云图和水汽图象能及时反映天气演变和水汽输送特征,对飞机增雨作业的时机选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对流云团演变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7月3~4日出现在湖北郧西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形势下产生的;700 hPa和850 hPa的冷槽、切变线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区位于700 hPa切变线右侧、850 hPa切变线附近;暴雨区上空存在明显正涡度柱,低层辐合与中高层辐散形成抽吸作用,为暴雨过程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存在于孟加拉湾至我国西南地区的水汽通道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必需的水汽;整个暴雨过程都伴随着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初生、发展、合并和减弱,降水主要由发展型对流云团造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高空及地面资料、实况物理量场数据、预报经验指标、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综合分析了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为今后预报忻州市冬末初春大到暴雪天气过程总结出了前期环流形势和各高度层物理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强对流天气是福建汛期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料,结合天气雷达和自动站雨量资料,采用多阈值法、面积重叠法、统计法对福建省对流云团的识别、跟踪、未来3h短时降水预报等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福建省对流云团卫星遥感监测预报业务软件系统。根据2015年5—9月福建省4次典型对流天气过程的业务试运行,结果表明该业务软件系统能准确识别跟踪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对流云团移动过程的降水落区与地面气象观测的实际降水分布一致,对流云团最大降水量的预报准确率为61%,空报率为33%,漏报率为6%。研究成果对对流云团的监测和预报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7年8月8日乌拉盖地区对流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玮  孔凡忠 《山东气象》2000,20(2):31-32
利用卫星云图及天气资料,分析了太行山背风波、华北冷切变 地热力作用造成的菏泽地区对流云团的演变和降水特征,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本地冬夏降水云系的送别,对更好地把握本地中小尺度云团发展的特征,指导预报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Micaps中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及物理量场分析场,对黑龙江省2012年1月31日-2月1日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本次降水过程主要是由高空中纬度的短波槽与低纬度系统南支槽强冷空气合并所引起的,高空500 hPa西来的低槽、700 hPa和850 hPa切变、地面低槽等影响系统共同导致绥化大到暴雪的天气.低空从渤海海面的水汽输送也是造成大到暴雪天气的重要水汽来源.低层辐合引起强烈的上升运动,又为这次大到暴雪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导致我国自南到北大部都有降水天气,尤其是黑龙江省降雪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080825”上海大暴雨综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曹晓岗  张吉  王慧  陈永林 《气象》2009,35(4):51-58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以及非常规高密度观测资料、物理量场资料、云图资料以及PWV可降水汽资料等,对2008年8月25日上海地区的强对流暴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三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北部地区交汇有利于低涡的生成发展,为上海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为上海强对流暴雨天气提供了水汽、能量和触发条件.在大暴雨开始前12~24小时,水汽、能量和中低层大的正涡度有向长江下游汇合的趋势,在上海附近逐渐形成强的位势不稳定.上升运动集中在1个经度左右非常窄的地区,是产生特强降水原因之一.GPS/PWV探测可以及时了解大气水汽总量的变化,仅靠本地上空的水汽全部落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水汽辐合.对流云团合并,云核合并后强烈发展移动缓慢同样是产生特强降水原因之一,在对流云团的后侧,对应温度梯度最大,是降水最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卫星、自动站、加密雨量站等资料,对2009年7月5—6日山东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重点是分析其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西侧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至暴雨区;高层强辐散与中低层强辐合以及强上升运动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到强盛时期,可用云顶亮温变化来监视云团发展;水汽通量的强辐合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次区域性暴雪天气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赤峰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赤峰地区的区域性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本次大到暴雪的大气环流特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的一些典型特征,为今后类似天气的监测和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分析2011年5月1~4日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和云图特征,并利用欧洲中心、T213、T639等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对这次天气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揭示了此次过程在动力、热力、水汽等方面的特征,找出有利于强降雨和强对流产生的环境条件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2017年8月3日通辽地区中南部暴雨、大暴雨,局地破历史极值降水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原因,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云图、雷达、自动气象站数据等对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论表明:除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有利的层结条件、较长的持续时间、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低层的暖湿切变线、强烈的上升运动及云图上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雷达图上的低空急流和风向辐合区等特征、地形抬升等因素外,台风的远距离影响提供的异常充沛的水汽条件是激发此次灾害天气的关键因素。这些特征、因素能够为今后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对暴雨、大暴雨甚至极端性的降水预报准确率的提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地面加密气象站资料,对2014年7月1日发生在陕西渭南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500 h Pa长波调整过程中,冷空气不断从切断低压底部扩散南下,与中纬度中尺度切变线相互作用所致;垂直温度梯度大对渭南市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潜势预报意义;地形作用导致中低层风向垂直切变增强和地面小尺度辐合线形成。其中,垂直风切变的增强致使中层干空气卷入对流云团中,新鲜空气补充了云凝结核源,经过渭河之后,近地面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有利于冰雹转成短时暴雨。地面小尺度辐合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进一步释放;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低层辐合共同作用,使对流云团增强,降雨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