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沥青乳化剂及沥青乳液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 4种沥青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以及沥青乳液的油水界面张力和 ζ电位。考察了胜华 10 0 # 道路沥青的最佳乳化工艺条件以及水中阴、阳离子对油水界面 ζ电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乳化剂的性质是决定乳化效果及沥青乳液基本性质的主要因素 ,乳化剂水溶液 pH值对乳化效果的影响比乳化剂浓度和乳化温度的影响大。乳化沥青油水界面张力越低 ,ζ电位越高 ,乳状液的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2.
沥青乳化剂及沥青乳液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4种沥青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以及沥青乳液的油-水界面张力和ζ电位,考察了胜华100#道路沥青的最佳乳化工艺条件以及水中阴,阳离子对油-水界面ζ电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乳化剂的性质是决定乳化效果及沥青乳液基本性质的主要因素,乳化剂水溶液pH值对乳化效果的影响比乳化剂浓度和乳化温度的的影响大。乳化沥青油-水界面张力越低,ζ电位越高,乳状液的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离子乳化剂对乳化沥青稳定性产生的不同影响,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构建“沥青-乳化剂-水-乳化剂-沥青”双层模型结构,模拟含不同离子乳化剂分子的乳化沥青体系,对比研究阴(SDS)/阳(CTAC)离子乳化剂对乳化沥青稳定性的影响. 对比加入不同乳化剂分子后,沥青乳液的相对浓度分布、界面膜厚度、界面形成能以及静电势(ESP)的变化,分析乳化沥青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相较于加入CTAC乳化剂的沥青乳液,SDS乳化剂更能增大沥青与水之间界面层的厚度,减小两相的界面张力,提高乳化沥青的稳定性;从静电势角度分析,相较于CTAC乳化剂,SDS乳化剂分子烷烃链的静电势极大值更大,更易与静电势为负值的原子相结合. 因此,加入SDS乳化剂的乳化沥青,其整体稳定性能要优于加入CTAC乳化剂的乳化沥青.  相似文献   

4.
从阳离子脂质体的形态、平均粒径、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浊度等方面,考察了季铵盐型阳离子脂质体CPA14的稳定性。经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阳离子脂质体呈球形结构,粒径为100~200 nm。经粒度分析仪检测,阳离子脂质体平均粒径为210~260 nm,颗粒分布均匀,Zeta电位为55~90 mV。脂质体在4 ℃条件下存放3个月,外观无明显变化,脂质体的浊度变化不大。证实季铵盐型阳离子脂质体CPA14稳定性良好,适合用作基因载体进行基因转运。阳离子脂质体与质粒DNA在N:P质量比为3:1时可高效转染人宫颈癌细胞,与商品转染试剂DOTAP转染效率相当。为新型季铵盐型阳离子脂质体基因载体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多季铵盐(MQAS)对亲水型纳米SiO_2进行表面改性,并以改性后的纳米SiO_2为乳化剂,制备Pickering乳液,探讨乳化剂浓度、温度、pH、盐的加入对上述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MQAS和亲水型纳米SiO_2单独乳化相比,MQAS改性后的纳米SiO_2的乳化性能更为优异。随着MQAS浓度的增加,乳液的出水率降低。随着pH的降低,乳液的出水率逐渐增加,液滴粒径逐渐增大,这说明当pH较低时,多季铵盐与纳米SiO_2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乳液的稳定性下降。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乳液出水率和液滴粒径均逐渐增大,这说明盐的加入屏蔽了多季铵盐离子头基的电荷,从而导致乳液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概括了乳化沥青的技术现状,详细分析了乳化沥青储存稳定性及破乳凝结的影响因素,如沥青的基本性质、乳化剂性能、稳定剂、温度、pH值、乳化工艺设备等;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对苯二酚、环氧氯丙烷、三乙胺为原料制备了XK-2C双季铵盐阳离子型乳化剂,探索了合成温度、时间以及反应介质对该合成反应的影响。通过其与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和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复合使用,能显著提高乳化沥青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射流制备水性阳离子超细涂料体系,研究不同疏水链结构的季铵盐阳离子分散剂对超细涂料体系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微射流处理30min平均粒径可达200nm且分布均匀,Zeta电位接近50mV.疏水链为十四烷基时离心稳定性最高可以达到75%,Zeta电位随着疏水链的增加而升高,粒径和黏度在达到饱和吸附之后则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以十八胺、丙烯酸和氯乙酸为反应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季铵盐沥青乳化剂,即:十八烷基-双(2-羧乙基)-羧甲基氯化铵.得到了十八烷基二丙酸基叔胺(第一步产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5 h,丙烯酸与十八胺的摩尔比2. 20,反应产率为52. 39%.利用红外光谱FTIR、氢核磁共振1H NMR和元素分析对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鉴定.利用在线红外光谱(online FTIR)对十八烷基二丙酸基叔胺的合成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反应机理.采用电导法测得沥青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2×10~(-3)mol/L.对该乳化剂进行了乳化性能测试,该乳化剂与NP-10按一定比例复配,对AH-90重交沥青具有很好的乳化能力,其乳化沥青具有很好的贮存稳定性,该乳化剂是一种快裂型沥青乳化剂.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旋转滴界面张力法和残留物含量差值法考察阴离子乳化剂、助剂和皂液pH值等对皂液-沥青甲苯模拟油界面张力和乳化沥青贮存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助剂和皂液pH值等对油水界面张力和贮存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是一致的,两者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随着乳化剂和羧甲基纤维钠用量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贮存稳定性变好;随着皂液pH值的升高,界面张力和贮存稳定性分别呈现出变小和变好的趋势,在pH=11时,界面张力值最小,贮存稳定性最好;随着缔合型增稠剂T用量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先增加后减小,贮存稳定性先变差后变好,两者最后都趋于稳定;乳化剂和助剂对油水界面张力和贮存稳定性的影响的由大到小顺序为乳化剂SD-2、缔合型增稠剂T、羧甲基纤维素钠。  相似文献   

