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荔浦方言的"V一下子"与"V一下子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荔浦方言表短时义是在动词后加"一下子",表尝试义则是在动词后加"一下子看".要之,荔浦方言的短时态和尝试体都用述补结构来表示.另外,"一下子"及其变体表义非常丰富,且与节律有一定的关系."一下子看"出现的句法位置比较受限制.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汉语方言的大面积普查告一段落之后,近年汉语方言研究有向国外拓展之势.2008年7月4日-7日由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在广州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正好代表并及时反映了这一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3.
敏春 《社会科学家》2006,(Z1):311-312
推广普通话对方言的使用和保护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同时方言的本土优势也在影响甚至改造着普通话,在许多方言区还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普通话.本文以"川普"为例将从文化与语用的角度对新兴的"有意川普"这种语言现象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赵黎明 《学术论坛》2005,(12):167-171
北大歌谣研究会及其会刊<歌谣>周刊,在歌谣和方言的收集、整理、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五四先驱认识到歌谣、方言的民族"化石"价值,重视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探研、借鉴;他们利用文化向心运动规律,以国语摄入方言、同化方言,实现国语与方言的融会贯通;他们主张吸纳歌谣民间形式,极力推崇方言文学创作,以便为国语文学输入新质,为中国文学扩大范围、增加范本.这些活动既反映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巨大向心力,又体现出新文化先驱建设新文学时对民族性的认同与诉求.  相似文献   

5.
晁瑞 《北方论丛》2005,(6):74-76
介词"问"引出动作对象,活跃于现代方言.这个介词来源于动词,在连动结构中虚化.它一度在通语领域十分活跃,后来被介词"向"替换,仅存于方言.其衰变原因是语义范围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浅析德阳黄许话中的"咖"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阳黄许镇及邻近乡镇方言中常用词"咖"不同于城区的西南官话,具有丰富的语法功能和独特的语法特征,本文对其体现出的多种时体特征、作为结构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以及在比较句当中的作用分别进行了语法分析.结合黄许的湖广移民史,从"咖"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到黄许方言同西南官话、湘语及客家话等方言的一些联系.  相似文献   

7.
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中的词汇材料为参考,从变调别义、轻声别义、元音变化别义、辅音变化别义以及词根变化别义几个方面对"同形异指"现象在亲属称谓中的表现加以分类考察,并探讨其本质.认为同一方言内部可以通过亲属称谓词语音单位的局部变化来区别易混淆的亲属称谓.  相似文献   

8.
"江"字最早见于金文,在上古共同语中属"见"母"东"部,音值为[kuη].南北朝后期,由于南部方言的地位提升和影响扩大,作为南部方言基本词汇"江"的方言读音"[kaη]"遂进入共同语,并最终取代了"[kaη]"音在共同语中的地位;后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发音习惯的影响,至明代,[kaη]被直接腭化为[tciaη]."江"字音读的变迁,反映了方言、外语等因素对语音变化的重要影响.前人关于"江"的[kaη]音是由其[kuη]音自然演变而形成和[tc][tc][c]是由于"-i-"-y-"介音的影响而形成的观点还需要重新讨论.  相似文献   

9.
亲属排行"满"、"晚"源流浅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方言有不少以"满"或"晚"表示亲属称谓排行的末者。本文以翔实的语料为基础,通过分析对比,拟从语音、语义两个方面论证该词的源流,确定其本字当为"晚"。  相似文献   

10.
时间助词"时"在一串音节链末尾时经历了由实到虚的演进过程,当另一串与之处在同一个意义关系中的音节链在叙述事件不再强调时间概念时,"时"的语义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其时间意义趋于模糊,而语法符号的作用逐渐突出.由于语义焦点前移,结构经过重新分析,"时"虚化为助词成分,语音表现为轻声,附带停顿功能."时"在这种句法位置上多表示假设关系.归纳起来,"语义虚化"是起因,"重新分析"是手段."时"的这种用法在今天的赣方言仍很活跃,湘方言及闽赣等地客家话中也有反映.  相似文献   

