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内外液化气储罐失效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运用ANSYS和ANSYS LS-DYNA软件,对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失效过程中破片撞击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为储罐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防弹衣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防弹衣是“能吸收和耗散弹头、破片动能,阻止穿透,有效保护人体受防护部位的一种服装”,是个体防护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吸收和耗散弹头、破片动能,以阻止穿透而达到有效防护的目的。作为一种个体防护装备,其发展历程可溯及远古,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的防弹衣具备了更为出色的防护功能。其中,高新技术材料,尤其是高技术纤维功不可没。防护功能的日益完善,使防弹衣在军界、警界乃至于在民间安防领域都得到了日趋广泛的应用。1防弹衣发展回顾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人防护装备,防弹衣经历了由金属装甲防护板向非金属合成材料的过渡,又由单纯…  相似文献   

3.
爆炸物冲击波的人体防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爆炸物爆炸冲击波、破片或子弹冲击、高温高压气体热辐射等复杂环境下的人体伤害威胁,本文从人员损伤研究和防护材料研究两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为开展人体有效防护研究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1防弹头盔及其发展概况 防弹头盔及面罩是用于阻止弹九或破片穿透,有效保护人体头部、眼、面部,且不影响人体视线和战术活动的防护装备。据统计,在20世纪的典型战役中,75%~80%的致命伤是由地雷、榴弹等的破片造成的,而且这  相似文献   

5.
防弹衣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保证人的生存而佩穿的个体防护装备,它能吸收和耗散弹头、破片的动能,阻止穿透,有效保护人体受防护部位。目前,防弹衣主要是指保护前胸和后背的防弹背心,防止流弹及破片对人体重要部位造成杀伤。本文对防弹衣的历史变革、分类、评价指标、使用的纤维材料种类、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为研发出既能起到保护作用又能满足舒适性且成本低的防弹衣打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大口径未爆弹销毁作业中人员的安全,从理论上研究了未爆弹销毁安全距离。根据破片的理论初速、破片杀伤判据、杀伤破片的飞散距离,得到防破片安全距离的计算公式;根据冲击波理论,得到防冲击波安全距离的计算公式;根据防破片安全距离和防冲击波安全距离,从理论上确定未爆弹销毁时的警戒安全距离和防护掩体设置距离。以某大口径未爆弹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确定了其相应的警戒安全距离和防护掩体设置距离。研究结果表明:该未爆弹销毁时警戒安全距离主要考虑破片,与GJB5120—2002的结果进行比较,认为GJB5120—2002的结果过于保守。  相似文献   

7.
控制爆破工程中的两个重要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飞散破片的安全 爆破结构构件时,伴随着目标的破坏,往往产生向周围飞散的破片.如:金属破片、砖、石、混凝土的碎块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扫雷防护装具所用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在服役10年以上后,由于材料自然老化对破片防护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生产时间为2002年和2004年的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采用弹道枪发射高速破片射击的方法,对防护装具内的防护材料进行破片防护性能测试,观察防护材料的损伤变形情况,记录每次射击的破片速度和对应的防护材料穿透层数,并按照生产时间分组,采用协方差分析与历年来防护材料入厂复验和成品出厂检验验收的资料数据进行对比。结果防护材料在经过多达14年自然老化后,其防护性能仍能满足设计的战技指标要求,但相对于新生产的防护材料,其防护性能有所下降(P0.05);2002年和2004年生产的防护装具产品之间防护性能差异不显著(P=0.962)。结论 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的防护材料在10多年的自然老化后,其防护性能有所下降,但由于产品进行了性能冗余设计,产品防护性能仍然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舰船战损评估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舰船战损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建模,对不同武器的炸点分布进行模拟,分析在接触爆炸和非接触爆炸作用下舰船主要设备的破坏模式,分析在爆炸火球、破片和冲击波超压破坏下设备损伤的计算模型,建立设备的冲击响应模型,提出设备的破坏判据,给出爆炸作用下舰船生命力评估的计算机仿真计算方法,并通过数学建摸和模拟分析对系统在破坏环境下的损伤概率进行分析,运用模糊评估法计算系统的生命力指标。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直观地分析出生命力设计较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V50试验方法和实际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50即为:穿透概率50%时模拟破片或特定弹丸的平均着靶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