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40.71 g±2.92 g)经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再恢复喂食后的生长情况,试验共进行40 d,水温为2628℃。结果表明:饥饿5 d组(S5)鲈体重略高于对照组,饥饿10 d组(S10)鲈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饥饿15 d组(S15)鲈体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饥饿15 d后鱼体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脂肪含量及鱼体比能值略有下降,灰分及水分含量明显上升;恢复投喂后,各饥饿处理组鱼体化学组成及比能值均接近,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标准代谢率下降,恢复投喂后又回升至对照组水平;从组织结构看,胃、肠和肝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恢复投喂后各组织结构均有恢复。由此表明:S5组和S10组的鲈在恢复生长过程中产生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15组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2.
饥饿和再投喂对鲈幼鱼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40.71 g±2.92 g)经不同饥饿时问处理,再恢复喂食后的生长情况,试验共进行40 d,水温为26~28℃.结果表明:饥饿5 d组(S5)鲈体重略高于对照组,饥饿10 d组(S10)鲈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饥饿15 d组(S15)鲈体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饥饿15 d后鱼体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脂肪含量及鱼体比能值略有下降,灰分及水分含量明显上升;恢复投喂后,各饥饿处理组鱼体化学组成及比能值均接近,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标准代谢率下降,恢复投喂后又回升至对照组水平;从组织结构看,胃、肠和肝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恢复投喂后各组织结构均有恢复.由此表明:S5组和S10组的鲈在恢复生长过程中产生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15组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3.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牙鲆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5~6月,在(18±1)℃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初始体重为4.21±0.28g)分别进行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生长试验。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36 d,处理组S2F4、S3F6、S4F8分别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4 d,饥饿3 d再投喂6 d和饥饿4 d再投喂8 d。结果表明:S2F4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3F6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F8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重5.93 g±1.20 g)继饥饿后的摄食和生长进行了研究。牙鲆饥饿5d(S5)、10 d(S10)和15 d(S15)后恢复喂食20 d,对照组持续喂食20 d,测定恢复喂食期间牙鲆的摄食率(FR)、食物转化效率(FCE)、吸收率(AE)和排粪率(DR),同时测定饥饿和恢复喂食期间牙鲆的全长、体重、特定生长率(SGR)、比肝重(HSI)、肝胰脏和肌肉中的RNA/DNA。结果表明:恢复喂食过程中,牙鲆的FR先升高后下降,而FCE则均先下降后升高;S5和S10组牙鲆的总吸收率(TAE)高于对照组,而S15组则低于对照组;S5组牙鲆的全长和体重接近对照组,而S10和S15组则不如对照组;饥饿处理组牙鲆的SGR在恢复喂食后先升高后降至对照组水平;饥饿时间越长,牙鲆的HSI越小,在恢复喂食过程中HSI逐渐接近对照组;饥饿时间越长,肝胰脏和肌肉中的RNA/DNA越小,在恢复喂食过程中RNA/DNA迅速升高,接近或超过对照组;在20 d的恢复喂食过程中,S5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S10和S15组出现部分补偿生长。研究表明,牙鲆在恢复喂食过程中,通过先提高FR后再提高FCE的方式产生补偿生长。  相似文献   

5.
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重5.93 g±1.20 g)继饥饿后的摄食和生长进行了研究。牙鲆饥饿5d(S5)、10 d(S10)和15 d(S15)后恢复喂食20 d,对照组持续喂食20 d,测定恢复喂食期间牙鲆的摄食率(FR)、食物转化效率(FCE)、吸收率(AE)和排粪率(DR),同时测定饥饿和恢复喂食期间牙鲆的全长、体重、特定生长率(SGR)、比肝重(HSI)、肝胰脏和肌肉中的RNA/DNA。结果表明:恢复喂食过程中,牙鲆的FR先升高后下降,而FCE则均先下降后升高;S5和S10组牙鲆的总吸收率(TAE)高于对照组,而S15组则低于对照组;S5组牙鲆的全长和体重接近对照组,而S10和S15组则不如对照组;饥饿处理组牙鲆的SGR在恢复喂食后先升高后降至对照组水平;饥饿时间越长,牙鲆的HSI越小,在恢复喂食过程中HSI逐渐接近对照组;饥饿时间越长,肝胰脏和肌肉中的RNA/DNA越小,在恢复喂食过程中RNA/DNA迅速升高,接近或超过对照组;在20 d的恢复喂食过程中,S5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S10和S15组出现部分补偿生长。研究表明,牙鲆在恢复喂食过程中,通过先提高FR后再提高FCE的方式产生补偿生长。  相似文献   

6.