11.
MD膜驱剂对油藏矿物ζ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电泳法考察了3种季铵盐(MD膜驱剂、四乙基溴化铵((Et)4N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无机盐对石英砂和大庆油砂界面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季铵盐对石英砂ζ电位影响的顺序为:CTAB>MD膜驱剂>(Et)4NB.无机盐使石英砂在MD膜驱剂溶液中的ζ电位升高,无机盐中的Al3+离子影响比Ca2+和Na+离子明显.大庆油砂在MD膜驱剂和(Et)4NB溶液中的ζ电位较沥青质-大庆油砂的低,而大庆油砂在吸附沥青质前后在CTAB溶液中的ζ电位变化很小.理论计算表明,沥青质-大庆油砂饱和吸附季铵盐的ζ电位大于大庆油砂,季铵盐在沥青质-大庆油砂表面的相对覆盖率小于大庆油砂.  相似文献   

12.
PHMS/VAc复合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含氢聚甲硅氧烷(PHMS)/醋酸乙烯酯(VAc)/羟甲基丙烯酰胺(NMA)复合乳液,研究了聚合方法、乳化剂配比及用量对乳液的粒径、粘度、表面张力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采用非离子和阴离子的复合乳化剂可明显提高乳液性。聚合方法对乳液性能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三乙胺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反应合成出新型N-(3-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2-羟基)丙基-N,N,N-三乙基氯化铵阳离子沥青乳化剂.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70℃,Na OH与NP-10的摩尔比1.0,环氧氯丙烷与NP-10的摩尔比1.2,三乙胺与NP-10的摩尔比1.2.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产物收率可达48.72%.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鉴定.采用在线红外光谱(online FTIR)手段对反应进程进行跟踪,检测出生成了中间体.基于相关实验数据,合理地提出了反应机理.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19×10-3mol/L,该数值较小,在CMC下的表面张力为40.13 m N/m.该乳化剂对沥青的乳化能力良好,得到的乳化沥青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归属于慢裂型产品.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以牛血清白蛋白V(BSA)为载体,去溶剂化法制备熊果苷纳米粒(Arb-BSA-NP),研究其对大鼠烧伤修复的效果. 利用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对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熊果苷与白蛋白比例1 ∶ 10、pH7.0的条件下用戊二醛交联12 h,粒子大小均一且稳定性较好,平均粒径为175.26±11.04 nm,Zeta电位为-29.12±0.80 mV;将细菌纤维素膜浸渍于含Arb-BSA-NP纳米粒溶液中获得负载熊果苷纳米粒的纤维膜敷料(Arb-BSA-BC),并对该材料进行SEM分析,显示Arb-BSA-NP纳米颗粒分布在材料表面;通过SD大鼠烧伤模型动物实验评价该敷料对烧伤创面愈合的效果,结果显示负载熊果苷纳米粒的纤维膜敷料有助于烧伤创面的恢复和愈合.  相似文献   

15.
超细粉体在液相中分散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文章以纳米 Zr O2 的水悬浮液为例 ,通过粒度分布测量法和上层清液的光透过法等方法 ,研究水溶液中 Zr O2 粉体的表面特性、聚电解质分散剂的结构与数量以及悬浮液的离子浓度等对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 ,提出了改善纳米 Zr O2 在水溶液中分散稳定性的几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 ,分散剂的用量及 p H值是控制粉体悬浮液分散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参数 ,研究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Microparticulate retention aid systems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papermaking industry. The typical microparticulate components include inorganic col-loidal silica (or structured colloidal silica sol[1], mont-morillonite[2] and organic micropolymers[3]. They are all negatively charged and form synergic retention ef-fects with either cationic starch or polyaminoamide. Yet,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cationic microparti-cles also have been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floccula…  相似文献   

17.
Batch cationic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styrene(St)and butyl acrylate(BA)as non-ionic monomer,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CTAC)as emulsifier,and Azobis isobutyl amidine hydrochloride(AIBA)or Azo diisopropyl imidazoline hydrochloride(AIBI)as initiator.The effects of amount and molecule structure of initiators on latex particle size,PDI and particle morphology were analyzed.Results showed that higher initiator amount resulted in smaller particle size and higher PDI.Besides,smaller particle size were obtained when AIBI was used as initia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