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高半胱氨酸SAM膜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高半胱氨酸在金电极上形成单分子自组装膜的条件,并利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谱研究了[Fe(CN)6]^3-/4-在高半胱氨酸SAM膜电极上于不同pH值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循环伏安结果表明,在pH大于高半胱氨酸等电点的溶液中,[Fe(CN)6]^3-/4-在膜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峰电流明显降低,峰分离差增大,说明随pH值的增加,[Fe(CN)6]^3-/4-离子对在SAM膜电极上的可逆性变差;交流阻抗图谱显示,由于SAM膜电极表面带负电荷时,[Fe(CN)6]^3-/4-难以靠近电极表面,使其与电极表面的电子交换反应变得困难,在SAM膜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电阻Rct明显增加,并且随电解质溶液的pH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旋转圆盘电极技术研究了聚2,5-二甲氧基苯胺膜电极(PDMA/Pt)和聚吩膜电极(PTH/Pt)对Sb^3 和Fe(CN)^4- 6离子的电催化行为,在这两种导电聚合物膜电极上Sb^3 和Fe(CN)^4- 6离子的氧化还原电流比光铂电极大数倍至数十倍,氧化还原峰电位之差也比光铂电极明显地减少,这些结果表明PDMA/Pt和PTH/Pt膜电极对Sb3 和Fe(CN)^4- 6离子具有良好电催化活性,在电位扫速较低时膜电极上的电催化过程为扩散控制,在较高电位扫速下电极过程受催化反应速度控制,讨论了影响催化反应活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热电化学方法测定电极反应电化学Peltier热.实验中将高灵敏度热敏电阻紧贴于工作电极表面,结合SRC-100溶解-反应量热仪与电化学工作站组装成高精度热电化学测试系统,其控温精度达±0.001K.运用该测试系统分别对5个不同浓度等物质的量比的Fe(CN)63-/Fe(CN)64-体系阳极过程进行恒电流极化,得到该电极反应电极电势和温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运用热电化学方程,得到298.15K时Fe(CN)63-/Fe(CN)64-体系阳极过程电化学Peltier热,分别为41.51 kJ/mol(0.075 mol/L),43.48 kJ/mol(0.10 mol/L),46.95 kJ/mol(0.15 mol/L),50.77kJ/mol(0.20 mol/L)和54.81 kJ/mol(0.25 mol/L),由此获得该温度下的标准氢电极反应在绝对标度下的熵变.  相似文献   

4.
DNAzyme在金电极上自组装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巯基与金表面Au-S键的自组装技术,可以将巯基修饰的DNAzyme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以含有[Fe(CN)6]3-/4-的磷酸缓冲液(PBS)作为电化学检测底液,利用循环伏安法初步研究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和修饰过程的电化学表征.DNAzymes自组装膜的存在明显抑制了二茂铁与[Fe(CN)6]3-/4-之间的电子转移.结果表明,基于巯基修饰的DNAzyme在金电极表面能够发生自组装作用,在金电极表面形成较为稳固的自组装DNAzyme膜.  相似文献   

5.
在酸性条件(HClO4溶液)下,比较了聚苯胺膜(PAn)和丹宁酸掺杂聚苯胺膜(PAn/TA)的聚合过程和聚合膜的电化学性质,以及不同厚度的丹宁酸掺杂聚苯胺膜修饰铂电极在中性溶液(PBS)中抑制Fe(CN)63-氧化的能力.发现在浓度为5.0mmol·L-1丹宁酸、0.1mol·L-1苯胺,1.0mol·L-1高氯酸的条件下,聚合32圈得到的聚合膜修饰电极对Fe(CN)63-和抗坏血酸(AA)在PBS缓冲溶液中的氧化抑制作用最好,而Ru(NH3)63 和多巴胺(DA)的氧化电流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组装(SA)技术制备了正十二硫醇的SA 单分子层膜.应用电化学交流阻抗及循环伏安技术研究了12 硫醇SA 单分子层膜在K3Fe(CN)6/K4Fe(CN)6 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测得了表观电子传递系数α+ β≠1,电子隧穿系数为(0.83~1.11)/CH2.  相似文献   