该文分析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大菱鲆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体重(175.23±7.54)g,全长(20.66±1.14)cm在42d的生产性养殖试验中,连续投喂组与饥饿1d恢复投喂6d、饥饿2d恢复投喂5d处理组的全长、体重增加均无显著差异,但饵料系数处理组显著小于连续投喂组,实践证明补偿生长理论可用于大菱鲆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为17~19℃条件下,分别以鲜杂鱼(x)和配合饲料(p)为饵料,采用一直投喂(对照组)和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3种投喂方式,研究投喂不同饵料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体质量为7.80 g±0.01 g)生长、生化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表明:投喂配合饲料时,S1F6p和S2F5p组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鲜杂鱼时,S1F6x组具完全补偿生长现象,S2F5x具部分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杂鱼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的大菱鲆幼鱼均通过饲料转化效率和摄食率共同提高来实现其补偿生长,且各试验组的鱼体成分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处理组幼鱼的生长能比例均有所增加,而代谢能比例均有所减少;无论是处理组还是对照组,鲜杂鱼的投喂效果均优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为17~19℃条件下,分别以鲜杂鱼(x)和配合饲料(p)为饵料,采用一直投喂(对照组)和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3种投喂方式,研究投喂不同饵料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体质量为7.80 g±0.01 g)生长、生化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表明:投喂配合饲料时,S1F6p和S2F5p组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鲜杂鱼时,S1F6x组具完全补偿生长现象,S2F5x具部分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杂鱼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的大菱鲆幼鱼均通过饲料转化效率和摄食率共同提高来实现其补偿生长,且各试验组的鱼体成分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处理组幼鱼的生长能比例均有所增加,而代谢能比例均有所减少;无论是处理组还是对照组,鲜杂鱼的投喂效果均优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9.
饥饿和再投喂对泥鳅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饥饿(20 d)和再投喂(5 d)条件下泥鳅M 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耗氧率、CO2排出率及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泥鳅的耗氧率呈下降趋势,即从饥饿开始时的200μg/(g.h)降至饥饿结束时的138μg/(g.h),下降了31%;CO2排出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饥饿开始时的200μg/(g.h)降至饥饿结束时的120μg/(g.h),下降了40%;排氨率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饥饿开始时的6.049μg/(g.h)升至饥饿结束时的7.808μg/(g.h),增加了29.1%;氧氮比(O/N)表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泥鳅在饥饿状态下,首先动用脂肪和蛋白质作为主要能源,而后主要利用蛋白质;呼吸熵(RQ)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恢复投喂后5 d,耗氧率和CO2排出率明显上升,均达到饥饿初始值(180μg/(g.h))的90%;排氨率继续上升,达到9.208μg/(g.h),比饥饿初始值提高了52.2%;O/N和呼吸熵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用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重为(2.06±0.12)g,全长为(7.55±0.18)cm。试验设饥饿0 d(S0对照)、3 d(S3)、6 d(S6)、9 d(S9)、12 d(S12),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的总摄食率(FR)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6、S9、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效率(FCE)均低于S0组,S3组与S0组接近,其他各饥饿组的总食物转化效率接近,并与S0组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的全长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各组鱼体重均下降,S9和S12组与其初始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结束后,S3组的全长和体重均低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S6、S9和S12组的全长大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体重低于S0组,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饥饿(20 d)和再投喂(5 d)条件下泥鳅M 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耗氧率、CO2排出率及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泥鳅的耗氧率呈下降趋势,即从饥饿开始时的200μg/(g.h)降至饥饿结束时的138μg/(g.h),下降了31%;CO2排出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饥饿开始时的200μg/(g.h)降至饥饿结束时的120μg/(g.h),下降了40%;排氨率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饥饿开始时的6.049μg/(g.h)升至饥饿结束时的7.808μg/(g.h),增加了29.1%;氧氮比(O/N)表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泥鳅在饥饿状态下,首先动用脂肪和蛋白质作为主要能源,而后主要利用蛋白质;呼吸熵(RQ)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恢复投喂后5 d,耗氧率和CO2排出率明显上升,均达到饥饿初始值(180μg/(g.h))的90%;排氨率继续上升,达到9.208μg/(g.h),比饥饿初始值提高了52.2%;O/N和呼吸熵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为(15.0±1.0)℃下,研究了饥饿及再投喂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体质量为69.56 g±2.35 g)氨氮、活性磷排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初期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呈直线下降,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排泄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再投喂后,各饥饿处理组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快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摄食对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饥饿和饱食状态下,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的峰值均出现在10:00,为摄食后4 h,以后逐渐下降;低谷均出现在18:00;再投喂期间平均氨氮排泄率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活性磷排泄率白天略高于夜间(P〈0.05)。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为(15.0±1.0)℃下,研究了饥饿及再投喂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体质量为69.56 g±2.35 g)氨氮、活性磷排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初期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呈直线下降,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排泄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再投喂后,各饥饿处理组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快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摄食对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饥饿和饱食状态下,牙鲆氨氮、活性磷排泄率的峰值均出现在10:00,为摄食后4 h,以后逐渐下降;低谷均出现在18:00;再投喂期间平均氨氮排泄率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活性磷排泄率白天略高于夜间(P<0.05)。