11.
郇庆治 《文史哲》2003,(6):115-120
欧美生态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方社会过去几十年来发生的"亲生态"转变,但它所蕴涵的真正具有质变意义的"生态中心主义"哲学价值理念,迄今为止不仅依然只是一种极端化的"深绿色"认知,而且在促成西方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主政治制度重构方面也存在着内在的局限。相比之下,儒学"生态学"可以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重释、重估和重构",提供一种人与自然历史统一关系的、参照性的"思维平台",只是它必须明确自身作为"对话者"而非"启蒙者"的时代身份。  相似文献   

12.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女性文学”相关的概念有“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定内涵。目前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不能涵盖批评对象的范围,因而应在“女性文学”之外再加上“性别文学”。“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探寻其审美特性。“性别文学”则不管作家的自然性别,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以其深刻而丰富的意蕴,不断吸引着学者去探究,而叶嘉莹无疑是其中成绩卓越者之一.叶氏从"境界"一词的源头去考察,先总结出其一般涵义;然后,她又从词这一特殊文体出发,在王氏所谓词"要眇宜修"之特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她所独创的"感发作用之本质",即"感发"是"要眇宜修"之审美特质得以发生、"境界"得以形成的动力所在,是联结"要眇宜修"与"境界"之间的桥梁,从而使王氏境界说在理论上更臻于严密.  相似文献   

14.
解休谟问题     
韩东屏 《河北学刊》2001,21(4):55-58
从“是”能否推出“应当”的休谟问题,经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论证,变成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的休谟法则。对此也有西方和我国的研究者不予赞同。可他们的立论大都经不起仔细推敲。依我之见,休谟问题乃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因为“应当”不是由于有“是”,而是由于有“可以”才被提出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从"仁"、"性相近,习相远"、和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出发,为"因材施教"确立了理论基础.但具体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如何认识人的差异及具体实施方法是"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理论和方法的结合才能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中的司字,实际应隶定作卟。在甲骨文中的卟,通作旧、舅。司父即舅父。对司字的释读,揭示了舅的身份。舅在甲骨丈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舅及舅母,外祖母,外祖父均是祭祀的对象,是许多重要活动的参与者等。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与罪",其"与"究竟是"并列",还是"转入"?一般认为,逻辑是逻辑,罪是罪,"与"停留在陈列两端的平面上."逻辑"成为裁定"罪"的界限或尺度.但维特根斯坦又意识到,逻辑常常从外在的"并列"向内在"转入"了,即"逻辑"转入了"罪"--"逻辑罪".这是他毕生最难的划界.其他逻辑学家如罗素者流,则根本还无意识到不着边际的地步.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诉诸感性直观,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结果使人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抽象;马克思则立足于人的实践,把人理解为"感性活动",最终找到了通向现实的人的道路。从人是"感性对象"到人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理解的革命性变革,即在理解人的逻辑前提上从"抽象的意识"转向"现实的个人"、在把握人的思维方式上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在考察人的理论态度上从直观态度转向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文化语境下的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文化语境中,鲁迅大致遭到以下几种文化思潮的消解颠覆其一是后现代文化思潮,其二是后殖民文化思潮,其三是全球华人区域中兴起的以"新儒学"为标志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但鲁迅终究是无法被解构的,其原因一是鲁迅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区域、跨文化的"世界性文学经典";二是鲁迅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现代作家,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成为一种独异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神资源主体",永远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谭恩美在《百种隐秘感官》中营造的诡秘气氛具有特殊含义:姐姐琨实际上是妹妹奥利维亚的“种族影像”,即第二自我;通过琨为奥利维亚寻找记忆从而帮助她回归完整的自我这一贯穿全书的主线,作者暗示了重拾种族记忆和向祖居国的心理回归才是解决美籍华裔身份焦虑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