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产后测试盆底肌肉肌力低于Ⅲ级的产妇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治疗组产妇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并配合日常自主盆底肌锻炼(Kegel锻炼);对照组产妇采用健康宣教配合Kegel锻炼。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产妇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肌电位及肌纤维疲劳度均优于对照组,盆腔脏器脱垂分度优于对照组,尿失禁程度轻于对照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锻炼可提高产后盆底肌功能,治疗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效果确切且比较安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方法: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1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纳为研究对象,用抽签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80例。对比组采取一般盆底肌训练方式治疗,研究组在对比组基础上采取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盆底肌肉张力评分以及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并且盆底肌肉张力优于对比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比组,性生活不满意、尿失禁以及器官脱垂例数全都少于对比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还能促进患者盆底功能恢复,增强盆底肌肉张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盆底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evic floor disfunction,PFD)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120例产后PFD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两组患者各60例.联合组患者进行盆底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干预,对照组患者仅予以盆底康...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37-738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应用于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阴道分娩并在产后检测患者盆底功能性障碍的1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采用GRRUG法评估患者的会阴肌力分级情况,比较两组的盆底肌力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会阴肌力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肌纤维疲劳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者采用多种疗法联合的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盆底肌肉张力,促进产后盆腔肌肉功能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项春丽 《医疗装备》2022,(18):166-168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上饶市广丰区人民医院的86例产后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干预,两组持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盆底功能、生命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盆底功能、生命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Ⅰ、Ⅱ类纤维肌电值及总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后PF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减轻尿失禁等症状,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贵港市妇幼保健院生产且产后42天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47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476例产妇进行分组治疗,其中157例产妇未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者为对照组,其余319例产妇采用盆底肌低频电刺激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脏器脱垂,尿失禁,性欲,性交痛、性伴侣满意度,盆底器官脱垂评估系统(POP—Q)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脏器脱垂和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x^2=4.137~15.489,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时性欲、性交痛发生率、性伴侣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x^2=4.312~17.426,均P<0.05),而产后3个月两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728、0.464、0.587,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OP-Q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x^2值分别为67.993、157.046、223.687,均<0.05),且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的POP-Q评分均显著优于产后3个月(x^2值分别为410.305、481.273,均P<0.05),而对照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的POP—Q评分与产后3个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227、2.965,均P>0.05)。结论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的发生率,改善妇女性欲、性交痛、性伴侣满意度,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恢复效果,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分娩的26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130例;参照组产妇产后实施常规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产妇同时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均治疗4周,评测两组...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7,(6):886-889
目的探讨临床基本评估在产后42 d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阳江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8月—2017年2月产后42 d体检的1 453例产妇中进行盆底临床基本评估的785例产后妇女的评估结果,总结产后盆底康复流程的执行情况。结果在自愿参与盆底功能临床基本评估的785例产后妇女中,初产妇528例,经产妇257例;剖宫产165例,顺产620例。共检出256例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32.61%,其中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率20.13%(158/785),尿失禁(UI)发生率7.01%(55/785),压力性尿失禁占4.33%(34/785),混合型尿失禁占2.68%(21/785),POP合并UI发生率4.46%(35/785),性功能障碍占1.02%(8/785),无粪失禁。1 453例产后42 d妇女中,接受普遍性指导方案者79.63%(1 157/1 453),接受重点预防方案者1.93%(28/1 453),接受针对性治疗方案者25.12%(365/1 453)。结论初产妇与经产妇、剖宫产产妇与阴道分娩产妇发生POP异常的程度及盆底综合肌力不同,PFD发病可能与年龄、体重指数、新生儿体重有关;产后42 d临床基本评估可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检出,改善产妇的康复效果,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实施盆底手法按摩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5月在日照市中心医院产后42 d检查并确诊患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1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70例产妇采取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作为对照组,另外100例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盆底手法按摩为观察组,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对比两组产妇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在治疗前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表面肌电值、盆腔脏器脱垂、盆底肌力及盆底筋膜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治疗后盆底肌表面肌电值快肌、慢肌、60秒耐力测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前后静息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盆底肌力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脏器脱垂指示点位置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筋膜疼痛评分观察组盆底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盆底手法按摩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能有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高盆底肌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模式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妇科收治的79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8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情况及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会阴超声观察康复治疗对产后女性盆底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妇产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5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康复组给予康复治疗,常规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产后保健操,运用会阴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在静息、缩肛时、瓦氏动作时盆膈裂孔前后径、周长、面积和耻骨直肠肌宽度的变化;检测静息到瓦氏动作患者膀胱颈位置变化.结果 康复组治疗后静息时盆膈裂孔前后径、周长、面积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值分别为3.189、4.024、4.385,均P<0.05),而常规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075、0.816、0.139,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盆膈裂孔前后径、周长、面积均显著低于治疗前(f =3.001~4.365,均P<0.05),康复组耻骨直肠肌宽度显著高于治疗前(t=3.257,P<0.05),而常规组治疗前后耻骨直肠肌宽度无显著性差异(f=0.012,P>0.05).