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用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重为(2.06±0.12)g,全长为(7.55±0.18)cm。试验设饥饿0 d(S0对照)、3 d(S3)、6 d(S6)、9 d(S9)、12 d(S12),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的总摄食率(FR)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6、S9、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效率(FCE)均低于S0组,S3组与S0组接近,其他各饥饿组的总食物转化效率接近,并与S0组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的全长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各组鱼体重均下降,S9和S12组与其初始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结束后,S3组的全长和体重均低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S6、S9和S12组的全长大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体重低于S0组,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将体质量为(5.72±0.23)g的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分别饥饿0、3、6、9、12 d(分别记为C、S3、S6、S9、S12)后再饱食投喂至30 d,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海胆的代谢率、生长率、摄食率、食物转化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饥饿和再投喂过程中,S3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6、S9、S12组在恢复投喂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代谢率均维持较低水平,而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均在恢复投喂初期出现高峰。这说明S6、S9、S12 3个试验组海胆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现象,这种补偿生长是再投喂后海胆通过降低代谢率及提高食物转化率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将体质量为(5.72±0.23)g的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intermedius分别饥饿0、3、6、9、12d(分别记为c、s3、s6、S9、S12)后再饱食投喂至30d,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海胆的代谢率、生长率、摄食率、食物转化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饥饿和再投喂过程中,s3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6、s9、S12组在恢复投喂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代谢率均维持较低水平,而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均在恢复投喂初期出现高峰。这说明S6、s9、S123个试验组海胆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现象,这种补偿生长是再投喂后海胆通过降低代谢率及提高食物转化率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对豹纹鳃棘鲈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方法]试验均设置对照组(持续投喂)、处理组S_1F_1(饥饿1 d、再投喂1 d)、S_1F_2(饥饿1 d、再投喂2 d)、S_2F_2(饥饿2 d、再投喂2 d),开展了2种规格豹纹鳃棘鲈幼鱼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生长试验。[结果]试验一S_1F_2、S_2F_2组和试验二S_1F_1、S_1F_2组试验结束时体质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一各处理组摄食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_2F_2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S_1F_2组摄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二各处理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_1F_2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_1F_1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粗脂肪含量均略低于对照组,水分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试验一S_1F_2、S_2F_2组与试验二S_1F_1组、S_1F_2组均能够达到完全补偿生长,其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来实现的,在饥饿过程中豹纹鳃棘鲈幼鱼可能首先消耗脂肪作为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8.
试验设饥饿0、3、6、9、12 d(记为S0(对照)、S3、S6、S9、S12组),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分析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结束时,S6和S9组蛋白质含量略高于S0组,S3、S12组略低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除S3组外,各饥饿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6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鱼体水分含量有所上升,其中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后,S3、S12组蛋白质含量低于S0组,S6、S9组蛋白质含量高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各组鱼的脂肪含量均升高,但各饥饿组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9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组水分含量下降,其中S12组变化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卵形鲳鲹幼鱼的饥饿和补偿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在不同饥饿时间(1、2、5、7 d)处理后再恢复投喂的补偿生长。室外水泥池和近海网箱两次实验结果均显示,在前15 d、30 d内,饥饿1 d、2 d组卵形鲳鲹生长略快于对照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现象。第一次实验饥饿5 d、7 d组的鱼在相同的时间内,体重的增加量未能赶上对照组,为部分补偿生长。饥饿组饲料转化效率高于对照组,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增大趋势;摄食率也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饥饿1 d、2 d组摄食率低于对照组,各饥饿组总摄食量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的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来实现的。对鱼体进行生化组成的结果分析发现:饥饿使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下降,且脂肪损失率高于蛋白质损失率,实验结束时,各组鱼体生化组成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明在饥饿期间,卵形鲳鲹幼鱼主要消耗的能量物质为脂肪。  相似文献   

20.
试验设饥饿0、3、6、9、12 d(记为S0(对照)、S3、S6、S9、S12组),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分析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结束时,S6和S9组蛋白质含量略高于S0组,S3、S12组略低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除S3组外,各饥饿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6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鱼体水分含量有所上升,其中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后,S3、S12组蛋白质含量低于S0组,S6、S9组蛋白质含量高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各组鱼的脂肪含量均升高,但各饥饿组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9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组水分含量下降,其中S12组变化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