7.
应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12烷基硫醇自组装膜(SAM)修饰金电极在2mmol/L Fe(CN)6^3-/Fe(CN)6^4-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无“针孔”缺陷的SAM修饰电极对溶液中电对的电子转移具有良好的阻碍作用,在所测定的外加直流电位下,12烷基硫醇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在Fe(CN)6^3-/Fe(CN)6^4-溶液中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均表现为半圆形式。指出了自组装膜修饰电极在Fe(CN)6^3-/Fe(CN)6^4-溶液中的行为实质上主要反映了膜自身的电阻特征,发现表观电阻ln(1/R2)与η^1/2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有机超薄绝缘膜的Poole-Frenkel效应对此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MPA包覆的银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制备和电化学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自组装和电化学组装法,将MPA包裹的银纳米粒子修饰到金电极表面,制备成银纳米粒子单层和多层膜修饰电极. 循环电压-电流和电化学阻抗谱测定结果表明:以MPA包覆的银纳米粒子修饰电极的氧化电位明显负移,显示出银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活性. 以0.5mmol/L的K3[Fe(CN)6]溶液为检测体系,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得出电极表面对探针分子的阻碍作用有所增加. 循环电压-电流结果表明:与单层膜修饰电极相比,多层膜修饰电极的峰电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聚苯胺掺杂铁氰根(PAn/Fe(CN)~3_6)修饰电极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及其电催化氧化性能,并对该膜的电化学特性用循环伏安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该膜对抗坏血酸有较强的电催化作用,催化电流和底物的浓度在很宽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可用于实际样品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用电化学氧化技术将甘氨酸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改变含离子探针Fe(CN)63-的电解质溶液的pH,或向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a2 ,通过膜电极上Fe(CN)63-的电子传递,对膜的离子通道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在pH较低或有Ca2 存在的条件下,离子通道开启;pH较高或无Ca2 存在的条件下,离子通道关闭.推测了膜电极离子通道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聚谷氨酸修饰碳糊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K4Fe(CN)6/K3Fe(CN)6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碳糊电极修饰聚谷氨酸后,K4Fe(CN)6/K3Fe(CN)6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变大、交流阻抗变小.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将所修饰碳糊电极用于铜离子的检测,在pH=4.50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中,于-0.20 V 电位下将Cu2+还原富集后再进行阳极氧化扫描,在0.14 V处获得一灵敏的铜的溶出峰,峰电流与铜浓度在1.57×10-8~1.57×10-5 mol/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5.00×10-9 mol/L.制备的聚谷氨酸修饰碳糊电极成功用于铜离子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为了搞清镍的钝化行为,本文用极化曲线法及交流阻抗技术,通过对纯镍在中性H_3BO_33-Na_2B_4O_7溶液及添加了K_3Fe(CN)_6/K_4Fe(CN)_6氧化-还原系溶液中的极化行为及交流阻抗特性的研究,讨论了钝化膜的电模型和电极反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交流阻抗技术,通过对钝化铬在中性H_3BO_3+Na_2B_4O_7溶液中添加了K_3Fe_2(CN)_6/K_4Fe(CN)_6氧化还原对溶液中的极化性能及交流阻抗特性的研究,讨论了铬的钝化膜的电路模型。  相似文献   

14.
自组装纳米Au电极及其对H2O2催化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纳米粒子-金溶胶在铂金电极表面的单分子层自组装,并探讨了K3Fe(CN)6在金溶胶表面的电化学吸附性质;同时,以金溶胶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铂金电极为对电极,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组成的三电极系统对H2O2有良好的催化氧化作用,在1.0×10-6~1.0×10-3mol/L的浓度范围内与氧化峰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为纳米自组装修饰电极在电化学及生物催化反应等方面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掺硼金刚石薄膜电极电化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掺硼金刚石膜电极在KCL溶液中的电势窗口大小,结果表明电势窗口可达3.2 V.还研究了电极在铁氰化钾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电极的反应动力学主要受扩散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金包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Au@SiO2),并将其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固定上DNA探针后构建了一种新型的DNA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于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以5.0 mmol/L的[Fe(CN)6]3-/4-溶液为探针,分别对DNA的固定温度、固定时间、杂交温度以及杂交时间等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利用DPV测定,目标DNA浓度的对数与峰电流在1.0×10-131.0×10-10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检出限为1.0×10-15mol/L.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以离子液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代替传统液体石蜡为黏合剂与石墨粉相混合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离子液修饰碳糊电极(IL-CPE)。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电极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以铁氰化钾为电化学探针对该离子液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与传统碳糊电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BMIM]PF6具有较高的导电性,使这种新型离子液修饰电极比传统碳糊电极具有更高的导电效率,电流响应明显增加;同时由于[BMIM^-]PF6具有一定的黏度和较强的疏水性,使制备的电极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固体支撑的双层类脂膜不仅是研究和模拟发生在生物膜上各种过程的重要模型,而且也成为研制生物分子电子器件的重要工具.在固体支撑的双层类脂膜中,金/硫醇-类脂双层膜以其缺陷少、稳定性高等特性而倍受关注[1].本文报道了修饰7,7,8,8-四氰基奎诺二甲烷(...  相似文献   

19.
以玻碳电极为基底,电聚合一层负电性的刚果红膜(PCR),再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自组装硫堇(TH)和纳米硫化镉(nano—CdS)。最后,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固定在纳米硫化镉/硫堇/聚刚果红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制备出一种性能良好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考察电极的电化学特性,探讨了工作电位,pH对电极响应的影响。用计时电流法测得电极线性范围为1.85×10^-6~9.67×10^-3mol/L,检出限为6.5×10^-7mol/L。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过氧化物酶的固载量,增强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且具有制备方法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