治疗后康复组瓦氏动作时盆膈裂孔前后径、周长、面积和BND均显著低于治疗前(f值分别为3.871、4.582、5.347、3.562,均P<0.05),而常规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0.871、0.492、0.323、0.435,均P>0.05),且康复组治疗后瓦氏动作时盆膈裂孔前后径、周长、面积和BND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治疗后(t值分别为3.281、4.134、4.762、3.511,均P<0.05).结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经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盆底结构和功能,会阴超声能有效地评估康复治疗的疗效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0例足月产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65例,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价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盆底肌张力评分及尿失禁程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盆底肌张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尿失禁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子宫缩复不良、子宫脱垂、痔疮及腰骶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子宫后倾后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少于对照组;膀胱膨出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恢复,能有效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训练联合治疗对促进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以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健康知识教育,观察组在健康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肉训练,以8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和性功能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阴道动态压力比较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阴道动态压力均较治疗前增高(t1值分别为-10.787、-8.775,均P1<0.05),且观察组阴道动态压力增高更明显(t2=-3.074,P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张力均较治疗前增高(t1值分别为-7.450、-3.012,均P1<0.05),尿失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1值分别为11.950、5.042,均P2<0.05),且观察组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盆底肌张力:t2=-4.326,P2 <0.05;尿失禁评分:t2=7.341,P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性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t值分别为-9.835、-13.213、-10.605、-12.174、-9.424、14.661,均P<0.05).结论 盆底肌肉训练联合健康知识教育可明显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阴道动态压力,提高其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在减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尿失禁发生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1至12月汉川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9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分为A组和B组,两组各45例,A组行盆底肌功能锻炼,B组在A组基础上行肌电刺激治疗,并对比两组治疗后其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结果 B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盆底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及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较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2、3.95、2.86、2.86,均P<0.05);B组治疗后其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类法(POP-Q)0度比例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4,P<0.05),而Ⅰ度、Ⅱ度比例较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25、5.89,均P<0.05),B组尿失禁发生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3,P<0.05);治疗3个月、9个月的盆底功能影响问卷(PFIQ-7)、盆底功能障碍评分法(PFDI-20)评分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96,均P<0.05).结论 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能够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尿失禁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盆底功能,进而有助于提高其生活水平,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轻度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就诊的120名轻度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对照组凯格尔运动进行盆底肌肉训练3个月,对实验组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盆底肌最大收缩电位、Ⅰ类肌平均肌电位和Ⅱ类肌平均肌电位以及盆底肌Ⅰ类肌肌力和Ⅱ类肌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23、1.321、1.894、3.263、4.236,均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61.67%),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9.786,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对轻度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且方便安全,无任何副作用.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PFD)的效果。方法:产后42d诊断为产后PFD的患者337例,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分为治疗组(158例)与对照组(179例)。治疗组患者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及盆底肌肉锻练;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盆底肌肉锻练。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器官功能相关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后盆底综合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疗效明显,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力减退早期干预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在4家妇产科专科医院选取产后6周经筛查发现存在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纳入对照组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组,治疗6周。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的3个月、6个月进行阴道内指检并经PHENIX检测仪量化评定产妇盆底Ⅰ类肌和Ⅱ类肌的情况。结果:电刺激对于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均有效(P<0.001);Ⅱ类肌在治疗刚结束时无效,但在治疗结束6个月出现疗效并有后续持续增强肌力的效果(P<0.05)。电刺激对于轻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和Ⅱ类肌均有效(P<0.001),但在治疗结束后的6个月内,无明显后续持续增强肌力的效果。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轻度和重度盆底肌力减退都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杨芬  邢娟 《中国校医》2022,36(6):436-438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 Kegel 锻炼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接诊的90例产后FPF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单纯Kegel锻炼,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盆底Ⅰ类和Ⅱ类肌肌力μV、肌纤维收缩时间、最大阴道内压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44);两组干预3个月后盆底Ⅰ类肌肌力、Ⅱ类肌肌力、肌纤维收缩时间以及最大阴道内压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盆底Ⅰ类肌肌力为(4.212±0.351)μV、Ⅱ类肌肌力为(4.983±0.508)μV、Ⅰ类肌肌纤维收缩时间为(4.383±0.456)s、Ⅱ类肌肌纤维收缩时间(4.191±0.494)s、最大阴道内压为(83.282±4.157)cmH2O,高于对照组的(2.023±0.315)μV、(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评估产后妇女盆隔裂孔影像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组1为经阴道分娩组:选取经阴道自然分娩后6~8周,经产科门诊产后随访病例87例;病例组2为选择性剖宫产组:选取在湖南省怀化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行选择性剖宫产后6~8周,经产科门诊产后随访病例64例。对照组:选取同期收治的未育未产患妇科良性疾病的35例患者。进行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获得容积数据,分别测量三组在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状态盆膈裂孔面积( LHA)、盆膈裂孔的左右径( LHLR)、前后径( LHAP)、肛提肌尿道间隙( LUG)。对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息状态下前后径、肛提肌尿道间隙左、右各测量值阴道分娩组(5.06±0.88cm、2.21±0.36cm、2.22±0.36cm),剖宫产组(4.67±1.33 cm、2.08±0.26 cm、2.08±0.26 cm),均大于对照组(4.55±0.87 cm、1.88±0.26 cm、1.88±0.26 cm);在Valsalva状态前后径、盆膈裂孔面积、肛提肌尿道间隙左、右各测量值阴道分娩组(6.10±0.82cm、23.27±4.85 cm2、2.54±0.44cm、2.57±0.44cm),剖宫产组(5.48±1.46 cm、20.86±4.75 cm2、2.42±0.33 cm、2.42±0.33 cm),均大于对照组(5.01±0.49cm、17.82±3.32 cm2、2.09±0.25cm、2.09±0.2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后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可检出临床不易发现的轻度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和肛提肌损伤,为临床早期评估PFD及预防和干预PFD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